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观后感》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很多纪录片,但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或者说给我的人生观带来些许改变的大概只有《子宫日记》和《人生七年》,看《子宫日记》完全是偶然,由于在豆瓣上实在找不到我喜欢的题材,我就点开了腾讯,也懒得再找,直接点开了《子宫日记》,接下来我看的很投入,里面记载的几乎全是医生与家庭,共同努力抢救腹中胎儿的故事,如果说我看到的只是从受精到出生的全过程,一个生命诞生的全过程,一个母亲的伟大,这和我以前看过的记录片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也觉得挺无聊,但是这个纪录片和其他纪录片略不同的是,他记载不只是我以上看到的内容,更多是一个家庭和几位医生共同努力抢救一个生命的过程,无论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无论他们的婚姻稳不稳定,也无论腹中的胎儿健不健康,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要拼尽全力愿意保住这个生命,他们真的是父母而且有权当父母,但是相反的是在我现实生活中从小听过或见过的例子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他们会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因为婚姻不稳定的原因,因为生下来的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原因,会去牺牲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对一个生命是这样的无视和冷酷,特别要说明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愿意不惜任何代价也要让自己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更可笑的是他们还常常谈自己的信仰,我突然觉得人跟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两个字形容他们,可耻。
紧接着我看了《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我一位豆瓣好友介绍的,这部记录片是一位加拿大导演从1964年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听他们的梦想,谈他们的人生。当我看完他们七岁采访记录后,真的让我很震撼,他们七岁有的思维,价值观,以及情商,简直就是我十四岁才有的,这大概就是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带来的结果吧,他们七岁想干嘛,想去哪个学校,等到十四岁,除了个别以外,几乎都去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干了想干的事情,不像我们,人生毫无规划,毫无目标,两个字形容自己,悲哀。
接下来让我比较有印象的是他们21岁到35岁的婚姻价值观, 可能从小受的教育比较开放,婚姻观也很开放,其中很多人从21岁到35岁离了两三次婚,虽然我也知道很多发达国家离婚率较高,但这对于从小受传统教育的我来说,还是处于不太理解的状态,直到他们说出了各自离婚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出轨,也不是因为一些世俗的原因,而是真的爱情不复存在了。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结婚,但是确定的是应该会很晚结婚,通过此纪录片我未建全的婚姻观有了一些改变,记录片里面离婚的夫妇刚开始都是平等相爱的,男女双方都各自独立,婚姻里少了很多社会压力,经济约束,家庭承载的更多是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不是物质、门第、道德或者纯粹的传宗接代,双方只因相爱而结婚,一旦爱情丧失,离婚是必然要走的路,所以我觉得假如爱情不存在,婚姻带来无尽的痛苦,离婚真的是可行的,当然我还是希望一生一世。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