日本的月兔捣着捣着,把灵药捣成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了“倍思亲”的中秋佳节了。和中国一样,在日本,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中秋赏月始于何时,语焉不详,不过唐代已经蔚然成风,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更是描述了从贵族到平民彻夜欢闹的中秋场景。这种习俗在唐贞观年间便已传到日本。到了日本的平安时期(794--1185),赏月活动在贵族间逐渐普及。不过当时的赏月,还是很阳春白雪的,赏雅乐、饮酒作诗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宗教因素。
▲飞鸟时期(7世纪)的染织物品“天寿国曼茶羅繍帳”上的玉兔捣药图,与唐代唐铜镜上的玉兔形象基本一致。
到了室町时期(1336--1573),赏月活动增加了简单的宴会,后期更是出现了拜月、供奉神明等民俗。而且玉兔的形象也逐渐本土化,捣着捣着,长生不老的灵药逐渐变成了年糕!
为什么玉兔捣的是年糕?一般民俗学家认为有两大原因。其一,水稻是日本的重要农作物,中秋满月的时节正好是稻谷丰收之际,用新米做年糕是重要的庆祝仪式。其次就是日语的“捣年糕”――餅搗き(mochi-tsuki)与“望月(mochi-zuki)”发音相近,以此让人联想起满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日本称年糕为“餅(mochi)”,现在汉语里面有了一个据说源于台湾的外来词“麻薯”,是mochi音译。实际上,日本的mochi,大约相当于我国南方各大稻米区所说的糯米糍。宁波年糕中则把这类年糕称为“糯米块”,稍硬的那种所谓韩式年糕就是最普通的宁波年糕,还有混合艾草呀番薯的各种俗称麻薯的年糕,品种可谓是涵盖东亚各国了。
相比象征着团圆、担负着重大礼俗涵义的华人的中秋节,日本的中秋,主要还是体现天人合一的季节感。而最能把人的生活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自然是源于自然的时令美食了。
在日本,代表中秋明月的是“赏月团子”,日语:月見団子(tsukimi dango)。其来源则是“芋艿”。(年糕是用米捣出来的,而团子是用米粉做的,好像替玉兔省了不少事?)
小贴士: 最近“月见”这个词在汉语里面也很常见了。为什么赏月是“月见”呢?汉语的语序结构类型是SVO,宾语在动词后面,而日语是SOV,宾语在动词前面。所以,“见月”,在日语里就成了“月见”。“月见”就是赏月,“花见”就是“赏花”。
赏月世俗化之后的江户时期,中秋节一般吃煮芋艿、夜游。这主要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之前,大部分地区的芋艿已经收获,也算是农耕社会对秋收的一种庆祝吧。记录江户后期民俗的《守贞漫稿》里面描写了人们在书案上设祭坛供奉神灵的场景。江户地区的供奉的是球形、京都大阪地区则是芋艿形状的团子。由此可见,芋艿大概就是现代日本“赏月团子”的原型了。
团子的个数也颇有讲究。现在流行供15个,因为是十五之夜。而日本也有九月十三赏月的风俗,那么这一天的供月团子则为13个。也有一种说法是团子的数量应该按照那一年满月的次数,所以也有供奉12或13个的。
供奉团子的时候,也有人配上更原始的芋艿、栗子、毛豆。用芒草做装饰则似乎必不可少。这是因为芒草穗的形状像稻穗,象征着丰收。而且,相比稻穗,更有那么一种隐隐的风流和寂静的感觉吧。(当然也有务实派直接用稻穗来装饰的。)
总之,日本中秋的画面感,有点静谧、庄严,更多的是顺应季节,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商家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每年一到9月,就有各种应景的商品。
“月见”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了吧,这个冠以“赏月”之名的东东,实际上就是鸡蛋而已。没办法,谁让蛋黄的形状如此像明月,蛋清又如此配合,犹如彩云围绕呢?
花好月圆的中秋固然完美,然而有时候天公未必配合。不要紧,向来懂得欣赏残缺之美的日本人,早有了感悟: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月亮都在那里。他们给看不见的月亮,也取了不同的名称。比如,被云遮住的月亮,叫“无月(mugetsu)”,雨夜的月亮,叫“雨月(ugetsu)”。在俳句里面,中秋前夜叫“待宵(matsuyoi)”,中秋之后的那一夜叫“十六夜(izayoi)”。--话说我老家的中秋就是八月十六。
不管今晚你抬头是否能望见明月,月亮总是在那里的,愿花好月圆人长久。
中秋赏月始于何时,语焉不详,不过唐代已经蔚然成风,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更是描述了从贵族到平民彻夜欢闹的中秋场景。这种习俗在唐贞观年间便已传到日本。到了日本的平安时期(794--1185),赏月活动在贵族间逐渐普及。不过当时的赏月,还是很阳春白雪的,赏雅乐、饮酒作诗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宗教因素。
![]() |
▲飞鸟时期(7世纪)的染织物品“天寿国曼茶羅繍帳”上的玉兔捣药图,与唐代唐铜镜上的玉兔形象基本一致。
到了室町时期(1336--1573),赏月活动增加了简单的宴会,后期更是出现了拜月、供奉神明等民俗。而且玉兔的形象也逐渐本土化,捣着捣着,长生不老的灵药逐渐变成了年糕!
![]() |
▲鸟居清长(1752--1815)手绘的真崎赏月图 |
为什么玉兔捣的是年糕?一般民俗学家认为有两大原因。其一,水稻是日本的重要农作物,中秋满月的时节正好是稻谷丰收之际,用新米做年糕是重要的庆祝仪式。其次就是日语的“捣年糕”――餅搗き(mochi-tsuki)与“望月(mochi-zuki)”发音相近,以此让人联想起满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日本称年糕为“餅(mochi)”,现在汉语里面有了一个据说源于台湾的外来词“麻薯”,是mochi音译。实际上,日本的mochi,大约相当于我国南方各大稻米区所说的糯米糍。宁波年糕中则把这类年糕称为“糯米块”,稍硬的那种所谓韩式年糕就是最普通的宁波年糕,还有混合艾草呀番薯的各种俗称麻薯的年糕,品种可谓是涵盖东亚各国了。
相比象征着团圆、担负着重大礼俗涵义的华人的中秋节,日本的中秋,主要还是体现天人合一的季节感。而最能把人的生活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自然是源于自然的时令美食了。
在日本,代表中秋明月的是“赏月团子”,日语:月見団子(tsukimi dango)。其来源则是“芋艿”。(年糕是用米捣出来的,而团子是用米粉做的,好像替玉兔省了不少事?)
小贴士: 最近“月见”这个词在汉语里面也很常见了。为什么赏月是“月见”呢?汉语的语序结构类型是SVO,宾语在动词后面,而日语是SOV,宾语在动词前面。所以,“见月”,在日语里就成了“月见”。“月见”就是赏月,“花见”就是“赏花”。
赏月世俗化之后的江户时期,中秋节一般吃煮芋艿、夜游。这主要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之前,大部分地区的芋艿已经收获,也算是农耕社会对秋收的一种庆祝吧。记录江户后期民俗的《守贞漫稿》里面描写了人们在书案上设祭坛供奉神灵的场景。江户地区的供奉的是球形、京都大阪地区则是芋艿形状的团子。由此可见,芋艿大概就是现代日本“赏月团子”的原型了。
![]() |
▲流行于关西地区的赏月团子,据说更接近芋艿的样子 |
团子的个数也颇有讲究。现在流行供15个,因为是十五之夜。而日本也有九月十三赏月的风俗,那么这一天的供月团子则为13个。也有一种说法是团子的数量应该按照那一年满月的次数,所以也有供奉12或13个的。
![]() |
![]() |
▲团子的形状、口味,在日本各地也是风格迥异。 |
供奉团子的时候,也有人配上更原始的芋艿、栗子、毛豆。用芒草做装饰则似乎必不可少。这是因为芒草穗的形状像稻穗,象征着丰收。而且,相比稻穗,更有那么一种隐隐的风流和寂静的感觉吧。(当然也有务实派直接用稻穗来装饰的。)
总之,日本中秋的画面感,有点静谧、庄严,更多的是顺应季节,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 |
▲一家公司的进门处装饰的拜月台 |
商家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每年一到9月,就有各种应景的商品。
![]() |
▲日本麦当劳每年秋季都会推出“月见汉堡” |
“月见”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
![]() |
▲常见的月见荞麦面和月见乌冬面 |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了吧,这个冠以“赏月”之名的东东,实际上就是鸡蛋而已。没办法,谁让蛋黄的形状如此像明月,蛋清又如此配合,犹如彩云围绕呢?
花好月圆的中秋固然完美,然而有时候天公未必配合。不要紧,向来懂得欣赏残缺之美的日本人,早有了感悟: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月亮都在那里。他们给看不见的月亮,也取了不同的名称。比如,被云遮住的月亮,叫“无月(mugetsu)”,雨夜的月亮,叫“雨月(ugetsu)”。在俳句里面,中秋前夜叫“待宵(matsuyoi)”,中秋之后的那一夜叫“十六夜(izayoi)”。--话说我老家的中秋就是八月十六。
不管今晚你抬头是否能望见明月,月亮总是在那里的,愿花好月圆人长久。
![]() |
© 本文版权归 blankver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