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由书名而来的期许,想把《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解答我这块薄弱未知领域上的困惑。这种期许越到阅读后期越被满足,真正意义上能被我称为干货满满。 基于个人阅历,先前的积累以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为主,正希望转型至博览各领域的书籍,但尚未踏出一大步。故当读到“检视阅读”的介绍时,我十分欣喜。书后部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且当作权威,今后去实践。 与译者有着恰巧相反的经历。庆幸在广泛涉猎各领域著作之前有这样一本书来指明方向,又同时尴尬于阅历尚浅而对某些观点无基于实践的深刻体会,或是读到各领域导读引入和用具体书内容举例时,别说批判看待了,基本是在接收某些领域全新的知识。 所幸读书本来就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兴许两年后再来看就完全不同了。 我需要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而非学习它的辩证方法,所以过滤掉了一些与自身无关的前提、理论,如开篇“需要提高理解力”,“被媒体灌输”“认为读书不再那么重要”“要主动阅读”诸类劝说。 也许出于语种原因,个人认为书中的描述繁琐不精确。推出干货之前录入社会现象及成因,使用大量比喻和略陌生的名词,着重多角度多方式解读理论,而非介绍方法。连思考用词的过程都一一插叙。 第一章花大篇幅强调的理解力,让我怀疑人们真有那么笨拙?仿佛我们之间的理解就在此刻出了问题。 个人角度来看书中例子读起来有些许费力,因为全是外国作品,外国历史忘光了,外国作品看得少。 针对这些特点阅读第一第二篇时我只看每段第一句,即中心句。 基于现有经历,对书中内容有困惑,有印证。书中对难读的书建议不要在意不懂的细节,停下一幕幕念、一字字查,而是通过通读来洞察大意。这点深化了我对于阅读英文原著的理念:一直读下去。若是生硬查找一个个陌生的单词反而是因小失大。 书中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读介绍时我不知道意义何在。在我看来仅两个用处,一是从文字运用角度,如同我做过的:从一篇论山水画的文章中学习他用典用诗词,即学习文字方面突出之处。二是挑出陌生的专有名词深入了解,同时加深对全书里理解。仔细想想挑字词的习惯,我有,但果然很多时候,自然想去做的就不认为它是一种方法了。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小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