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靴情结
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专业术语叫做“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童年的时候未完成的那个愿望,对你未来人生的路的影响选选超出你们的估计。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八岁之前,在他所有的童年生活当中他最缺的是自由,父母管得非常严的话,他未来一辈子,他人生努力的最高价值就是为自由而奋斗;如果他在童年的过程当中他最缺乏的是爱和归属感,他未来所有的价值排序当中爱和归属感就在最前面;如果一个孩子童年当中最缺的是钱的话,他的人生之路会把物质财富的累积作为他所有价值排序中最重要的那个部分。
老家在苏北,雨是多的,梅雨天不说,夏天的暴雨总是瞬间汪洋。夏天倒是不愁,总归凉鞋趟水就过了,其他几个季节下起雨来,就难免需要雨鞋。
小时侯日常穿着的,多数是布鞋,祖母亲手做的那种,自己病休无聊的时候,也跟着学会了纳鞋底,顶针麻线的,像个老妪。走路喜欢踢石头,费鞋,千层底的布鞋差不多一个月一双。上中学以后才会添置球鞋,又叫解放鞋,黑胶底军绿鞋帮的那种,白球鞋简直就是奢侈品。大雨天才需要的胶靴,当然绝无购置的可能。即便是上了中学。
但是女孩子嘛,也不会总趟水出门的,变通办法是,穿父母单位发的劳保用品——一般单位,尤其是工厂,会发那种高筒雨靴。雨靴是胶皮的,闷得很,但不会湿脚。唯一的问题是,鞋大得太多——单位发的东西,当然是按成人的号码,至少是39码往上了。而且,雨靴这样东西,有点类似雨伞,个人物品的属性不很强烈,属于家庭共用。所以,母亲从单位领劳保的时候,也不会按照自己的女鞋号码领用,而是要选全家最大脚的号码。
下雨天就这样穿着大很多号的黑色高筒雨靴走去上学了。那个时候大概只有32-33码的脚,穿着40码左右的鞋,有时走着走着脚就从靴子里滑出来了,还得用手去拔陷在泥里的靴子。即便是觉得高筒雨靴可以cos一下电影里见过的马靴,穿不动的时候也还是苦恼的。所以,有双合脚的雨靴,大抵是儿时一个小小的梦想,如果还能是双好看的,就更完美了。
后来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人生第一次要准备行李,添置行头。那个时候心里有个明确的愿望——到了北京第一件事,是去商店买双雨靴,自己做主,一定要买一双可着脚的小巧秀气的雨靴!
这个愿望最终没有达成——转遍了学校附近的商场,没有一个柜台有雨靴。后来跟北京同学问起来才知道,北京的雨水,没有那么需要雨靴这样东西,商场里没得卖很正常。后来在北京的生活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日常穿着也已经由千层底布鞋变为皮鞋运动鞋之类,足可对付北方的少雨。这愿望的落空简直是遭遇了不可抗力,遗憾就此埋在了心底。
许多年过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北京的雨水突然多起来了,夏天更是又大又急,有一天偶然发现小同事穿了一双雨靴,不由又勾起了自己的馋虫。问了以后知道是某宝上买的,迫不及待就上网找。找到一双撞色彩靴,立刻下单。穿了几年,后来到底撞色的地方还是漏水了……要买一双好用又好看的雨靴怎么就这么难呢!
这两天北京又下雨了,秋雨连绵的,再一次下单,这次的好像好看又结实呢,是小时候想要的那双。只是送货虽然迅速,但到手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不知道还要过几天,才能穿新雨靴过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