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8 古代的中医
1、李东垣 金
人的身体和自然是一样的,人的上半身,与大自然中的天气相通;下半身,是与地气相通的。
现在病邪进攻在了心肺那里,邪毒向上攻,则导致了头面肿大,而泻下这种方法只是泻去了肠胃里的热,并不能集中攻击于上半部的邪毒。
普济消毒饮:方用黄连苦寒,泻心经邪热,用黄岑苦寒,泻肺经邪热,上二药各半两为君药;用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上三味各二钱泻火补气以为臣药;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苦寒,马勃、白僵蚕苦平,上六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药,前五位各一钱,后一味白僵蚕要炒用七分;用升麻七分升阳明胃经之气,用柴胡二钱生少阳胆经之气,最后用桔梗二钱作为舟楫,使上述药性不得下行。
脉搏跳的快是热证,跳的慢是寒症。但黄帝内经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如阴盛隔阳于外(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范围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
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后来出现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
中医的内伤病: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志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
外感病患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还是冷的发抖,可是内伤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患外感病时,手背的温度也很高,但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
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志失常、劳逸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
如果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治疗这种病症,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
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
中医的肾不单单是西医的泌尿系统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在内。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女子的脾胃一旦受伤,则气血的来源就受到严重的阻碍,而女子身体的各个系统,尤其是生殖系统对气血的依赖尤其严重,气血的不足会造成月经、胎、产等环节出现问题。
保护脾胃:千万别跟自个儿过不去,一定要吃好早饭。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八味药。治疗的主症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中气: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往下走,这样的人常常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
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会导致肺气不足。
固表:加强人体的外围的防御系统。黄芪可以用于固表。
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陈皮:理气。当归:气血转化。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
2、朱丹溪 元
三十岁开始学医,父母叔叔伯父弟弟妻子皆因误诊而死。
攻邪的秘诀是,一定要患者的正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的话,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黄牛肉;黄色属土,入脾胃。
朱丹溪以前,中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理论体系方面比较健全,但对杂病的理论总是不那么透彻。朱丹溪为杂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比如化痰、解郁等内容。
父母的养生:不给老人吃特好吃的东西。人老了之后,脾胃功能减弱容易出现虚热。比如刚吃完饭,又饿了,是胃中虚热的表现;又比如饿了刚吃了一点东西就饱了,这是脾弱的表现。老人的虚热还表现在性情方面,容易发火。带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烧烤的,香辣的,肥腻的,助热而不适合老人吃。
3、繆希雍 明代万历年间
滞下:患了痢疾之后,腹中绞痛,想大便却便不出来。
资生丸(补益资生丸):调理脾胃,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的消食。
吃的太饱之后立刻睡觉,是很伤脾的。
一般淤血会在舌像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在患者伸出舌头的时候,如果舌体上出现黑色或者紫色的瘀斑,那么说明此人体内有淤血存在,另外还有看舌下静脉等方法。
肝藏血,如果血虚,最受影响的是肝经,而肝经是负责情志的。
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药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补心,因为汗者,心之液也。(这是中医的特殊概念,中医认为血和汗同源,而汗为心之液)
人体的阳气,在早晨就像个小火苗,到了中午才像一团大火,此时喝几杯凉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早晨的一杯凉水是有很坏的影响的。
何首乌:养血,当归也是养血,但药物性燥,对温热病的治疗不利。
中医的伏邪理论,如果邪气没有清除干净,会潜藏在人体的内部,等待时机,再次发作。
人参黄芪:补阳气,可以健壮脾胃之阳气;
白芍药:和阴血
山茱萸,山药和熟地分别补肝、脾、肾
紫河车就是胎盘
牛膝可以壮腰腿之力。
在一个外邪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中医并不知道他是什么,中医的思路是,不管你是什么,我只需要观察你在人体里面引起了什么反应,如果你引起的是热证,那我就帮助人体把热清掉,这样,身体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恢复,结果也就把病给治疗好了。
脾的保养:在中医理论中,肠道的吸收功能是脾经负责管辖的。
我们的生理系统,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早就适应这种挨饿的状态了。因此,多纳入的要进行排泄。如果总是摄入这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肠道总是这么反应,久而久之会导致肠道的功能性障碍,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比如你没有吃这么多了,稍微条件改变了,他还是会泻。
腹泻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有的人脾气不好,在中医认为是肝气不舒,而肝气横逆,则会克脾土,在中医里,肠道的吸收功能是属于脾的,所以肠道也会出现问题,产生腹泻。
如何应对?首先要控制一下过剩的营养,比如不再是每天都鸡鸭鱼肉,吃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是玉米、红薯等粗粮,那么我们就去掉了导致肠道疾病的基础,就可以走上恢复的道路。
李东桓的补中益气汤是补脾阳,但脾也是有阴的,用来滋补脾阴的药物比如莲子肉、白扁豆、石斛、木瓜、山药等。
用药:同仁堂补益资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