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国:愿你曾是某个人的幸福回忆
《下一站,天国》是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小说,篇幅很短,一个安静的下午就可以读完。
作者虚构了一个天堂办事处,有望月隆、里中香织等5名工作人员,负责登记逝者信息,询问他们在世时最幸福的记忆,并用录像的形式重现,而这将是逝者往生后唯一能记住的。
每周一,逝者们来报到,他们中的大部分是7、80岁的老人,夹杂着三两个年轻或者中年人。这些人拿着号码牌,依次进入各个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被告知死亡的消息,并被要求在三天内敲定最想留住的回忆。
红茶是为了回忆,酒是为了记忆。有人不想保留任何记忆,大概是“此生无可恋”;有人质疑选择本身有何意义。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做出了选择。
一种是想永远记住一种感觉。
一位中年男人回忆起他出生5个月后的感觉,那时身体凉凉的,却又暖暖的,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着。
有人回忆起孩提时第一次坐电车,胸前的月票卡闪闪发光,电车摇摇晃晃,那种既充满希望,又对未知世界怀有隐隐不安的感觉真好。
16、7岁的少女,原本选的是跟朋友们去迪士尼排三个小时队玩激流勇进、分享松饼的快乐,但她最后决定,记住妈妈给她挖耳朵时,枕在软软而又暖暖的大腿上,闻到的妈妈的气味。
20多岁的大男孩说到他的暗恋,为了等喜欢的女孩从身边走过,他总是蹲下来系鞋带,他是羞涩而笨嘴拙舌的,所以相比说话时的紧张,见面前的期待心情是最美好的。
39多岁的家庭主妇回忆起一次堵车,全家人去郊游,被堵在高速上,孩子们不耐烦地吵着要回家,老公打开音乐,在车上吃便当,漫无目的地聊天,她说那时候才知道,人到中年的平淡日子是最幸福的。
一种是想记住某件事。
一位妈妈想记住她生产的情形,她说,那种肉体被撕裂的疼痛感虽然真实,却抵不过诞下新生命的喜悦。
伺候丈夫一辈子的老婆婆回忆,有次她生病,一向“不近人情”的老公难得下厨煮粥给她吃,却笨手笨脚地打翻碗,弄脏了被子,她说老头子真没用啊,没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记住他就当还债了吧。
经历过昭和时期(注:1925年-1989年,期间发生了东京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腾飞、东京奥运会等重要事件)的一位老太太回忆的却是她高中毕业典礼,大家穿着和服,盘起扎着大蝴蝶结的发髻,在礼堂里唱着《敬仰师尊》,不舍和感恩的泪水打湿了毕业证书。
还有老人回忆东京大地震时,全村人躲到山上的竹林去避难,小孩子用绳子搭起简易的秋千嬉戏打闹,妈妈们做的麦麸饭团特别好吃。
曾经参加过二战的一位老兵回忆他困在菲律宾的深山,饿得舔自己的指甲都没有咸味,他说被俘至遣返回国的半年内吃的每一顿饭菜他都想记着,真是幸福啊。
大家都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时刻,但是有一位叫做渡边的老头子,令工作人员们犯了难。他非要寻找能证明“自己活着的证据”,为此,事务所找到渡边在世70年间的录像带,希望帮他发现所谓“活着的证据”。
录像从渡边呱呱坠地开始,学生时代在外被欺负、回家仗着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窝里横”,大学时激进而幼稚喊着“我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我要真正的活着”,一部上映电影也没看过,相亲时却虚荣地介绍自己“爱好是电影鉴赏”,婚后边看报边吃早餐,对妻子的体贴熟视无睹,在这期间漫长的40年里,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直到死亡。
录像带的主角本该是渡边,但他却发现,从小时候起,自己就像是个配角,存在感尤其稀薄:“那少年是个半吊子,既非优等生,也不是孩子王,甚至连捣蛋鬼都谈不上,完全胜任不了故事主人公的角色。”他口口声声要找到“活着的证据”,可是,“望着画面中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觉得这碌碌无为的70年人生是对自己的一场报复。”
看完自己“拧巴”的一生,渡边明白了一个事实:他生来平庸,却又爱虚荣、光说不练,其不堪与丑态的人生完全应该由自己负责。最终,渡边选择了退休后跟老伴在中央银座公园散步的记忆,那是冬日的一个傍晚,落叶铺地,两个人拿着电影海报商量着去看哪一部,公园里飘荡着“铃儿响叮当”的圣诞乐曲,“也许会被人笑话,不过我觉得,这个选择与我自己很相配”。
当生命凋谢,回顾最幸福的时刻,没有人选择“光芒万丈的时刻”,诸如中了大奖、与名人握手或者对下属颐指气使。母亲、伴侣、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琐碎而平淡的细节成为大家最想带到天堂的记忆。那一刻,经历悲喜一生,人人重归赤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其实,渡边的妻子京子是负责人望月隆的未婚妻。望月在二战时应征入伍,死在战场,因为没有选出幸福的回忆,便留在天堂事务所工作。他对渡边生前拥有美丽贤惠的京子,生活平静安康,却不珍惜耿耿于怀。他翻出京子的录像带,找到了她最难忘的记忆。也是在中央银座公园,只是,不同于渡边,那是京子与即将上战场的望月的最后约会。
画面里,盛夏,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明晃晃的光,穿着白色连衣裙的京子和同样穿着白军装的望月坐在长椅上,没有说话,知了却拼命地叫个不停,仿佛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周的生命了,从没有听到过那样哀伤的蝉鸣。
望月释然了,他放下了自己死后五十年郁结于心的委屈,“那时,我拼命地在心里寻找幸福的回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
原来,幸福是给人幸福。故事的最后,望月选择记住在这里工作的伙伴们,和大家一起帮助逝者留下幸福的记忆,是他最幸福的回忆。做出选择后的望月安静地消失了,而他的伙伴们将继续为下一批逝者服务,生命流转,不息的是此中情意。
不管下一站是不是天国,被爱和爱人的人都将被温柔以待。
![]() |
《下一站,天国》封面 |
作者虚构了一个天堂办事处,有望月隆、里中香织等5名工作人员,负责登记逝者信息,询问他们在世时最幸福的记忆,并用录像的形式重现,而这将是逝者往生后唯一能记住的。
每周一,逝者们来报到,他们中的大部分是7、80岁的老人,夹杂着三两个年轻或者中年人。这些人拿着号码牌,依次进入各个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被告知死亡的消息,并被要求在三天内敲定最想留住的回忆。
红茶是为了回忆,酒是为了记忆。有人不想保留任何记忆,大概是“此生无可恋”;有人质疑选择本身有何意义。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做出了选择。
一种是想永远记住一种感觉。
一位中年男人回忆起他出生5个月后的感觉,那时身体凉凉的,却又暖暖的,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活生生的存在着。
有人回忆起孩提时第一次坐电车,胸前的月票卡闪闪发光,电车摇摇晃晃,那种既充满希望,又对未知世界怀有隐隐不安的感觉真好。
16、7岁的少女,原本选的是跟朋友们去迪士尼排三个小时队玩激流勇进、分享松饼的快乐,但她最后决定,记住妈妈给她挖耳朵时,枕在软软而又暖暖的大腿上,闻到的妈妈的气味。
20多岁的大男孩说到他的暗恋,为了等喜欢的女孩从身边走过,他总是蹲下来系鞋带,他是羞涩而笨嘴拙舌的,所以相比说话时的紧张,见面前的期待心情是最美好的。
39多岁的家庭主妇回忆起一次堵车,全家人去郊游,被堵在高速上,孩子们不耐烦地吵着要回家,老公打开音乐,在车上吃便当,漫无目的地聊天,她说那时候才知道,人到中年的平淡日子是最幸福的。
一种是想记住某件事。
一位妈妈想记住她生产的情形,她说,那种肉体被撕裂的疼痛感虽然真实,却抵不过诞下新生命的喜悦。
伺候丈夫一辈子的老婆婆回忆,有次她生病,一向“不近人情”的老公难得下厨煮粥给她吃,却笨手笨脚地打翻碗,弄脏了被子,她说老头子真没用啊,没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记住他就当还债了吧。
经历过昭和时期(注:1925年-1989年,期间发生了东京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腾飞、东京奥运会等重要事件)的一位老太太回忆的却是她高中毕业典礼,大家穿着和服,盘起扎着大蝴蝶结的发髻,在礼堂里唱着《敬仰师尊》,不舍和感恩的泪水打湿了毕业证书。
还有老人回忆东京大地震时,全村人躲到山上的竹林去避难,小孩子用绳子搭起简易的秋千嬉戏打闹,妈妈们做的麦麸饭团特别好吃。
曾经参加过二战的一位老兵回忆他困在菲律宾的深山,饿得舔自己的指甲都没有咸味,他说被俘至遣返回国的半年内吃的每一顿饭菜他都想记着,真是幸福啊。
大家都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时刻,但是有一位叫做渡边的老头子,令工作人员们犯了难。他非要寻找能证明“自己活着的证据”,为此,事务所找到渡边在世70年间的录像带,希望帮他发现所谓“活着的证据”。
录像从渡边呱呱坠地开始,学生时代在外被欺负、回家仗着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窝里横”,大学时激进而幼稚喊着“我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我要真正的活着”,一部上映电影也没看过,相亲时却虚荣地介绍自己“爱好是电影鉴赏”,婚后边看报边吃早餐,对妻子的体贴熟视无睹,在这期间漫长的40年里,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直到死亡。
录像带的主角本该是渡边,但他却发现,从小时候起,自己就像是个配角,存在感尤其稀薄:“那少年是个半吊子,既非优等生,也不是孩子王,甚至连捣蛋鬼都谈不上,完全胜任不了故事主人公的角色。”他口口声声要找到“活着的证据”,可是,“望着画面中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觉得这碌碌无为的70年人生是对自己的一场报复。”
看完自己“拧巴”的一生,渡边明白了一个事实:他生来平庸,却又爱虚荣、光说不练,其不堪与丑态的人生完全应该由自己负责。最终,渡边选择了退休后跟老伴在中央银座公园散步的记忆,那是冬日的一个傍晚,落叶铺地,两个人拿着电影海报商量着去看哪一部,公园里飘荡着“铃儿响叮当”的圣诞乐曲,“也许会被人笑话,不过我觉得,这个选择与我自己很相配”。
当生命凋谢,回顾最幸福的时刻,没有人选择“光芒万丈的时刻”,诸如中了大奖、与名人握手或者对下属颐指气使。母亲、伴侣、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琐碎而平淡的细节成为大家最想带到天堂的记忆。那一刻,经历悲喜一生,人人重归赤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其实,渡边的妻子京子是负责人望月隆的未婚妻。望月在二战时应征入伍,死在战场,因为没有选出幸福的回忆,便留在天堂事务所工作。他对渡边生前拥有美丽贤惠的京子,生活平静安康,却不珍惜耿耿于怀。他翻出京子的录像带,找到了她最难忘的记忆。也是在中央银座公园,只是,不同于渡边,那是京子与即将上战场的望月的最后约会。
画面里,盛夏,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明晃晃的光,穿着白色连衣裙的京子和同样穿着白军装的望月坐在长椅上,没有说话,知了却拼命地叫个不停,仿佛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周的生命了,从没有听到过那样哀伤的蝉鸣。
望月释然了,他放下了自己死后五十年郁结于心的委屈,“那时,我拼命地在心里寻找幸福的回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
原来,幸福是给人幸福。故事的最后,望月选择记住在这里工作的伙伴们,和大家一起帮助逝者留下幸福的记忆,是他最幸福的回忆。做出选择后的望月安静地消失了,而他的伙伴们将继续为下一批逝者服务,生命流转,不息的是此中情意。
不管下一站是不是天国,被爱和爱人的人都将被温柔以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