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其实是门大学问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首要必好书,好书之人必好藏书。当然,在上海这样一个寸土寸金之地,藏书是件奢侈的世情。要藏书,你首先得要一件书房。像我们这样的寻常人家,书房自然不必像宝玉的怡红院,也无需像探春的秋爽斋,但至少得清爽干燥,四壁有几个大书柜,满满当当地堆满书;还应该有一张大案,上面放一些笔架砚台,几本随手翻阅的闲书,一个棋盒;摆了这些东西,还要能放得下一台用来查阅资料的电脑。房间里最好有个博古架,不要满柜的古董,但最好有一盆上好的兰花,另有几尊古朴的佛像。这样的话,基本就算是一个合格的书房了。但除此之外,你还得要有好的藏书啊。如果说还有比书房更高一级的奢望,那就是有一柜子的古籍善本……估计做梦都会笑醒,哈哈。
话说前一阵迷上了线装书,稍作了解,便越是觉得有意思。

中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一本线装书,有书首、书签、书口、书脊、书角。翻开书,里面有书耳,有版心,有界行,有鱼尾。书的封面往往用云彩纸,也有用锦缎的。书里面的纸张,多是用竹子做的宣纸。上好的宣纸可以保存500年之久。历代的印书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口碑好的有临安陈家铺的刊本。好的印本“行密如樯,字细如发”,“静丽方俏”,可被称作“妙品”。差的印本则“笔画板滞”,印制粗陋。
藏书的上品者被称作“善本”,数量稀缺者可称作“珍本”,倘若这世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本了,就被称为“孤本”。历代的本子里,宋本最为人推崇。一来是留存稀少,二来是因为宋本的印制工艺上佳,勘校扎实,可信可靠。要知道藏书不只是一本书,还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所以它的来源也就很重要了。
藏书作假者不知几何。要验校一本古书是否为真品,一方面可以看书籍本身的内容、刻印(当然,现代还可以用碳元素分析仪器这样的科技手段来验证),还有一些因素也至关重要,就是验证书上的批校、提跋,以及历代收藏者的印记、印章。比如唐太宗藏书上的“贞观”连珠小朱印,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经》上的“报恩寺藏经印”,都是早期藏书中的印记,不过凤毛麟角,尤其珍贵。此外,清代藏书家述古堂主人钱曾的“钱遵王述古堂藏书”,以及清初藏书家季振宜的“泰兴季振宜沧苇氏藏书”等印记都很有名。收藏家对于有此种印记的本子尤其看重,甚至愿意出数倍价钱求购。

在收藏界中,有一些藏家不得不提。其中明代汲古阁当属声名赫赫。汲古阁的主人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汲古主人。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家产,于七星桥构筑汲古阁、目耕楼,以收藏和传刻书籍为业,藏书总数达八万四千余册。由汲古阁刻印的宋、元以来之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达十万余页刻版,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

此外,明末的大儒钱谦益也是收藏大家。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等,又有《列朝诗集》、《杜诗笺注》等。钱谦益当初蔚为一代名士,续弦名妓柳如是,更成为一时之谈。后逢甲申之变,柳如是劝钱谦益殉国,拉着他一起去跳河,钱谦益却说水太冷。降清之后,名节有亏,还被称作“贰臣”,不被重用。于是归隐常熟老家,构筑“绛云楼”,一边著书治学,一边收藏古书。作为收藏家,钱谦益尽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高价广肆购求古本,收藏宋元孤本书于其上,“所积充牣,几埒内府”。只可惜后来一把大火把绛云楼烧个精光,钱谦益年老心灰,将剩余的收藏都传给了族孙钱曾。
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父亲钱裔肃和族曾祖钱谦益都是藏书家,受其影响,钱曾年轻时即有志于收藏古籍,访求图书不遗余力。他入清后便无意仕途,顺治十八年在江南奏销案中因欠赋被革去生员。他继承了其父的藏书,后来又得到了钱谦益的绛云楼焚余之书,使藏书聚至4100余种,其中有很多宋元刻本和精抄本,成为继毛晋汲古阁和钱谦益绛云楼之后的江南藏书名家。钱曾的藏书室先后命名为述古堂和也是园。
黄丕烈,苏州人,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平生鲜声色之好,惟喜聚书。闻有宋元精椠,或旧抄善本,不惜多方购置。久之,得宋刻几百余种,言其藏书之所曰“百宋一廛””。“佞宋”是黄丕烈藏书的最大特点。藏书佞宋,始于钱曾。“其书多钱、毛二家之藏,而他姓名本亦间出焉”。他的收藏“后半归同县汪氏士钟艺芸书舍”。
汪士钟,苏州人,字春霆,号阆。曾取所藏宋元之本编写《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顾千里为之序,称:"海内好古敏求之士,未能或之先也。"汪氏又喜刻书,所摹刻宋本《孝经义疏》、《仪礼单疏》、《刘氏时说》、《郡斋读书志》诸书,虽对精审,举世虽对精审,举世珍若球璧。艺芸书舍藏宋版书三百余部,为清代已知藏书家藏宋版书最多者,超过黄丕烈的士礼居和陆心源的皕宋楼。
咸丰年间,汪氏书散出,其中长编钜册,皆为常熟瞿氏所得,馀归海源阁杨氏。
陆心源的皕宋楼,与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其号称200部宋版(即“皕宋”)的藏书,在佞宋成风的藏书界独占鳌头。
清末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克文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寒云风流英俊,一世翩翩,是个传奇人物。去世后有人评论他“建安才子推陈思,北地文章数任城”,将他与曹魏陈思王曹植相提并论。寒云少从扬州名士方地山学,能诗词,精书画,善戏曲,收藏亦甚富。他酷爱藏书,广搜宋元旧本、古刻名钞,兼收并蓄。并与当时藏书名家傅增湘、徐森玉等人切磋版本目录之学。见识广博,见地精到,称一时之秀。以袁氏的富足和权势,他的收藏很快就赶上了前代的名家。不过袁家兴也隆,亡也遽。寒云的收藏在他流亡到上海之后就散出,他不久也病故。
由此观,所谓收藏,不过兴亡聚散也。但是期间乐趣却极是迷人,不然为何令如此多的读书人沉溺于其中呢?对于好书之人来说,美人易得,孤本难求,“美婢换书”可绝不是只个故事而已哦。
还有一点,历代的收藏,除了毁于兵蕤和时间之手的部分,剩下的部分莫不是被权贵或世家子所藏,可见收藏历来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东西。唐太宗藏书甚富,乾隆帝在故宫里专门建了一座“天禄琳琅”来藏书,我朝太祖收藏过万册,前政协李主席和前李副总理酷好收藏古籍和名家墨宝、……文化的精髓从来都是掌握于精英之手!玩不了收藏,只怪自己是一介草民啊!
-
道道道道道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8 07: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