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品味经典...
![]() |
首先声明这个回顾展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今天又看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突然忆起当年事。时间上如果有出入以四年前为准!
愤青的思维判断,艺术为政治服务便成伪艺术,无异于自贬身价,低人三等。以起码的理性思维判断,艺术与生俱来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罗俄斯年在中国”活动期间第一个中俄电影交流项目,“2006年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借政治的旗号将艺术推到台前,给苦于在碟海中找寻俄罗斯电影的我们一次领略俄罗斯电影魅力的难得机会。
时间上应该是5月29日至6月5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办,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俄罗斯文化部及俄罗斯文化电影署主办。此次回顾展将放映1966年至1997年的17部曾在不同电影节上获奖的经典影片,分别是:《已是成年人的儿子》(1979年出品,86分钟)、《生为爵士狂》(1983年出品,89分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出品,188分钟)、《阿霞.克里亚契娜的故事,她爱过,但没出嫁》(1966年出品,99分钟)、《白俄罗斯车站》(1970年出品,101分钟)、《童年过后一百天》(1975年出品,94分钟)、《小维拉》(1988年出品,128分钟)、《马卡洛夫》(1993年出品,99分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4年出品,96分钟)、《村姑小姐》(1995年出品,110分钟)、《穆斯林》(1995年出品,110分钟)、《一个乘客的故事》(1995年,103分钟)、《莫斯科假期》(1995年出品,93分钟)、《母与子》(1996年,70分钟)、《高加索俘虏》(1996年出品,100分钟)、《兄弟》(1997年出品,96分钟)、《跳舞者的时代》(1997年,90分钟)。(可惜没有《两个人的车站 》痛哭!)
5月30日晚上放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数本次影展的重头戏,组织者安排了影片的两位主演伊丽娜.舍弗丘克和安德烈.马尔德诺夫与中国观众见面。在影片开场前,两位主演在艺术影院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采访的人数相比当红明星的阵势少了很多,但他俩非常友好、认真地回答了有关提问。18点30分左右两位艺术家在放映大厅与观众见面。席位上的观众远没有想像中的多,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电影爱好者或对俄罗斯电影怀有特别感情的观众。马尔德诺夫讲了影片的创作过程和故事梗慨,老头很幽默问观众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认不认得他了,同时用手比划着指现在的他没有了扎人的胡子。舍弗丘克也还没有彻底变成苏联族大姨,说话随和干练。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于1972年,由斯.罗斯托茨基执导,讲过俄罗斯卫国战争期间一段荡气回肠的悲壮的抗敌故事。1942年,瓦斯柯夫准尉受命与两个女班的女兵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负责保护车站不被德军毁坏。在平时,除了偶尔的激战外,他们如常人般地生活,欢歌笑语,看不到战争的烽火,直到某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空降的德寇。在上级的允许下,准尉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里莎、嘉尔卡、索妮亚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搜捕德寇。然而,德军并非两个人而是十六个人,且个个装备精良。在与敌军斗智斗勇、激烈战斗中,五个姑娘一个接一个的全部悲壮牺牲。最后,准尉带着满腔的仇恨孤身杀入德军在树林中老窝,凭着勇气与机智俘获了剩下的三名德寇。 (这应该算是废话,故事讲得不好轻砸)
80年代,影片在中国公映曾引起轰动,至今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观众对于影片讲述的英勇故事津津乐道,构成他们人生回忆的别样部分(我的朋友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对于年轻的观众,这个故事同样不陌生。经典的魅力在于后人可以不同的思路与形式对它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创作。2005年,由中国主创,俄罗斯主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献礼在央视黄金档播出。2002年,由导演查明哲执导,张丰毅、凯丽主演的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在国家话剧院演出。可以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中国观众有着不解之缘和深厚情感。
1972年至2006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这34年里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钟情于香港电影的快速节奏,迷恋于好莱坞的视听轰炸。今天看来,分为上下两集、长达188分钟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显得有些冗长。但这种冗长只是体现在部分镜头画面的持久性上,并没有带来观影的沉闷和乏味感。相反,影片情节设置与对白取舍都经过精心设计,还是很符合本人的观影习惯。
影片剧情在整体上构成由喜到悲转换的基调。从影片伊始少校给准尉派来一群“不酗酒不追女人”的战士便为影片的上半部分定下了轻喜剧调子,随后准尉闯入女兵宿舍、女兵室内私谈以及诸多回忆的桥段,都看不到战云密布的情景,更像是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德军出现之后,影片的情节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凶我善的对比制造出不少危机惊险时刻。当美丽的女兵们一个个英勇牺牲时,一种痛感袭上心头,纵使准尉活捉敌敌人的胜利结局也无法消解心中隐隐的痛楚。影片末尾,白发苍苍的准尉带着儿子来到五个女兵的墓碑前致哀时不禁潸然泪下,相信观众能够感受到他无法释怀的悲伤。
回忆式的彩色画面中的她们清纯而又靓丽,身处战争中的她们展现出天然的美丽。还有那段女兵集体裸浴坦胸露臀的画面构成了影片一个标志,那里没有俗世的色,只有女性的美。看到这一幕时,据说这段裸浴戏是在当时苏联领导人的允可下才得以保留,这场30多秒钟的戏被导演罗斯托茨基称为“她们的出现,使美丽得到升华,使人们更加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更加懂得美、懂得爱”。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多么强权的政治话语下,人们都不会拒绝一种纯粹的自然美。
思维混乱了,回忆果然很消耗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