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与空间的隐喻
这是前天在德基广场随手拍的几个画面。这个在南京最繁华地段占据着异常宽敞空间的高档消费广场,永远涌动着如潮的人流。
整个购物广场的设计奢华大气,场内大品牌颇多,明显高于普通人的消费水准。不过影院和不同档次的餐饮很亲民,也有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优衣库这样可以淘廉价衣服的店面。这些亲民的店面召唤来了人流,但大家所享用的却是整个广场的资源。
这样的购物广场很多,每每总让我想到菲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里对购物广场的解读。他把购物广场比作消费的教堂,不管有钱无钱,你都能在其间享受消费的快乐。即便身无分文,你依然可以进行“无产者的购买”,不消费商品,却能够消费影像和空间,一种不产生效益的感官消费。这种来来回回的游荡是会生成快乐的,因为你入侵了具有消费权力者的空间,破坏了强者的利益,某种意义上对强权进行了挑战和抵制。而购物广场对这样的入侵是容忍甚至欢迎的。
那天从一期走到二期,就见很多人或闲散地坐在舒适的沙发长椅上休息聊天;或围在炫目的大红色三角钢琴边,听长裙女孩指间流淌的曼妙音符;或举着手机,对着展出的劳斯莱斯之类的豪车一阵狂拍。享受高端生活的欲望在此被激发,也被满足了,正大光明,又不失分文。
也许大城市的吸引力就在这里吧。作为公共空间的购物广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在召唤你去享用,去占领,去利用强者提供的资源来服务自己的利益,由此产生满足和快乐。
2014.10.6.

没想到朋友圈里好多朋友把昨天那篇有关购物广场空间的小文读了下来。
我最初对“空间”的文化意义感兴趣,是源于很多传播学教材里提到非语言传播时,都会说到空间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至爱、闺蜜、朋友、同事、路人,他们与你交往时,其实各自与你保持着特定的空间距离。那是一个让彼此都感觉舒服的距离。一旦某种关系里的空间距离近了或远了,不是你们的关系变了,便是你受到侵犯或被疏远了,总会觉得不自在或失落。
因为觉得这个划分很有趣,我后来就去找该理论的出处——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时间和空间都会说话。连动物都会撒尿划地盘,何况是人?我们的身体固然容不得他人侵犯,而身体周边的区域也往往被我们划为神圣的领土。虽然有时边界可能看似无形,但你内心透亮,时时在提防着入侵者。
至此,我时常有意识地寻找“空间会说话”的例子。比如在读福柯的《规训和惩罚》时,会特别关注书中描写的边沁式全景敞视建筑。在那种布局里,中间是瞭望塔,四周是环形建筑,里面分隔成很多小房间。瞭望塔里的监管者可以观看小房间里的所有人,而被观看者不能观看,也没法彼此交流。这种布局特别适合集中有效地管理人群,比如监狱、医院和学校。
当然便于规训人的空间布局并非这一种。你只要留心自己就读的学校,上班的公司,住过的医院,就会对此深有体会。而我此刻想到的,一是夫子庙贡院里号舍的布局,的确很像全景敞视布局;二是几年前在博士班的课上,两位女生曾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去剖析南京脑科医院病房的布局。
再回到昨天提到的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菲斯克是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在书中他用福柯、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巴赫金、巴尔特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解读了购物广场、海滩、麦当娜、电子游戏、摇滚、新闻和摩天大楼。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海滩的解读,其间也涉及对空间的意义建构。
不妨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海滨,尤其是紧挨城市的。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城市高楼到大海之间的几个区隔?那其实是完成了从文明回归到自然的一步步的过渡。城市的高楼前是一条大马路,马路对面是修整得如地毯一般的草坪。草坪已经唤起了自然,但却不是自然。因为修剪意味着人为的控制,仍然保持着文明的气息,但又是通往自然的过渡地带。草坪再往前,便是将大海与陆地,即自然与文明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海滩。此时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文明渐渐退却。于是你在海滩会觉得没了规训和束缚,会大喊大叫,狂奔乱跑,身上穿的衣料越少越好,醉心把自己晒成动物般的棕褐色。更有甚者,跳入彻底归于自然的大海,裸泳。
研究空间真的蛮有意思。我同学里有研究城市社会学的,有做建筑设计的,我们学院同事里好多是教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的。我想他们对空间的理解更具专业性。有空倒是愿意跟他们坐下来谈谈心,好好聊聊有关“空间”的话题。
20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