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三次游览伊比利亚半岛时,我还能看些什么
伊比利亚半岛指的是两颗南欧的明珠——西班牙和葡萄牙,说起她们来,我们总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想象。我有幸三次踏入这片土地。第一次,我看尽她尽情展示的丰饶模样,她像一个抹着红色口红的tapas店老板娘,危险又美丽;第二次,我体会自然的神奇力量,她像大山大海养育出的女神,温和又勇敢;第三次,我深入本地人的生活状态,走访不太习以为常的地方,试图和她谈谈心,做朋友。
(一)古典都城的超现代主义
在欧洲流传着一个关于毕尔巴鄂人的笑话。一个孩子胳膊摔断了,父亲带他上医院。医生说:“哎呀,这要打个石膏。”这位父亲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毕尔巴鄂人,怎么能打石膏呢?至少得上个大理石的夹板。”这是在调侃毕尔巴鄂人“朴实的骄傲和完美主义”,但也是毕尔巴鄂人最真实的写照。
这座城市因为一座博物馆而百废待兴,走在城市里,除了能感受到沿河两岸作为工业和海港城市的气息,也会感受到博物馆所带来的文艺气质。北部的阳光不如西班牙其他地方强烈,但照在身上,暖暖的,这种感觉正如这座城市和生长在这里的人。外表可能略显严肃甚至有点冰冷,但内心却十分友善热情。
在一座博物馆还未在此落成之前,它一直是一座环境问题严重、工业结构陷入危机的颓废之城。1997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成为它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样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气息。使它在短短的数十年里一跃成为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博物馆整体外观犹如一艘蓄势待发扬帆远航的银白色巨型船只,钛金属的表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游动的金属液体,空灵富于动感。像是设计师为它注入了舞蹈家的灵魂,在纳尔文河畔轻歌曼舞。 在博物馆的后方,矗立一座高13米、由新鲜紫罗兰和盆栽修剪而成的大狗雕塑。在银白色的映衬下有了一份绿意盎然的活力。博物馆主要展出毕加索,塞尚,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和安赛尔姆•基弗的作品。是文艺青年游览西班牙的必到之地。
很难说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缔造了一个关于毕尔巴鄂的神话,还是说毕尔巴鄂这座独特的城市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魅力。毕尔巴鄂人今天不仅以他们古老的巴斯克文明和身份自豪,一座新时代的超现实建筑也成为了他们今天的骄傲。
(二)圣塞巴斯蒂安
为什么圣塞在国内旅游者里这里没有火起来。论美食,圣塞是米其林餐馆最密集的城市(3个3星,1个2星,5个1星),更不要提随便走进去就很好吃的local小餐馆们;论美景,这里有美丽的贝壳湾和沙滩,大西洋的碧蓝和白浪;论格调,这座城又干净又漂亮又文艺,还举办著名的圣塞国际电影节;再论购物,高端名牌当地特色不但都有,还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非常方便。
不过火不火这件事情与我无关。毕竟在3月的这样一个度假淡季,没有夏日的燥热和喧嚣,才能在大西洋边听海浪和心跳的声音。
正值午饭时间,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决定出发去老城吃pintxos。从某种意义上,pintxos和tapas有点像:两者都是bar food,往往是爱唠嗑爱社交的板鸭人民站在bar前面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垫肚子的食物,自然不算正餐了。但是pintxos说起来和tapas还有点不一样。tapa的意思其实是“盖子”,最早的tapas其实都是你点个酒然后餐馆送你的小食,这些tapas自然都是被搁在酒瓶上的。而pintxo的词源是“扎”,所以pintxos最早都是由一根牙签串起来的。尽管现在pintxos进化的很多都不用牙签了,但是独立情结如此之重的巴斯克人民怎么可能任由自己的菜品被改名呢。
友人说在西班牙的我格格不入,步履太快,计划太多。何不如让自己登上一辆只知大概方向的公车,前行到哪里,看见万花风景,就随时下车?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一路走来,到底是不断的努力攀爬,还是误打误撞?那么之后的路,什么时候的风景就可以足够美丽,让我不用等到终点站?
(三)过去、现在和未来
1977年,巴斯克艺术家Luis Peña Ganchegui完成了这座由三座钢铁雕塑组成的雕塑组。未经打磨的钢铁暴露在空气下逐渐呈现出锈红的颜色,在碧蓝的大海的映衬下是极美。
然而最赞的部分还是这座雕塑的构思。三座雕塑分别象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你可以以客观的眼光审视着过去,更可以透过着现在看到未来。而从结构上,这座雕塑也体现着巴斯克人的民族性。巴斯克地区其实是有铁矿的,而风之梳的铁石也是全部取材于巴斯克地区,让这座雕塑群从内而外都变得彻底的巴斯克。更绝妙的是,艺术家选择了大西洋的进风口作为雕塑的选址——这样,大西洋海风吹入城市的时候,就会裹挟着雕塑的巴斯克气息,让整座城市永远都浸润在巴斯克的空气里。
同友人说,在美国也有不少年了,却无法爱上加勒比海,心中最爱的始终是大西洋;没有海浪的海,始终无法让自己激动起来。你听海浪敲打在礁石上的声音,就好像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别人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可是你自己可以那么清晰地听见心潮的澎湃。直到下一秒钟。
似乎在这时不愿再纠结那么多下一步。在这里,在现在,看过去,看未来。眼角似乎多了两道皱纹,平日似乎更会假笑了一些,但是那个傻愣愣的执着少女其实从来也没有变过呀。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步调的快慢,不要在乎自己是不是走在最笔直的那条道路上;只要自己还是她,只要自己还活在她的那个世界里,还想要随着生命的旋律奔跑,而不是被时间的洪流所裹挟得忘了方向,就够了吧。
(四)波尔图看桥
1996年就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波尔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还是凯尔特人居住地的波尔图随后经历了罗马人和摩尔人的统治,直到后来成为葡萄牙王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城市依山而建,面向汇入大西洋的杜罗河。于是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山城的风情,在河上看带着浓浓葡国风情的建筑,听大西洋的海浪击打礁石的声音……
如果说杜罗河造就了波尔图,那杜罗河上的这些桥就应该是这个城市的点睛之笔。游船在河上行驶,短短的五十分钟看连接新老城的这六座时代不同形态迥异的桥梁。其中最有名的必然是唐路易斯一世大铁桥。
去过巴黎的朋友都会觉得这座桥和埃菲尔铁塔神似,因为这两个建筑就是出自同一位大师的手。他还在波尔图建造另一座铁桥的姊妹桥玛利亚皮亚桥。
除了这两座在19世纪就建成的铁桥外,还有另外一座桥也特别迷人,那就是于21世纪建成的恩里克王子大桥(2003年竣工)。波尔图人民似乎延续了他们热衷于打破桥梁记录的爱好:Maria Pia大桥就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单拱铁桥,而恩里克王子大桥则是现在最长的单拱混凝土大桥。
(五)青花瓷不是中国人专利
沿路不难发现建筑上被广泛使用的青花瓷,青花瓷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它的花纹更细腻,更繁复,更讲究对称。
葡萄牙海港城市阿维罗被很多人称为葡萄牙的威尼斯,它虽然并不四面环海,但是有一条大运河贯穿全市,还有像贡多拉一样的摩里塞罗小船穿行其上。其实这些花花绿绿的摩里塞罗与阿维罗的名头“葡萄牙的威尼斯”一样都更应该算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产物。阿维罗真正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水上,而是在岸上的城市建筑上面。运河两边一字排开的那些高高低低的楼房都身披着华丽的瓷砖外墙,连运河边的人行甬路的地面也都用瓷砖拼铺着美丽的几何图案。这些瓷砖向人们展示着葡萄牙传统文化的经典。
到葡萄牙旅行的游人很快都会发现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瓷画艺术。蓝白二色的瓷艺最为经典也最普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波尔图火车站候车大厅四面墙上用两万多块青花瓷砖拼出来的大幅瓷画,它们逼真地描绘了葡萄牙历史上的重大时间和著名人物。
葡语里,瓷砖装饰叫“阿兹勒赫”,来自阿拉伯文“光滑的石头”的意思。据说它是在公元十五世纪时由摩尔人从阿拉伯传入葡萄牙的。它继承了阿拉伯装饰艺术风格,以花卉和各种几何图案为主,在大小城市的教堂、宫殿、广场、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上人们大量使用瓷砖瓷瓦。瓷艺在葡萄牙流传和发展五百多年从未间断,逐渐形成完整的葡萄牙本土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成为葡萄牙文化的精髓。
在运河的两岸上,各种具有洛可可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小楼用不同的瓷砖作装饰,有平滑的也有带浮雕花纹的,有瓷制拱顶、立柱和琉璃瓦,也有门窗框和围墙。阿维罗城的艺术博物馆,被公认是这个城市最美的建筑。它由纯白色的瓷砖构建出雕花石柱、拱顶、门廊、窗框、阳台和曲线形的楼顶装饰,有一种完美的大理石宫殿的效果。它的门窗和拱顶的瓷雕图案均由花卉构成,纹路精细图案繁杂,配以各种流畅的弧线和曲线装饰,尽显葡萄牙艺术风格。
总而言之,在艺术上,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六)文艺青年的莱罗书店
文艺青年们自然不会错过波尔图的莱罗书店。
作为世界最美十大书店之一,莱罗书店最有名的可能是那个启发了罗琳和哈利波特的楼梯。但是整个书店的美绝对不能被这个楼梯所完全概括:花窗,吊顶,暑假,灯光......哪里都是美的。
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以及已经变成旅游景点的缘故,莱罗书店开始收取4欧的门票。然而如果你买书的话,这4欧的门票就会被抵扣在书钱里,也还是挺合理的。
尽管莱罗书店的被人们知晓是因为其内部装潢,在我看来,它最美的那一瞬间是我们走出的时刻。窗户玻璃有五面,每一面上用镌刻的方式将葡国三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画像及著名选段记载了下来。
我站在那里,用不标准的口音读了堂吉诃德里那段关于自由的选段。"Freedom, Sancho,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that heaven has bestowed upon men; no treasures that the earth holds buried or the sea conceals can compare with it; for freedom, as for honour, life may and should be ventured." 愿我们都自由。
(一)古典都城的超现代主义
在欧洲流传着一个关于毕尔巴鄂人的笑话。一个孩子胳膊摔断了,父亲带他上医院。医生说:“哎呀,这要打个石膏。”这位父亲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毕尔巴鄂人,怎么能打石膏呢?至少得上个大理石的夹板。”这是在调侃毕尔巴鄂人“朴实的骄傲和完美主义”,但也是毕尔巴鄂人最真实的写照。
这座城市因为一座博物馆而百废待兴,走在城市里,除了能感受到沿河两岸作为工业和海港城市的气息,也会感受到博物馆所带来的文艺气质。北部的阳光不如西班牙其他地方强烈,但照在身上,暖暖的,这种感觉正如这座城市和生长在这里的人。外表可能略显严肃甚至有点冰冷,但内心却十分友善热情。
在一座博物馆还未在此落成之前,它一直是一座环境问题严重、工业结构陷入危机的颓废之城。1997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成为它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样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气息。使它在短短的数十年里一跃成为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博物馆整体外观犹如一艘蓄势待发扬帆远航的银白色巨型船只,钛金属的表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游动的金属液体,空灵富于动感。像是设计师为它注入了舞蹈家的灵魂,在纳尔文河畔轻歌曼舞。 在博物馆的后方,矗立一座高13米、由新鲜紫罗兰和盆栽修剪而成的大狗雕塑。在银白色的映衬下有了一份绿意盎然的活力。博物馆主要展出毕加索,塞尚,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和安赛尔姆•基弗的作品。是文艺青年游览西班牙的必到之地。
很难说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缔造了一个关于毕尔巴鄂的神话,还是说毕尔巴鄂这座独特的城市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魅力。毕尔巴鄂人今天不仅以他们古老的巴斯克文明和身份自豪,一座新时代的超现实建筑也成为了他们今天的骄傲。
(二)圣塞巴斯蒂安
为什么圣塞在国内旅游者里这里没有火起来。论美食,圣塞是米其林餐馆最密集的城市(3个3星,1个2星,5个1星),更不要提随便走进去就很好吃的local小餐馆们;论美景,这里有美丽的贝壳湾和沙滩,大西洋的碧蓝和白浪;论格调,这座城又干净又漂亮又文艺,还举办著名的圣塞国际电影节;再论购物,高端名牌当地特色不但都有,还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非常方便。
不过火不火这件事情与我无关。毕竟在3月的这样一个度假淡季,没有夏日的燥热和喧嚣,才能在大西洋边听海浪和心跳的声音。
正值午饭时间,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决定出发去老城吃pintxos。从某种意义上,pintxos和tapas有点像:两者都是bar food,往往是爱唠嗑爱社交的板鸭人民站在bar前面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垫肚子的食物,自然不算正餐了。但是pintxos说起来和tapas还有点不一样。tapa的意思其实是“盖子”,最早的tapas其实都是你点个酒然后餐馆送你的小食,这些tapas自然都是被搁在酒瓶上的。而pintxo的词源是“扎”,所以pintxos最早都是由一根牙签串起来的。尽管现在pintxos进化的很多都不用牙签了,但是独立情结如此之重的巴斯克人民怎么可能任由自己的菜品被改名呢。
友人说在西班牙的我格格不入,步履太快,计划太多。何不如让自己登上一辆只知大概方向的公车,前行到哪里,看见万花风景,就随时下车?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一路走来,到底是不断的努力攀爬,还是误打误撞?那么之后的路,什么时候的风景就可以足够美丽,让我不用等到终点站?
(三)过去、现在和未来
1977年,巴斯克艺术家Luis Peña Ganchegui完成了这座由三座钢铁雕塑组成的雕塑组。未经打磨的钢铁暴露在空气下逐渐呈现出锈红的颜色,在碧蓝的大海的映衬下是极美。
然而最赞的部分还是这座雕塑的构思。三座雕塑分别象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你可以以客观的眼光审视着过去,更可以透过着现在看到未来。而从结构上,这座雕塑也体现着巴斯克人的民族性。巴斯克地区其实是有铁矿的,而风之梳的铁石也是全部取材于巴斯克地区,让这座雕塑群从内而外都变得彻底的巴斯克。更绝妙的是,艺术家选择了大西洋的进风口作为雕塑的选址——这样,大西洋海风吹入城市的时候,就会裹挟着雕塑的巴斯克气息,让整座城市永远都浸润在巴斯克的空气里。
同友人说,在美国也有不少年了,却无法爱上加勒比海,心中最爱的始终是大西洋;没有海浪的海,始终无法让自己激动起来。你听海浪敲打在礁石上的声音,就好像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别人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可是你自己可以那么清晰地听见心潮的澎湃。直到下一秒钟。
似乎在这时不愿再纠结那么多下一步。在这里,在现在,看过去,看未来。眼角似乎多了两道皱纹,平日似乎更会假笑了一些,但是那个傻愣愣的执着少女其实从来也没有变过呀。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步调的快慢,不要在乎自己是不是走在最笔直的那条道路上;只要自己还是她,只要自己还活在她的那个世界里,还想要随着生命的旋律奔跑,而不是被时间的洪流所裹挟得忘了方向,就够了吧。
(四)波尔图看桥
1996年就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波尔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还是凯尔特人居住地的波尔图随后经历了罗马人和摩尔人的统治,直到后来成为葡萄牙王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城市依山而建,面向汇入大西洋的杜罗河。于是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山城的风情,在河上看带着浓浓葡国风情的建筑,听大西洋的海浪击打礁石的声音……
如果说杜罗河造就了波尔图,那杜罗河上的这些桥就应该是这个城市的点睛之笔。游船在河上行驶,短短的五十分钟看连接新老城的这六座时代不同形态迥异的桥梁。其中最有名的必然是唐路易斯一世大铁桥。
去过巴黎的朋友都会觉得这座桥和埃菲尔铁塔神似,因为这两个建筑就是出自同一位大师的手。他还在波尔图建造另一座铁桥的姊妹桥玛利亚皮亚桥。
除了这两座在19世纪就建成的铁桥外,还有另外一座桥也特别迷人,那就是于21世纪建成的恩里克王子大桥(2003年竣工)。波尔图人民似乎延续了他们热衷于打破桥梁记录的爱好:Maria Pia大桥就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单拱铁桥,而恩里克王子大桥则是现在最长的单拱混凝土大桥。
(五)青花瓷不是中国人专利
沿路不难发现建筑上被广泛使用的青花瓷,青花瓷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它的花纹更细腻,更繁复,更讲究对称。
葡萄牙海港城市阿维罗被很多人称为葡萄牙的威尼斯,它虽然并不四面环海,但是有一条大运河贯穿全市,还有像贡多拉一样的摩里塞罗小船穿行其上。其实这些花花绿绿的摩里塞罗与阿维罗的名头“葡萄牙的威尼斯”一样都更应该算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产物。阿维罗真正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水上,而是在岸上的城市建筑上面。运河两边一字排开的那些高高低低的楼房都身披着华丽的瓷砖外墙,连运河边的人行甬路的地面也都用瓷砖拼铺着美丽的几何图案。这些瓷砖向人们展示着葡萄牙传统文化的经典。
到葡萄牙旅行的游人很快都会发现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瓷画艺术。蓝白二色的瓷艺最为经典也最普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波尔图火车站候车大厅四面墙上用两万多块青花瓷砖拼出来的大幅瓷画,它们逼真地描绘了葡萄牙历史上的重大时间和著名人物。
葡语里,瓷砖装饰叫“阿兹勒赫”,来自阿拉伯文“光滑的石头”的意思。据说它是在公元十五世纪时由摩尔人从阿拉伯传入葡萄牙的。它继承了阿拉伯装饰艺术风格,以花卉和各种几何图案为主,在大小城市的教堂、宫殿、广场、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上人们大量使用瓷砖瓷瓦。瓷艺在葡萄牙流传和发展五百多年从未间断,逐渐形成完整的葡萄牙本土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成为葡萄牙文化的精髓。
在运河的两岸上,各种具有洛可可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小楼用不同的瓷砖作装饰,有平滑的也有带浮雕花纹的,有瓷制拱顶、立柱和琉璃瓦,也有门窗框和围墙。阿维罗城的艺术博物馆,被公认是这个城市最美的建筑。它由纯白色的瓷砖构建出雕花石柱、拱顶、门廊、窗框、阳台和曲线形的楼顶装饰,有一种完美的大理石宫殿的效果。它的门窗和拱顶的瓷雕图案均由花卉构成,纹路精细图案繁杂,配以各种流畅的弧线和曲线装饰,尽显葡萄牙艺术风格。
总而言之,在艺术上,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六)文艺青年的莱罗书店
文艺青年们自然不会错过波尔图的莱罗书店。
作为世界最美十大书店之一,莱罗书店最有名的可能是那个启发了罗琳和哈利波特的楼梯。但是整个书店的美绝对不能被这个楼梯所完全概括:花窗,吊顶,暑假,灯光......哪里都是美的。
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以及已经变成旅游景点的缘故,莱罗书店开始收取4欧的门票。然而如果你买书的话,这4欧的门票就会被抵扣在书钱里,也还是挺合理的。
尽管莱罗书店的被人们知晓是因为其内部装潢,在我看来,它最美的那一瞬间是我们走出的时刻。窗户玻璃有五面,每一面上用镌刻的方式将葡国三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画像及著名选段记载了下来。
我站在那里,用不标准的口音读了堂吉诃德里那段关于自由的选段。"Freedom, Sancho,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that heaven has bestowed upon men; no treasures that the earth holds buried or the sea conceals can compare with it; for freedom, as for honour, life may and should be ventured." 愿我们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