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
文/张一琤
墨迹是笔墨的缺场,笔墨何以缺场?又带来何种价值的缺席及审美观念的冲击?现当代艺术如何将“墨迹”或“涂抹的痕迹”作为审美对象而粉墨登场,至此“墨迹”或“涂抹的痕迹”从原来的“劣笔”“败笔”华丽转身变成艺术家大肆加以表现的意蕴载体——这是我们在现当代艺术审美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张强认为这种涂抹的痕迹具有原生性,这是由于墨迹或涂抹痕迹本身的特征而来的,它与人类意识中最本能部分的相互联系,是构成踪迹的原生性的基本前提。另外,涂绘痕迹在时间意义上的“原始”,它先于任何绘画技法的出现。在此层面上,踪迹的考察也就更多地限定在“原生”性,同时有意识地勾连原始的踪迹。
根据艺术史的逻辑,要实现一种跨文化之间的敞开,寻找到一条超越书法与表现的轨迹,打通原始与现代的时空阻隔,进入到人类共同的逻辑线索之中,张强认为首先将是对集体意识——汉字结构进行全面破碎,这是对文字在特定文化范围的所指含义的取消,而保留书写行为的体验性和书写形式的直观性。在这个过程中,书写行为与以往的书法史诀别,原来的书法史价值系统失效,那么形式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抽象艺术的观看方式,即对艺术家个人的心理因素、想象力、判断力与创造性的表现。假使我们以“踪迹学”的观念对中西方绘画中将所指抹去而使形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的趋势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实现跨文化之间的敞开而不流于浅表有赖于书写性的形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波洛克的作品就像一张铺天盖地的渔网,而观众就像游弋在空间中的鱼,不断地运动,转移着“力”地激射点。从“此点”到“彼点”之间是不断得发生着抛物状态的线性变化。在这一点上,波洛克是对传统绘画史逻辑的一个斩断性的动作。所有试图连接形象性的因素几乎全部被切断了,剩下的只有心理上的精神感召了。”[]
“波洛克同时还具有一种心理上的交契感应与视觉幻魅。心理的感应取决于视知觉的活动,只有在视觉之上偏离了正常的经验之后,才出现形式的飘忽感与空间的交错变化。也就是说,面对形式与空间不断递变的“拓扑”效应,才会出现“视觉幻魅”的局面。这种形式与空间指向的模糊带来了心理上的“交契感应”。而所谓的“交契感应”,就是来源于视知觉信息在空间与形式间的飘忽传导,影响到心理组织的解构与建构。这就是波洛克通过“行动”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画面经验的稳定性,重新组织起新的判断原则,来进行新的认知活动。波洛克在观者心理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则是一个有别于任何以往的视觉世界。它独立于外在的任何物质与精神的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智慧与心理世界的层次感。波洛克踪迹及其踪迹网络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考古学的内涵,更多地指向了所谓的心理考古,指向了艺术的起源维度。”[]
波洛克切断了绘画发展的历史,和有关描绘的历史,在于他同时取消了作为绘画成立标志的“笔法描绘”、“三维形象”、“透视空间”。当绘画所具备的条件被剥离了,那么它返回的起点就是非形象的涂绘,当涂绘被消解了,那么剩下的只有没有内容的残骸而已。张强认为这是具有哲学意味的对原初意识的返回,或者是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考古。我们的心灵是同我们的躯体一样,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才成熟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的。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用科学手段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自身的、与自身有关的印记和有效证物,先人的文化心理都物化在这些历史遗物和精神成果当中。于是我们通过对这些历史遗物中审美意识认知,我们能通达意识的原初,能够扩展出有关人类情感心理的偏嗜与走向,从而有助于推进人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张强认为涂抹对绘画笔触的还原就具有这一觉识向度,他说:“所谓的心理考古,不仅是一般考古学上的 ‘断代’,而是在知觉直观 ‘穿越’。它丈量的是有关人类在视觉文化心理上的长度,也就是迄今人类在这个有关的视觉心理域度内活动的可能性。”[]当类似于“交契感应与视觉幻魅”的作品被与传统绘画并置在美术馆,那么他所中止的审美方式几乎颠覆了社会阶级意识与他们的视觉语言。而所谓的对原初意识的返回,既带给我们的是约定俗成的绘画发展原则的隐退,也有意识地勾连原始的踪迹。因为这种绘画的痕迹剥离笔墨的陈式而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心理潜意识的直觉加以有机组织,从而连接了远古与当代的心理触点。
在从心理考古的维度穿越的剖面中,张强为中国汉字书写的发展过程中动作与心理变化建构了三种角度的模型,首先这个考古的企图便建立在没有书写之前。在未经书写的前提下,汉字已经将我们今天的阅读空间与古代的文化空间贯通在一起。汉字的构建行为就是典型的“集体下意识” 巫师们通过对这些动作的书写痕迹感受、归纳、理念、形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特定涵义的视觉样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动作与行为过程,张强将之区分为六级:
踪迹1--踪迹2--踪迹3--踪迹4--踪迹5--踪迹6
蹄迹爪印--刻画符号--汉字--汉字书写--艺术家书写--现代书法
踪迹1中人从自然界的蹄印爪迹中获得人文的启示,人对这些痕迹的观照是发生在过程之后,现场之外的,但却因此发现这些动物动作留下的痕迹可以提示人类的意识运动的显形。因此人们发现人类的愿望与历险过程,可以通过在地球上留下人类的意识显形物来显现人类的“在场”,它可以传达人类对内部空间(人间)与外部空间(冥冥神灵)有所领会的意志。在大量的有关著作中,对于绘画与书法的起源委托之圣人的意志,由此人类有了文字,文明大化,所以天雨粟、鬼夜哭,人类从此与鬼神这些超自然的概念有了真正的诀别,人类有了传达自己思想与意志的可靠载体。在踪迹2过程中,由不同痕迹的理念化组成的视觉网络,就是在中国汉字与图腾符号之间所存在的八卦。八卦具备了中国汉字的最基本的指涉与象形的涵义,已经是一种思想体系的具备,是踪迹被意识导引的第一个精神驿站。卦象的每一划都是最基本的笔画,但却已经不是最原始的,这是因为卦划已经是被凝结的形式了,这意味着它进入到了一个方法性的通道之中。踪迹3时笔画逐渐被导入汉字的构架之中,而象形性在中国的汉字架构化的途中体现了本源性的作用:一是象形本身作为汉字的“象本形”直接在汉字中的运用;二是在汉字体格上的形象化装饰;三是在书写过程中的拟比,亦即在笔法中灌注什么样的自然物态。于是,书写汉字一方面在传达作为语言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在传达书写者的书写意义。在踪迹4的书写中,欧阳询从理论方法上,对于书法的结体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在他所规整的“三十六”法中,基本上是对钟繇以来的有关楷书全部探索的定位,包括1.视觉力度适应。“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字之独立着,必得撑住,然后劲健可观。”2.视觉错幻方面。由于通过笔画的穿插、补充及包裹来形成带有一定视觉错幻的效果。穿插,比冲,包裹,借换。3.视觉协从适应方面。4.视觉完型适应。5.视觉对立呼应。6.空间合理分割。7.视知觉势度。因此对书写迹象的锻炼已经成为中国书写系统的走势。逐渐拟象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同时也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是因为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在书写的踪迹与具体的物像及其变化的状态联系在一起,已经不仅仅是智力的测验,它变得包含着特定的感觉延伸的成分,就有了踪迹5书法表现的层面。而踪迹6现代书法丰富了书法表现的范围。
其次,张强将这六个等级的关系表述为:踪迹1处在一种混沌状态,针对于踪迹2(刻画符号)的意义而言,这是“资源化”的状态,要取决于刻画符号这个主体对于它所进行选择的可能性;针对于踪迹3来说,踪迹1、踪迹2都是一种资源化状态;对于踪迹4来讲,踪迹3又是在被设置在’资源化“的状态;而就踪迹5来说,踪迹4又成了”资源化“的状态。现代书法将踪迹5当做了资源,而成为踪迹6,那么,后现代书法则将所有的书写全部看做取向对象,由此成了”元踪迹“或’踪迹元”,踪迹元提示的则是有关动作/痕迹,迹象/墨迹、书写/过程的全面、独立的揭示。
张强用三个模型表示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中不同的心理涵义与内容,分别是“汉字/书写/踪迹”关系之下的对应层次:
A 与自然的关系
踪迹1 直接取材于自然原生态
踪迹2 对自然生态的初步归纳
踪迹3 对自然生态的理式化
踪迹4 对自然生态的双重模拟(汉字/书写)
踪迹5 对自然生态的情绪化过渡
踪迹6 对自然生态的变形性模拟
踪迹元 对自然原生态哲学意义上的返回
B 与主体的行为关系
踪迹1 自然生态的行为
踪迹2 对自然生态初步归纳的行为
踪迹3 自然生态的集体意识下的文化行为
踪迹4 自然生态实践的动作行为
踪迹5 个体意识下的情绪动作行为
踪迹6 个体符号下的编码行为
踪迹元 文化主体的动作行为的彻底裸露
C 与主体的心理关系
踪迹1:被感受的自然无意识心理
踪迹2 自然生态的意志化心理
踪迹3 被集体文化心理认同的语义结构与汉字视觉结构
踪迹4 书写的作为行为心理在汉字结构中被延伸
踪迹5 变化的空间心理与书写个体行为心理
踪迹6 扭曲的空间心理与变形的书写行为心理
踪迹元:书写/摆动, 被分裂的二元书写行为心理的再沉淀
墨迹是笔墨的缺场,笔墨何以缺场?又带来何种价值的缺席及审美观念的冲击?现当代艺术如何将“墨迹”或“涂抹的痕迹”作为审美对象而粉墨登场,至此“墨迹”或“涂抹的痕迹”从原来的“劣笔”“败笔”华丽转身变成艺术家大肆加以表现的意蕴载体——这是我们在现当代艺术审美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张强认为这种涂抹的痕迹具有原生性,这是由于墨迹或涂抹痕迹本身的特征而来的,它与人类意识中最本能部分的相互联系,是构成踪迹的原生性的基本前提。另外,涂绘痕迹在时间意义上的“原始”,它先于任何绘画技法的出现。在此层面上,踪迹的考察也就更多地限定在“原生”性,同时有意识地勾连原始的踪迹。
根据艺术史的逻辑,要实现一种跨文化之间的敞开,寻找到一条超越书法与表现的轨迹,打通原始与现代的时空阻隔,进入到人类共同的逻辑线索之中,张强认为首先将是对集体意识——汉字结构进行全面破碎,这是对文字在特定文化范围的所指含义的取消,而保留书写行为的体验性和书写形式的直观性。在这个过程中,书写行为与以往的书法史诀别,原来的书法史价值系统失效,那么形式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抽象艺术的观看方式,即对艺术家个人的心理因素、想象力、判断力与创造性的表现。假使我们以“踪迹学”的观念对中西方绘画中将所指抹去而使形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的趋势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实现跨文化之间的敞开而不流于浅表有赖于书写性的形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波洛克的作品就像一张铺天盖地的渔网,而观众就像游弋在空间中的鱼,不断地运动,转移着“力”地激射点。从“此点”到“彼点”之间是不断得发生着抛物状态的线性变化。在这一点上,波洛克是对传统绘画史逻辑的一个斩断性的动作。所有试图连接形象性的因素几乎全部被切断了,剩下的只有心理上的精神感召了。”[]
“波洛克同时还具有一种心理上的交契感应与视觉幻魅。心理的感应取决于视知觉的活动,只有在视觉之上偏离了正常的经验之后,才出现形式的飘忽感与空间的交错变化。也就是说,面对形式与空间不断递变的“拓扑”效应,才会出现“视觉幻魅”的局面。这种形式与空间指向的模糊带来了心理上的“交契感应”。而所谓的“交契感应”,就是来源于视知觉信息在空间与形式间的飘忽传导,影响到心理组织的解构与建构。这就是波洛克通过“行动”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画面经验的稳定性,重新组织起新的判断原则,来进行新的认知活动。波洛克在观者心理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则是一个有别于任何以往的视觉世界。它独立于外在的任何物质与精神的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智慧与心理世界的层次感。波洛克踪迹及其踪迹网络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考古学的内涵,更多地指向了所谓的心理考古,指向了艺术的起源维度。”[]
波洛克切断了绘画发展的历史,和有关描绘的历史,在于他同时取消了作为绘画成立标志的“笔法描绘”、“三维形象”、“透视空间”。当绘画所具备的条件被剥离了,那么它返回的起点就是非形象的涂绘,当涂绘被消解了,那么剩下的只有没有内容的残骸而已。张强认为这是具有哲学意味的对原初意识的返回,或者是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考古。我们的心灵是同我们的躯体一样,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才成熟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的。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用科学手段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自身的、与自身有关的印记和有效证物,先人的文化心理都物化在这些历史遗物和精神成果当中。于是我们通过对这些历史遗物中审美意识认知,我们能通达意识的原初,能够扩展出有关人类情感心理的偏嗜与走向,从而有助于推进人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张强认为涂抹对绘画笔触的还原就具有这一觉识向度,他说:“所谓的心理考古,不仅是一般考古学上的 ‘断代’,而是在知觉直观 ‘穿越’。它丈量的是有关人类在视觉文化心理上的长度,也就是迄今人类在这个有关的视觉心理域度内活动的可能性。”[]当类似于“交契感应与视觉幻魅”的作品被与传统绘画并置在美术馆,那么他所中止的审美方式几乎颠覆了社会阶级意识与他们的视觉语言。而所谓的对原初意识的返回,既带给我们的是约定俗成的绘画发展原则的隐退,也有意识地勾连原始的踪迹。因为这种绘画的痕迹剥离笔墨的陈式而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心理潜意识的直觉加以有机组织,从而连接了远古与当代的心理触点。
在从心理考古的维度穿越的剖面中,张强为中国汉字书写的发展过程中动作与心理变化建构了三种角度的模型,首先这个考古的企图便建立在没有书写之前。在未经书写的前提下,汉字已经将我们今天的阅读空间与古代的文化空间贯通在一起。汉字的构建行为就是典型的“集体下意识” 巫师们通过对这些动作的书写痕迹感受、归纳、理念、形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特定涵义的视觉样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动作与行为过程,张强将之区分为六级:
踪迹1--踪迹2--踪迹3--踪迹4--踪迹5--踪迹6
蹄迹爪印--刻画符号--汉字--汉字书写--艺术家书写--现代书法
踪迹1中人从自然界的蹄印爪迹中获得人文的启示,人对这些痕迹的观照是发生在过程之后,现场之外的,但却因此发现这些动物动作留下的痕迹可以提示人类的意识运动的显形。因此人们发现人类的愿望与历险过程,可以通过在地球上留下人类的意识显形物来显现人类的“在场”,它可以传达人类对内部空间(人间)与外部空间(冥冥神灵)有所领会的意志。在大量的有关著作中,对于绘画与书法的起源委托之圣人的意志,由此人类有了文字,文明大化,所以天雨粟、鬼夜哭,人类从此与鬼神这些超自然的概念有了真正的诀别,人类有了传达自己思想与意志的可靠载体。在踪迹2过程中,由不同痕迹的理念化组成的视觉网络,就是在中国汉字与图腾符号之间所存在的八卦。八卦具备了中国汉字的最基本的指涉与象形的涵义,已经是一种思想体系的具备,是踪迹被意识导引的第一个精神驿站。卦象的每一划都是最基本的笔画,但却已经不是最原始的,这是因为卦划已经是被凝结的形式了,这意味着它进入到了一个方法性的通道之中。踪迹3时笔画逐渐被导入汉字的构架之中,而象形性在中国的汉字架构化的途中体现了本源性的作用:一是象形本身作为汉字的“象本形”直接在汉字中的运用;二是在汉字体格上的形象化装饰;三是在书写过程中的拟比,亦即在笔法中灌注什么样的自然物态。于是,书写汉字一方面在传达作为语言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在传达书写者的书写意义。在踪迹4的书写中,欧阳询从理论方法上,对于书法的结体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在他所规整的“三十六”法中,基本上是对钟繇以来的有关楷书全部探索的定位,包括1.视觉力度适应。“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字之独立着,必得撑住,然后劲健可观。”2.视觉错幻方面。由于通过笔画的穿插、补充及包裹来形成带有一定视觉错幻的效果。穿插,比冲,包裹,借换。3.视觉协从适应方面。4.视觉完型适应。5.视觉对立呼应。6.空间合理分割。7.视知觉势度。因此对书写迹象的锻炼已经成为中国书写系统的走势。逐渐拟象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同时也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是因为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在书写的踪迹与具体的物像及其变化的状态联系在一起,已经不仅仅是智力的测验,它变得包含着特定的感觉延伸的成分,就有了踪迹5书法表现的层面。而踪迹6现代书法丰富了书法表现的范围。
其次,张强将这六个等级的关系表述为:踪迹1处在一种混沌状态,针对于踪迹2(刻画符号)的意义而言,这是“资源化”的状态,要取决于刻画符号这个主体对于它所进行选择的可能性;针对于踪迹3来说,踪迹1、踪迹2都是一种资源化状态;对于踪迹4来讲,踪迹3又是在被设置在’资源化“的状态;而就踪迹5来说,踪迹4又成了”资源化“的状态。现代书法将踪迹5当做了资源,而成为踪迹6,那么,后现代书法则将所有的书写全部看做取向对象,由此成了”元踪迹“或’踪迹元”,踪迹元提示的则是有关动作/痕迹,迹象/墨迹、书写/过程的全面、独立的揭示。
张强用三个模型表示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中不同的心理涵义与内容,分别是“汉字/书写/踪迹”关系之下的对应层次:
A 与自然的关系
踪迹1 直接取材于自然原生态
踪迹2 对自然生态的初步归纳
踪迹3 对自然生态的理式化
踪迹4 对自然生态的双重模拟(汉字/书写)
踪迹5 对自然生态的情绪化过渡
踪迹6 对自然生态的变形性模拟
踪迹元 对自然原生态哲学意义上的返回
B 与主体的行为关系
踪迹1 自然生态的行为
踪迹2 对自然生态初步归纳的行为
踪迹3 自然生态的集体意识下的文化行为
踪迹4 自然生态实践的动作行为
踪迹5 个体意识下的情绪动作行为
踪迹6 个体符号下的编码行为
踪迹元 文化主体的动作行为的彻底裸露
C 与主体的心理关系
踪迹1:被感受的自然无意识心理
踪迹2 自然生态的意志化心理
踪迹3 被集体文化心理认同的语义结构与汉字视觉结构
踪迹4 书写的作为行为心理在汉字结构中被延伸
踪迹5 变化的空间心理与书写个体行为心理
踪迹6 扭曲的空间心理与变形的书写行为心理
踪迹元:书写/摆动, 被分裂的二元书写行为心理的再沉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