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
细细想来,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过出行了。也许是因为工作的繁杂,也许是因为心思未曾抵达,总是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直到这次中秋假期,才算是出了趟门。
当我们的车走在山间环绕的路上,同行的人说,今年入秋很晚,山里的叶子还没有变色。如果到了深秋,应该像王勃诗中说的一样,“山山黄叶飞”。但是现在的景致我也很喜欢,大多数植物还都是绿色,偶尔会遇到一棵与旁边的绿树其不一样的“黄色的树”,也能看到那些提前掉落的叶子到处飞。这样的时节到山里才好,恰巧能够看到交叉的季节。

山里很冷,和城市的气候截然不同。如果说城市像一个臃肿的胖子,那么山村应该像是一个清瘦的诗人。虽然路旁的各种农家院也为山村注入了很多商业的元素,但是任凭这里再怎么灯火辉煌,也难以掩饰这里的本质。山风一吹,所有人都下意识裹紧自己的衣服,或后悔自己真应该带多件衣服来。所以,山村的气质还是冷峻的,会让人们有些敬畏。每次有风吹来,我总是想到《山鬼》。山里的神灵应该千百年来都没有变过吧,它们在这里重重叠叠,路艰难,水清爽。如果能够等到那个像屈原一样的诗人,神灵是不是也可以甘愿变成尘俗的一部分?奈何等了这么多年,最终也没有等到过。
在山里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去了篱苑书屋。在山里建一座书屋,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了,而且还颇惹争议。就我自己听说的,关于游客和村民的争执,关于书屋本身的内外品质,这些都被人们关注着。不过我作为一个来此游玩的人,还是想尽量不去对它进行判断,而只是好好享受。
如果所有进馆的人都能够保持素质,这里的确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里与山间的气质融为一体,即便是在书屋里读书,也能够恰如其分地享受到光影和斑驳当中的山林,还有不知如何进来的小爬虫。闭上眼睛仿佛真的在山林当中一样,在这里好像不太需要读书,光饮山间灵气就可以存活,可以一直放空到时间尽头。

我一向喜欢树木,看到书屋都是由“柴火棍”做外观,实在惊喜。而后又听人们说,每年冬天这里都要换一批柴火,以保持它的样貌,便觉得这建筑着实现代了。不过常换常新,能让这个书屋始终有新的生命力,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当然,如果这里的书也能不断更新,这里的运作模式也能成熟,会让这里更有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我们在书屋呆了一个下午,用各种舒服的姿势在这里放松。我虽然带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但是在人多的环境中总是提不起兴致读。翻到一本《Library》,书中有各个国家的图书馆介绍,着实令我惊艳了一把。各个国家的著名图书馆全都在书里,古典的、现代的、经典的、流行的,全部都在这本书中。
博尔赫斯有句被人们频繁引用的话“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事实上在《巴别塔图书馆》中,博尔赫斯的设定是“宇宙是图书馆”,在图书馆一样的宇宙中,有各种新的符合图书馆的规则、秩序和趣事。这是他小说的最大特点,会营造一个全新的宇宙和秩序,再一一向我们解释其中缘由。我虽然喜欢读书,但是并不常到图书馆去。在我看来,能读便可,在哪里都是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终日能够在这样的一间图书馆中读书,那读书的心情自然是更加流畅。
当天是正月十五,书屋里有音乐会,我们踏着月光,从住的地方前往。山里的天果然要晴朗得多,连月亮都要更亮。银辉洒下,清凉如水,我想我用任何颜料都调不出那种色彩。有一些发白,但要比日光灯的光线暗淡许多;有一些发黄,但又还是保持着冷色调;有一些银色,但是却并不闪耀;还有一些微微发灰。我当时简直想找一套潘通色卡出来,看看这种颜色究竟是什么。但是仔细想想,不论是电子显示,还是纸张印刷,都不一定能呈现出这种颜色,因为这种颜色应该是属于自然的。自然有它的奥秘,不应该被我们这些凡人戳破。

于是我一路贪婪地看着。时而看着地面,时而仰望天空,唯恐这条路太短。途中有人敲击空鼓,像是薄弱的钟声,也像酒杯碰撞的声音,还伴着行人的说笑,桥下的流水声,以及树林间不知名的鸟儿叫,让我越走越慢,完全以为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当中。诚然,之后的音乐会有各种优秀的乐器和优秀的音乐人,但是在我看来,都比不过那一段小路上自然的交响。
但若说起音乐,我还是喜欢的。从音乐会回来之后,又有人们搭起了篝火。在篝火的旁边,人们自然而然开始唱歌。有唱各种流行、民谣,也有唱中秋节的诗词。那些歌里有爱情,有美满,也有愤怒,有冲击。这些歌儿适合聚会,但是似乎并不适合山间。

在我看来,城市的人们终归少了一种慷慨与大气,那种能够与山间融为一体的气质。在山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得很慢,很温和,甚至有些反应迟钝,但我觉得这样是好的,在山里应该是这样的。就像第二天我在卖红薯的大姐旁边坐了一上午,同行的人问我在这里做什么,我回答假装自己是个蘑菇。我是真的希望我是一个长在山间的蘑菇,吸山间灵气,听山间鸟鸣,看山间叶落,思山间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