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佳节嘛,难免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月亮。对于因天气和身体双重原因没有办法看到月亮的我来说也算是一个补偿。
有姑娘发照片,在山和楼中间,正有一轮月亮在云朵下发光(好吧,是反光)。
《红楼梦》里贾雨村不是有一首诗么,“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作这首诗的时候贾雨村估计脑海里就出现了这么一副画面,哎,月亮啊,正爬上了那姑娘的阁楼上,照在她的脸上。说不定那姑娘看到了月亮,也能想起来我呢。
这首诗正好也是写在中秋之夜的,名字叫《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全诗是: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写这首诗的时候,《红楼梦》还在第一回,贾雨村还是个落魄书生,住在葫芦庙里不知道自己前途在哪儿,这个时候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只是多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觉得人家对他有意,马上害起相思病来。
我去瞧了一眼百度百科,上面说,“诗歌活画出这个穷酸儒生的卑劣心地。”
以编辑词条的人看来,一个穷酸文人,只因别人多看了他一眼,还不是有意地多看了一眼,就马上想入非非,情不自禁,可见是有多么自作多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样,说是猥琐估计也不为过。
我不喜欢贾雨村,喜欢《红楼梦》的人大概也没有几个会喜欢贾雨村的。贾雨村从始至终都代表着世道人间中最虚情假意、攀高结贵的那群人,贾宝玉最不想见的人就是他。
以常理来看,这样一个到处巴结达官显贵,故意错判薛蟠一案,放任其抢走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对旧日恩情丝毫不念怀的一个人,对当时偶然一回顾的丫鬟应该也没有太多深情,不过是落魄时的一种情感寄托罢了。日后他功名俸禄要啥都有,定是会忘了当日那“自顾风前影”的姑娘。
从故事脉络上讲,确实也是这样。很多年来贾雨村并没有真正回去找过娇杏,只是在新官上任时偶然路过故地,想起故人,于是娶回家做二房,后来扶为正室,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说娇杏“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也有点在谈世事难料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天生注定,只不过是因为好奇多看了一眼,后来就成为了人上人,可见生命是多么不可预测。这跟那首《好了歌注》也是相照应的。
但要是就此说贾雨村这个人在单相思的时候面目可憎,大概也是种偏见。
一个落魄文人,别人对他稍好一点,自己就马上堕入爱河,这真不是贾雨村这样的人才会有的情况,任何一个曾经经历过情感匮乏的人都会这样。这颇有点像“自卑补偿机制”的说法,换作佛洛依德的话就是“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要是曾经没有被好好爱过,大概一有人对他多留意一点,就会马上奋不顾身想要去爱别人吧。让我想起白先勇在《寂寞的十七岁》里说,“我晓得我不讨人喜欢,脾气太过孤怪。没有什么人肯跟我好,只要有人肯对我有一点好处,我就恨不得想把心掏出来给他才好。”
贾雨村对娇杏一眼万年的思念,大概都来自于他多年郁郁不得志,甚至穷困到要借居葫芦庙的窘境。对于贾雨村来说,一个眼神可能就意味着他还有被肯定的希望。
所以,要说这是一个“穷酸儒生的卑劣心地”,我肯定不能同意。这个人是很讨厌,但讨厌处也藏着他的可怜,要知道,在乱判葫芦案之前,他心里还有万分之一的念头,想做个好官。
回到他当年落魄时,因为一个眼神而相思,这种喜欢似乎来得太过普通,甚至廉价。但对于贾雨村来说,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他心里确实只有一个人。也许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别的人肯多看他一眼,所以他急切的喜欢中甚至还带有那么点感恩。
一个人因为这回眸一眼,开始顾影自怜,愁绪频添,用今人的话说就是“内心戏很多”。然而问题是,每个人喜欢上别人时,都会情不自禁去给自己加戏。从这点上看,他喜欢娇杏,虽然没想象中那么浪漫忠贞,甚至不像是爱情,但至少还没有掺杂进除了感情之外的东西。他多年后的缺失补偿,不是阅遍天下美女,而是娶回旧时的心上人,多少也还是有真情在的。
在他年轻时的那首中秋诗中,前面三句都是愁绪,关注点都是在个人的落魄,唯独最后一句,很像所有正在暗恋的人的心声——“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所以说月亮,不必来照我,让她看见就好。当然最好的事情是,她看到月亮时能想起我。
有姑娘发照片,在山和楼中间,正有一轮月亮在云朵下发光(好吧,是反光)。
《红楼梦》里贾雨村不是有一首诗么,“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作这首诗的时候贾雨村估计脑海里就出现了这么一副画面,哎,月亮啊,正爬上了那姑娘的阁楼上,照在她的脸上。说不定那姑娘看到了月亮,也能想起来我呢。
这首诗正好也是写在中秋之夜的,名字叫《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全诗是: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写这首诗的时候,《红楼梦》还在第一回,贾雨村还是个落魄书生,住在葫芦庙里不知道自己前途在哪儿,这个时候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只是多看了他一眼,他就会觉得人家对他有意,马上害起相思病来。
我去瞧了一眼百度百科,上面说,“诗歌活画出这个穷酸儒生的卑劣心地。”
以编辑词条的人看来,一个穷酸文人,只因别人多看了他一眼,还不是有意地多看了一眼,就马上想入非非,情不自禁,可见是有多么自作多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样,说是猥琐估计也不为过。
我不喜欢贾雨村,喜欢《红楼梦》的人大概也没有几个会喜欢贾雨村的。贾雨村从始至终都代表着世道人间中最虚情假意、攀高结贵的那群人,贾宝玉最不想见的人就是他。
以常理来看,这样一个到处巴结达官显贵,故意错判薛蟠一案,放任其抢走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对旧日恩情丝毫不念怀的一个人,对当时偶然一回顾的丫鬟应该也没有太多深情,不过是落魄时的一种情感寄托罢了。日后他功名俸禄要啥都有,定是会忘了当日那“自顾风前影”的姑娘。
从故事脉络上讲,确实也是这样。很多年来贾雨村并没有真正回去找过娇杏,只是在新官上任时偶然路过故地,想起故人,于是娶回家做二房,后来扶为正室,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说娇杏“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也有点在谈世事难料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天生注定,只不过是因为好奇多看了一眼,后来就成为了人上人,可见生命是多么不可预测。这跟那首《好了歌注》也是相照应的。
但要是就此说贾雨村这个人在单相思的时候面目可憎,大概也是种偏见。
一个落魄文人,别人对他稍好一点,自己就马上堕入爱河,这真不是贾雨村这样的人才会有的情况,任何一个曾经经历过情感匮乏的人都会这样。这颇有点像“自卑补偿机制”的说法,换作佛洛依德的话就是“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要是曾经没有被好好爱过,大概一有人对他多留意一点,就会马上奋不顾身想要去爱别人吧。让我想起白先勇在《寂寞的十七岁》里说,“我晓得我不讨人喜欢,脾气太过孤怪。没有什么人肯跟我好,只要有人肯对我有一点好处,我就恨不得想把心掏出来给他才好。”
贾雨村对娇杏一眼万年的思念,大概都来自于他多年郁郁不得志,甚至穷困到要借居葫芦庙的窘境。对于贾雨村来说,一个眼神可能就意味着他还有被肯定的希望。
所以,要说这是一个“穷酸儒生的卑劣心地”,我肯定不能同意。这个人是很讨厌,但讨厌处也藏着他的可怜,要知道,在乱判葫芦案之前,他心里还有万分之一的念头,想做个好官。
回到他当年落魄时,因为一个眼神而相思,这种喜欢似乎来得太过普通,甚至廉价。但对于贾雨村来说,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他心里确实只有一个人。也许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别的人肯多看他一眼,所以他急切的喜欢中甚至还带有那么点感恩。
一个人因为这回眸一眼,开始顾影自怜,愁绪频添,用今人的话说就是“内心戏很多”。然而问题是,每个人喜欢上别人时,都会情不自禁去给自己加戏。从这点上看,他喜欢娇杏,虽然没想象中那么浪漫忠贞,甚至不像是爱情,但至少还没有掺杂进除了感情之外的东西。他多年后的缺失补偿,不是阅遍天下美女,而是娶回旧时的心上人,多少也还是有真情在的。
在他年轻时的那首中秋诗中,前面三句都是愁绪,关注点都是在个人的落魄,唯独最后一句,很像所有正在暗恋的人的心声——“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所以说月亮,不必来照我,让她看见就好。当然最好的事情是,她看到月亮时能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