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 | 当强烈的爱意慢慢消退,是不是该及时止损?
![]() |
之前为了探寻人们为什么要结婚,特意读书并整理了两三篇文章,不过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结果。后来,竟然也愿意相信,大家都是为了爱而爱吧。而爱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老舍先生说,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人家。
哈佛大学幸福课Tal教授却提出,Perfect love doesn’t exist, but true love does. True love exists between two imperfect humans(完美的爱情并不存在,但是真正的爱情是存在的,而且恰恰存在于两个不完美的人之间)。
或许,爱与不爱,精神贫瘠的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内心富足的人家。
是不是真的可以抛却世俗的需要,仅仅为了爱而爱?在成熟睿智的人看来,或许太理想了,禁不住现实的推敲。在事业有成的人看来,又或许过于儿女情长,淌不过财富的洪流。
即便如此,仍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生这么漫长,总需要有些值得幻想的事情,不然茫茫过这一生不免凄楚些。
![]() |
我们总是因为各种问题而畏缩不前,难以进入或者建立亲密关系。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所惧怕的不是眼前的问题,而是将来不可预测的将要发生的问题。或者,换一句话说,我们还不具备解决关系问题的能力。
当然,有些人根本不想进入婚姻关系或是亲密关系。当前社会在重视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自由和自我实现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拥有这样想法的人们同时也知道,建立爱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失去部分自由和个性。
有些人是因为付出之后的看不到回报。亲密关系中最具有破坏力的问题是自我中心,彼此都在算计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自己为这段关系付出多少,对方付出多少。而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从关系中得到所希望的好处就会相应采取行动,及时止损。
当然,社会对彼此的诱惑更多,彼此更容易互不信任,愿意付出的爱的行动也就更少。
或许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我感觉不到你爱我,所以我拒绝去爱你。越是觉得没有得到对方的爱,越是不愿意付出爱,从此进入恶性循环,最初的热情不见,关系也逐渐冷淡。
即便人们顺利进入亲密关系后,强烈的爱意也会逐渐消退。或许你依稀记得,初恋的感觉清新美好,让彼此充满幻想;热恋更是让人陶醉沉迷,彼此爱得如痴如醉难解难分。
随着时间逐渐推移,热恋的感觉逐渐淡化;长时间相处后双方放松对彼此的顾念,自己的缺点逐渐暴露在对方面前;对方魅力逐渐衰减,而你或许会心生厌烦。
原本被双方忽略的不协调事件不断升级爆发。开始相处时在双方眼中看似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在出现矛盾时被彼此无限放大。我们开始觉得,根本不了解眼前的这个人,因而就会产生一种选错人的想法。
理想容易黯淡,魔咒会被打破,戏法终将被戳穿……浪漫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逝,因为熟悉能使人更现实、毫无保留地审视对方;响午刺眼的阳光最终驱散了月亮留下的迷人光晕。
![]() |
或许,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选择是否进入亲密关系(包括恋爱与婚姻),或者和谁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而是进入一段关系之后,如何爱这个持续变化的陌生人。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人们总会有感觉疲倦的时候,最初深情缱绻和海誓山盟似乎也被我们遗忘脑后,彼此的爱意也随之消耗殆尽。
正是这样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怀疑和犹豫逐渐增多,对方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另寻新欢了,是不是……?
亲密关系中出现问题时,强烈的爱意慢慢消退,接下来彼此该如何相守?
凯勒认为婚姻的本质是盟约、承诺和责任。即便爱意逐渐消减,也应该依旧采取爱的行动。你可能感觉不到温柔和同情,不想讨好对方,但你的行为必须温柔,你必须体贴、饶恕、帮助对方。并且,如果你这样做,随着时间推移,你不仅可以走过感情低谷,而且这些低俗会变少变浅,爱的感觉会日益稳固。
有人可能会想,只不过谈个恋爱何苦要讲究这么多,完全可以不用顾忌、全凭心情。我当然也不想反驳这种观点,任何的选择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你开心,别人还要说什么呢。但是……
虽然恋爱关系中,双方不必承担结婚证所附加的约束,任何一方可以随时离开,但是各种关系中面临的问题想必是大同小异。如果在恋爱中的双方对彼此的爱意都会消退,那么可以想见进入婚姻后双方爱彼此的程度。
即便是你可以全凭心情,当你看不到对自己的利益就想退出,当你遇到问题就想及时止损,但是你问过自己吗,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可能你在想自己没有遇见合适的人,但是,谁是合适你的人?即便你换一个人,同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吗?
凯勒给我们的建议是,即便遇到问题,即便感情淡化,依然要刻意地爱对方。当对方看到你爱的行动,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你的爱意。
![]() |
当然,即便懂得这些道理,也不代表可以切实付诸行动。如果你渴望真实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在与对方相处时,一定要刻意努力,因为没有一种幸福是理所应当的。
在爱对方的时候,更要记得爱自己,只有自己内心世界丰盈了,才能给对方提供爱的空间。
备注:
文中所提及的提摩太 凯勒(Timothy Keller),是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护教家、讲员与畅销书作者。
更多原创阅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素语不言 (ID: suyub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