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情绪做朋友
![]() |
和情绪做朋友 |
1.
想起以前的自己挺幼稚的。那时在前公司,记得跟某一个德国同事沟通很不顺畅。让她改个订单的日期,她可以改三四次都不对。回复邮件也很慢。后来我恼火了,用了一个挺重的词语说她。反正火是发了,关系也没有改善。后来她离开了那个部门。
现在想想我真是不会沟通。我只是被情绪牵着走的“猴子”,不会运用哪怕一点儿理性思维。真正的沟通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晚饭后,丈夫跟同事组队打起来了王者荣耀。打得正起劲的时候,妻子觉得很恼火说:“你看你一下班就打游戏,一点都不关心我,体贴我。你到底还爱不爱我?我看你爱游戏多过爱我……”
丈夫本来沉浸在厮杀的快感中,被当头泼了这一盆冷水。突然没有了兴致。悻悻结束。
比如小孩考试不及格,爸爸用极其刺耳的语言教训小孩。小孩的脸都埋进脖子了。爸爸还是沉浸在自己极其愤怒的情绪里,任由负面的情绪蔓延,把讽刺和伤人的语言发挥到极致。然而小孩的成绩非但没有上去,反而越来越叛逆。
2.
如果以上的症状跟你的很吻合,你不妨看看这本新书《给情绪多点时间》。这是由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带来的暖心之作。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Facebook上拥有260000粉丝,还著有《我想倾听你》。
我大概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给情绪多点时间》,不像其它心理学的书充满数据,案例和说教,这本书作者娓娓道来,就像喝一杯香茗让人回味。
洪老师说情绪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反射性的情绪,第二种是思考后的情绪。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丈夫或是妻子当面说出了你的缺点,你如果心情不好,你会马上有负面情绪。但是如果你静下来思考一下,你就会觉得他或她说的是对的。如前面的三个例子也是反射性情绪,没有给情绪一点时间和思考。在文中28页指出:“反射性的情绪,常会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常会让我们失控,又没什么建设性......常整理自己的思考与情绪,谨言慎行,可以让情绪理稳定。”
但是是不是有情绪就不好就不对呢?其实也不是的。
还记得你上一次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吗?
是和男朋友/女朋友吵架?还是和同事拌嘴?还是跟家里人闹别扭?抑或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
朋友圈里看到的都是开心事情。开心的聚会,旅游,美食和美景。在这个崇尚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我们遇到不开心的,沮丧,压抑的事情,只能自己慢慢的舔舐伤口来抚平。书中第74页里面也说:“别让自己不开心,真的不开心也没有关系。有时候不开心才健康,重要的是知道怎么跟自己的情绪当朋友。”
既然不开心了就不要隐藏自己的不开心,想哭就哭出来,想喝酒就喝酒,想购物就购物,想和朋友聊天就打电话把心事都说出来。情绪是很奇怪的东西,你隐藏起来了,它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你,你把它暴露在阳光下,它反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3
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回家给小孩辅导功课时,看到小孩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时,顿时怒火中烧,想冲他/她发火时,可以先离开一下座位,然后深呼吸,等情绪稳定了再重新开始。
记得有一次听罗胖的音频时,他说自己负面情绪来时,会发一条朋友圈,然后等到写完了,发现心情也变好了。最后默默地删除掉。
对于情绪的管理,洪老师说要在平时下许多苦功夫,反而情绪来的时候可以做的不多。洪仲清老师在书里的第75页里面提到长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健康习惯(适量运动,健康饮食、饱足睡眠)
良好的时间与财富管理
适当表达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
建立适应性价值观与思考习惯
静坐内省(留白时间、写日记等)
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协助
信仰
每一条都写得很好,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我现在践行的有第一条,第三条和第五条。第二条和第四条还在学习当中。关于适当表达情绪,我是受益者。以前我有什么想法或是不满,我会埋藏在心里。但是,现在我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会和情绪做朋友。
《给情绪多点时间》里面的内容很多,不只关于内在的情绪,还有关于爱与被爱,关于不完美,关于父母子女。有一句话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尽管我们走过很多的路,看过很多的风景,可始终理不清心中的疑惑。想起在知乎看到一句话: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得到,得不到的释怀。亦愿明朗坦荡纵情豁达,有得有失有坚持,能哭能笑能尽欢。
愿你找到和世界和解的方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