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模式》读书摘记
《思维的模式》 (包霄林)
1]在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调整了一些观点,比如对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的设想,调整为主要是“逻辑思维学、形象思维学和创造思维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的来源可以分成四类:一是,由传闻或者由某种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得来;二是,由泛泛的经验得来;三是,由于一件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件事物推出而得来,这种推论并不必然正确;四是,纯粹从一件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一件事物、纯粹从对于它的最近因的认识而得来。[
一般来说,从思维的本质和特性来研究,是注重“体”;从思维的功能来研究,则是注重“用”。
我们着重分析当代几位有代表性的认知科学家或研究意识问题的哲学家的观点,主要有皮亚杰的建构论,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克里克的还原论,普特南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例子,福多尔的模块论,萨伽德的认知连贯性,丹尼特的意向理论和文化基因等观点。
赫伯特•西蒙是人工智能和数学定理计算机证明的奠基者之一。在他看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课题,实际上都是“人的决策过程和问题求解过程”。
分析的类型很多,其中有: 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区分不同质的对象。 定量分析。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以上这两种是较基本的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找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系统分析。将客体对象看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具有特定结构的系统,根据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有机关系,进行动态的整体的分析,它是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物。
与分析方法相对应的,就是归纳方法。
阶梯式归纳法。根据所面临的外部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归结出它的本质或有规律性的结论。较为浅层的是某种假设或规律性学说,较为深层的则可归总为理论或理论体系。
定性与定量归纳法。根据事物或对象的特点,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归总,得出一些定量上的数据,从中抽象出一些性质上的定论。
枚举归纳法与排除归纳法。枚举法重视的是累积的数量,似乎数量越多其结论的权重越大。
排除法也就是波普的证伪法,一次排除就可能推翻原先用于假设的前提。它虽然很有力,但在实践中较少运用。同时还要看到,归纳法是讲究权重的。
今天,人们在归纳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采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用达到多少概率比例来给事物定性。
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拉斯(J.Wallas)发表了《思考的艺术》一书,对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主体认识问题的特点,由刺激模式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这时的联想是随机的、自由的。其次,在孕育阶段,所思考的问题表面看被搁置了,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年。在这段时间内思维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于此问题,但在思维的深处可能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处理,一旦时机成熟,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就如同拨云见日、水到渠成。第三个阶段就是明朗阶段,思维在此时发生突然的飞跃,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在此阶段人们感受到心理的高峰体验。最后,验证阶段,就是把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案进行仔细验证,确定创新的结果是可靠的。以上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创造性思维完整的模型。
也是在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瑟黙(Werther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一书,明确提出“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他运用格式塔理论,从简单的一节数学课,到爱因斯坦的天才表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思维心理分析。韦瑟黙认为,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式的结构突现,这种结构不是通过经验重复而是通过顿悟来获得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对人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涵等六种。
可以说,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在外部信息的刺激下不断心理建模的过程。这种心理建构模式,可以用电脑页面的“刷新”现象来理解。当一种模式在思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发生“固化”或“老化”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去更新它。
思维树,相对于意识流而言。詹姆斯曾把意识比作一条河流,流动不息,时缓时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人除了休克和无梦睡眠,大脑内的信息过程一直没有中断,即使在睡眠时也常常做梦(但是丹尼尔•丹尼特认为,“意识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连续性”
思维是一种意识状态,是有目的指向的意识活动,是在意识的随机流动中的一种有序化过程,尤其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思维模式的层次性,就产生了人们之间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他们思维的模式之间不处于同样的一个层次上,无法进行同构或匹配,这就是误解的根源之一。当然,有时误解是由于情感冲突而引起,那也是因为模式的层次存在着不一致。只有当交流的双方思维模式处在同一层次时,人们才有了互相理解和表达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把桌子看成“有颜色、形状的刚体”,也可以按现代物理学的术语,说它是“一定能量的不规则舞蹈”。
思维模式产生、定向、发展更新和水平高低等其他特性,都受到社会历史实践的制约。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当然,真正的理解之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得多,容易得多。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大家”只说大家很容易听懂的话,从不说那些深奥难懂、满口新名词的话。当一个人真正把握事物的要义时,就把这知识化作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化地表达出来。虽然说的都是非常浅显的话,但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者处于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中。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当然,真正的理解之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得多,容易得多。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大家”只说大家很容易听懂的话,从不说那些深奥难懂、满口新名词的话。当一个人真正把握事物的要义时,就把这知识化作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化地表达出来。虽然说的都是非常浅显的话,但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者处于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下的知识表达,是一个人认知过程中难能可贵的“高峰体验”。如果交谈者都处在模式匹配而又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将是一种非常过瘾的精神体操。 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认为,理解是信息与意义的相互匹配,是人们的思维模式与所接收信息之间相互匹配的过程。
1]在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调整了一些观点,比如对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的设想,调整为主要是“逻辑思维学、形象思维学和创造思维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的来源可以分成四类:一是,由传闻或者由某种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得来;二是,由泛泛的经验得来;三是,由于一件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件事物推出而得来,这种推论并不必然正确;四是,纯粹从一件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一件事物、纯粹从对于它的最近因的认识而得来。[
一般来说,从思维的本质和特性来研究,是注重“体”;从思维的功能来研究,则是注重“用”。
我们着重分析当代几位有代表性的认知科学家或研究意识问题的哲学家的观点,主要有皮亚杰的建构论,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克里克的还原论,普特南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例子,福多尔的模块论,萨伽德的认知连贯性,丹尼特的意向理论和文化基因等观点。
赫伯特•西蒙是人工智能和数学定理计算机证明的奠基者之一。在他看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课题,实际上都是“人的决策过程和问题求解过程”。
分析的类型很多,其中有: 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区分不同质的对象。 定量分析。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以上这两种是较基本的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找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系统分析。将客体对象看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具有特定结构的系统,根据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有机关系,进行动态的整体的分析,它是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物。
与分析方法相对应的,就是归纳方法。
阶梯式归纳法。根据所面临的外部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归结出它的本质或有规律性的结论。较为浅层的是某种假设或规律性学说,较为深层的则可归总为理论或理论体系。
定性与定量归纳法。根据事物或对象的特点,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归总,得出一些定量上的数据,从中抽象出一些性质上的定论。
枚举归纳法与排除归纳法。枚举法重视的是累积的数量,似乎数量越多其结论的权重越大。
排除法也就是波普的证伪法,一次排除就可能推翻原先用于假设的前提。它虽然很有力,但在实践中较少运用。同时还要看到,归纳法是讲究权重的。
今天,人们在归纳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采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用达到多少概率比例来给事物定性。
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拉斯(J.Wallas)发表了《思考的艺术》一书,对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主体认识问题的特点,由刺激模式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这时的联想是随机的、自由的。其次,在孕育阶段,所思考的问题表面看被搁置了,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年。在这段时间内思维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于此问题,但在思维的深处可能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处理,一旦时机成熟,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就如同拨云见日、水到渠成。第三个阶段就是明朗阶段,思维在此时发生突然的飞跃,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在此阶段人们感受到心理的高峰体验。最后,验证阶段,就是把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案进行仔细验证,确定创新的结果是可靠的。以上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创造性思维完整的模型。
也是在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瑟黙(Werther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一书,明确提出“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他运用格式塔理论,从简单的一节数学课,到爱因斯坦的天才表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思维心理分析。韦瑟黙认为,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式的结构突现,这种结构不是通过经验重复而是通过顿悟来获得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对人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涵等六种。
可以说,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在外部信息的刺激下不断心理建模的过程。这种心理建构模式,可以用电脑页面的“刷新”现象来理解。当一种模式在思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发生“固化”或“老化”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去更新它。
思维树,相对于意识流而言。詹姆斯曾把意识比作一条河流,流动不息,时缓时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人除了休克和无梦睡眠,大脑内的信息过程一直没有中断,即使在睡眠时也常常做梦(但是丹尼尔•丹尼特认为,“意识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连续性”
思维是一种意识状态,是有目的指向的意识活动,是在意识的随机流动中的一种有序化过程,尤其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思维模式的层次性,就产生了人们之间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他们思维的模式之间不处于同样的一个层次上,无法进行同构或匹配,这就是误解的根源之一。当然,有时误解是由于情感冲突而引起,那也是因为模式的层次存在着不一致。只有当交流的双方思维模式处在同一层次时,人们才有了互相理解和表达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把桌子看成“有颜色、形状的刚体”,也可以按现代物理学的术语,说它是“一定能量的不规则舞蹈”。
思维模式产生、定向、发展更新和水平高低等其他特性,都受到社会历史实践的制约。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当然,真正的理解之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得多,容易得多。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大家”只说大家很容易听懂的话,从不说那些深奥难懂、满口新名词的话。当一个人真正把握事物的要义时,就把这知识化作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化地表达出来。虽然说的都是非常浅显的话,但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者处于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中。
理解有时候比表达要难,特别是在复杂的理解过程中。卡尔文认为:“理解需要一种主动的智力过程,在听人说话时,按一串短促的声音,以及他人的含义和意图来尝试作出推测,而其涵义和意图用语言来传递总不完全。相反,造句是简单的,我们知道我们想什么,希望表达什么。我们无需去猜我们指的是什么,只是如何把它说出来。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听别人说时,我们不仅必须确定那人在说什么,也必须确定他或她所说的确切含义,却又不知道说话者所言的内情。”[4]因此,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思维模式中无缝匹配所接触到的信息,而表达有时并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信息的匹配,表达者自己对此还不自知,表达起来并没有多少困难。当然,真正的理解之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得多,容易得多。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大家”只说大家很容易听懂的话,从不说那些深奥难懂、满口新名词的话。当一个人真正把握事物的要义时,就把这知识化作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思维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化地表达出来。虽然说的都是非常浅显的话,但它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表达者处于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下的知识表达,是一个人认知过程中难能可贵的“高峰体验”。如果交谈者都处在模式匹配而又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将是一种非常过瘾的精神体操。 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认为,理解是信息与意义的相互匹配,是人们的思维模式与所接收信息之间相互匹配的过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