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永璞的慢船
我小时逛书店,总会看见陈丹燕的一本书,叫做《慢船去中国》;此外,村上春树也有一本《开往中国的慢船》。“慢船”所指,我至今未明。从这个不解开始,说点别的。
DP近年埋头于他的咖啡事业,尤其是这一年来,因业务飙升,没累轻。前几天在他家里住,偶尔谈及工作,发现他在经营上的智性提升极大,这个也不消多说。最近,他的工厂搬迁,厂房扩增少说五倍,我临走时去参观,确实初具规模。他跟我讲到新厂的无尘车间,不无得瑟。要知道,国内做咖啡的,尤其是做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的,大多数那个硬件实力,呵呵呵。
DP做的品牌叫永璞。销额上,DP很谦虚,说在国内他们还属于三线卖家——这里面有个问题:对于永璞这样的新品牌,蛮难实现由规模化带来的性价比优势,尤其是精品咖啡这一行,集中度又低;再何况,永璞主营的挂耳包,还是产业链中的下游,是很细分的一个市场。
所以必定要精细。现下,永璞将差异化做得出色,最明显是体现在包装设计方面。产品本身,去年与今年,他们分别推出了冷泡咖啡包和冷萃咖啡液,创新度很高。另外,永璞不断地与其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包括日食记、奇葩说、阿里影业等等,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企业定制……现在我怀疑自己对永璞的BPF(Brand Propagation Force)一直存有低估。



话题回到“慢船”。永璞目前的slogan是“On a slow boat to coffee”。这一句话很低调,含义低调,视觉呈现上也低调。按照英文的传达,我觉得其中文可表述为“慢慢抵达咖啡理想之境”。
什么是慢,以及,为什么要慢?
国外有一种“慢食”理念,由一群反快餐人士创立。起初,他们在意大利开始活动,初衷是支持一种畅享优质食品、美食乐趣以及慢节奏的生活。尔后,慢食协会开始输出“新美食学”概念,核心是“优质、洁净、公平”。

永璞定位是“专注高品质咖啡挂耳包”。品质高在哪?应对上述“优质、洁净、公平”,说三条:1.永璞承诺只使用SCAA评分80分以上的精品咖啡豆,这个很多商家会讲,但有水分,烘焙很关键,不砸钱投设备,品控稳不住;2.高成本打造的生产链,保证研磨及包装环节的洁净,然后是耗材,必须是日本进口,一般国产山寨货根本达不到食品卫生需求;3.选用公平贸易咖啡豆,这个展开一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为什么喝咖啡?我想有一个原因,是它令你愉悦。吃喝是自私的,但不能过于自私。SCAA对精品咖啡的定义是「从咖啡农到咖啡师必须均对品质有高标准追求」,你喝咖啡的时候,想到过咖啡农吗?
参杂了不公的造物,当然不会令你愉悦。所以,一杯咖啡摆在眼前,你可以快速喝完,然后该干嘛干嘛,不用想太多。当然你也可以慢下来,了解它的品种,源出何处(庄园),豆子的目数,采用深烘还是浅烘。明白这些,你与咖啡才算建立了关联,以及真正分享到一个行业链的成果。
一百年前,王尔德讲“用感官来治愈灵魂之痛”。你知道香和臭,甜与苦,但你不知道,一杯咖啡散发的风味中,哪些属于瑕疵,哪些是焦糖化反应,哪些归因于干馏。一切官能,包括嗅觉与味蕾,都需要见识与训练,否则就一直会处于低等水平。这些,一要花钱,二花时间,急不来的。
推崇慢,也是为了抵御由快带来的千篇一律,以及不用心。

说到挂耳包,我看到一个说法是,挂耳包的意义在于使没有手冲环境的人享受到咖啡。我倒觉得不全在于此。你有手冲环境,就一定能做出一杯好咖啡吗?
回到前述,“慢慢抵达咖啡理想之境”,慢下去,是条理,是法则,有些事可以一步到位,但有些不行。
咖啡是这样:它不会与浅尝辄止的人有太多交流。不解其味,不明其意,门还没打开,就先别慌。
挂耳包,即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