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你好赞!(5)
倪云林,有钱,任性。

倪家的财富是倪云林学画最重要的资源,我想他虽然也必定向其他画家一样是从基础练起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去重金购买那些传世名作。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倪云林拥有当时很多前人的书画精品①,包括今天已经失传的三国时期钟繇②的《荐季直表》,荆浩③的《秋山图》以及宋代米芾④的《海岳庵图》。而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倪云林曾经把玩的绘画精品有董源的《潇湘图》和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这些中国历史上价值连城的绝世精品,都是倪云林用真金白银买来的。也由此可见,倪家在当地是多么的富庶。
除了书画,倪云林还喜欢读书。也许是受了家庭熏陶的缘故,倪云林不但熟读经史子集,道家经典以及佛家经典也都有涉及。为了储藏这些书籍和字画,倪云林特地建了一栋三层的阁楼,将所有的藏品都放在了里面,这个阁楼,就叫做“清閟阁”。而倪云林的文集,也以这座阁楼命名,叫做《清閟阁集》。

就如之前所言,在古代的中国,画家并不是一份被人看重的职业。有一次唐太宗在湖上驾船游玩,忽然发现水里有一只从没见过的鸟,他赶紧将阎立本⑤找了过来,让他将鸟画下来。阎立本当时是主爵郎中,就是掌管封爵的官员。他听了皇帝的旨意,赶紧趴在那里画了起来,弄得满身大汗,囧态百出。后来,他告诉自己的儿子:“我虽然也读书做官,但世人记住的,还是我的画名。但就是绘画这门手艺,让我如奴仆般侍候别人,以后你就不要学习画画了。”

到了宋朝,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宋朝皇帝对绘画艺术都比较喜爱,其中以宋徽宗最为突出。在他执政期间,宫廷画员体制不断完善,称为“翰林图画院”。大家熟知的《宣和画谱》就是在当时编撰而成的。靖康之变后,虽然北宋变成了南宋,但是画院并没有被废,而依然沿用了北宋的体制。

《宣和画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里面收录了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今天,当我们想要坚定一个作品是不是前人真迹的时候,《宣和画谱》依然是最为重要的佐证之一。
但是,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梦华中原荡然无存,那个集经济与艺术都处于世界之巅的宋朝,随着陆秀夫⑥的纵身一跃,成为了后人伤感的怀念。

新的统治者对于被统治的民众进行了等级划分,第一等自然就是蒙古人,能够在政府担任要职;第二等是色目人,大多数是西域人和西夏人,这些人很早就投降了蒙古,所以算是家奴了。三等人是汉人,指的是在金统治下的民众。第四等是南人,也就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与其他各民族的人。
除此之外,元朝还根据不同的职业性质,将民众做了10级的划分,依次是官、吏、僧、道、医、工、匠、妓、儒、丐。曾经在前朝备受重视的知识分子,如今却成了只比乞丐高一等比妓女低一等的“臭老九”。这种反差,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前朝的很多读书人都退隐了山林,过气了隐士的生活,以此来抗拒失去的尊严。但也就是这种政策,使得文人画开始兴盛起来。
① :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与张丑《清河书画舫》等书记载,清閟阁中收藏的名家法书有: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洛神赋十二行》,陶隐居《画版帖》,智永《月仪帖》,褚遂良《楷书千字文》,钟绍京《通甲神经》,张旭《秋深帖》,米芾《宝章待访录》,薛绍彭《四帖》,赵孟頫《小楷过秦论》。收藏的名画有:张僧繇《星宿图》,吴道子《释迦降生图》,王维《雪蕉图》,常粲《佛因地图》,荆浩《秋山图》(一名《秋山晚翠图》),李成《茂林远岫图》,董源《河伯娶妇图》(即《潇湘图》),李公麟《三清图》,米芾《海岳庵图》,马和之《小雅六篇图》等。
② 钟繇: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③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④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1] ,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2]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3]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⑤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 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代政治家、大画家。
⑥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