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季回顾 SEASON 2016/17
2016年9月 - 2017年8月

2016/17演出季总共赴会了62场,大部分可归于音乐范畴。独奏的比例较去年高了很多,而歌剧芭蕾去得极少。当更关注纯音乐时,对于其他的舞台就只能做一个小有兴味的观察者了。一年中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旅途上,自己也不确知将会邂逅何处的舞台和演者。直至夏日午后坐在麻省的青山绿水之间,耳畔理查·斯特劳斯的高山跋涉渐趋宁静,才恍然明了是时在心理上对这多姿多彩的一季说再见了。
2017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全球庆典颇多。16/17乐季始于斯卡拉歌剧院的贝九,其后听得最多的也是贝多芬。有机会将其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听完整了全集,而部分曲目亦不断重逢。下半年的新乐季仍然有部分作品上演,包括交响曲全集。贝多芬及其作品体现了个体人生在困境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其对音乐史的承上启下以及对音乐体裁的深层次撬动,至今并无第二人可与之并提。
2016/17观演统计




2016/17个人榜单
最佳演出:2017年3月上海,Rudolf Buchbinder,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共七场。单场演奏虽有不尽人意之处,然而要在一周之内完全沉浸入这部钢琴文献里最重要的篇章,无论于演奏者或是聆听者都极富挑战。终场时,那荡气回肠、与神并肩的串串音符,人生所有的苦难仿佛都不再那么重要。年度最佳演出当之无愧。
最佳独奏:2016年11月上海,Kyung Wha Chung,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全集。超长的三小时独奏,含两次幕间休息。女神依旧,似乎这辈子从未如此接近巴赫。
最佳室内乐:2017年6月伦敦,Janine Jansen和朋友们,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Jansen请来Torleif Thedéen, Martin Fröst, Lucas Debargue一起演奏这支罕见配器的曲子。当场的感受已经淡忘,只记得终乐章的结尾,那薄如蝉翼的空气震动,尘世间的一切仿佛蒸发。会后的音乐家访谈会上,主持人也说,那是她在Wigmore Hall工作十五年来最为安静的五分钟。Jansen此时仿佛一个小女孩,眼神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嘴角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着急得连连搓手。台上台下相对欢笑,气氛亲切而放松。
最佳协奏:2017年6月伦敦,LSO / Bernard Haitink / Mitsuko Uchida,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一年里听了4次该曲的现场,这场最佳。Uchida的演绎雄壮和温婉兼而有之,与乐队合奏时气势如虹,而慢板乐章时独奏又深层内敛。Haitink担当了摩西,将LSO带出了Valery Gergiev控制下的俄罗斯泥沼(Daniel Harding还是稚嫩了)。
最佳交响:2016年9月上海,Teatro alla Scala / Myung-Whun Chung,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唯一的缺憾是买了低价票只能坐在侧面,无法迎面感受汹涌澎湃的合唱声浪。
最佳声乐:2017年7月伦敦,Ian Bostridge,舒伯特艺术歌曲。入世而清澈的美,Bostridge的高音有一种骨瓷般的穿透力,能清楚地感觉到他的头腔共鸣。
歌剧:2017年3月上海,Concerto Italiano,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只看了一部,却是音乐史上里程碑的一部。如果大多数歌剧都能如此去芜存菁的话,我也会对歌剧更感兴趣一些。
芭蕾:2017年4月旧金山,San Francisco Ballet,《天鹅湖》。仅看了一部,也许是谭元元最后一次跳此剧了,很多粉丝特意赶来。谭在黑天鹅的挥鞭转中打滑跌倒,迅速站起继续领跳。结识一对旧芭舞校学生家长,听了一个长长的现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其养女在群舞中第11个上场,于是我特别数了一下第11号天鹅。
戏剧:2017年7月伦敦,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莎士比亚《暴风雨》。舞台效果令人惊叹,坐在第一排,开头的暴风雨还真把我吓到了。Simon Russell Beale就是定海神针,最终选择宽恕的场面,仿佛一个沉重的秤砣忽然化作了羽毛,轻轻地飘落在地面。
最佳指挥:2017年5月上海,Lars Vogt指挥Royal Northern Sinfonia,兼作钢琴演奏。连续两晚的贝多芬钢协全集加两支交响,其雄心和精力都令人钦佩。选其最佳倒不仅仅是因为高强度和高质量的演绎,更多是在于他带领室内乐编制的Royal Northern Sinfonia,不以乐器多音量大取胜(某种进入20世纪的通病),却能专注于对音乐线条和结构的刻画,将音乐语言传递得清晰、深刻并有力。
最佳乐队:2017年1月上海,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唯一在音效牵强的东艺感觉不到演奏被打折扣的乐队。欣赏他们高贵而不带偏见的演绎,对曲目尊重并带出其原貌,还有未沾染上任何一种地域流派之风。
最佳场馆:Wigmore Hall。就室内乐音效来讲,其与Seiji Ozawa Hall难分伯仲。但以全面性而言,Wigmore Hall的演出规划、大众教育、社团互动要胜出许多,对待观众也十分有人情味。
最佳音乐节:Tanglewood。相比较BBC Proms、Hong Kong Arts Festival和Shanghai MISA,Tanglewood作为BSO的夏季主场,来访艺术家的多样性稍逊;然而却是组织得最完善的音乐的节日。远离都市,被青山绿水环抱,暂别满满当当的日常生活;在以音乐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中,让身心沉浸入大自然,唤醒麻木的触觉,多了成倍的聆听与专注。
年度音乐家:Alfred Brendel。在世的最好的钢琴演奏者兼音乐学者了,可惜已经退休了。完全从精神层面来阐释和解析音乐,偶尔的示范,立刻就能感受到没有丝毫磨损的演绎。只是他的下巴颤抖得厉害。问他之后还有讲座么,答自己已经很老了,不想再计划那么多以后了。很是伤感,希望他健康长寿。
最差指挥:Alan Gilbert,能把NYPhil纽约爱乐挥成一堆呯呤嗙啷的废铜烂铁,其功力真是非同小可。受到惊吓,赶紧把11月他要指挥Staatskapelle Dresden的票转让了。他马上要离任去坐镇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ra,估计以后该团也没法听了。专攻以N为首字母乐团的Gilbert,赐你一个美名,NG。
遗憾:弥补了上一年的遗憾,在出差途中听到了Murray Perahia,然而也错过了Krzysztof Penderecki,Philippe Jordan,Jan Lisiecki,Christian Blackshaw,还有刚去世的Jiří Bělohlávek。

前些日子突然蹦出来一个念头,学习语言的实质是领会和运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把语言单纯视为一门工具,或者稍进一步,将语言文学化,似乎还是隔了一层。音乐亦是如此,作为一门最抽象的“语言”,究竟是用来满足感官层面的愉悦幻想,呼唤内心深处的情绪起伏,还是能将音乐语汇的理性内核与自身的思维体系相融合,各人在不同层面上的视野和领悟是互不相同的。
反观本地的新乐季,节目乏善可陈,不伦不类,尚不如读一些书籍来得长进。如若音乐的交流仅仅止步于旋律的优美、心灵的抚慰、和对修养的点缀,却缺乏了对个体的尊重、对现实的洞察、和对文明的推进,或者干脆沦为了宣传工具的话,那将是万分遗憾和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