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之美——读《信客》有感
《信客》是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它将两代信客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随着年轻信客的死去而结束,但散文带来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让读者沉醉于作者营造的氛围中不能自拔。
细细读来,这篇历史文化散文十分精妙,他探讨了在人情社会中的“信”究竟该如何坚守,也敏锐地观察到城市化对人情社会的影响。到底该处理“信”和“人情”,这是该细细思索的问题……
一、信客是城乡之间的纽带
散文开头清淡简单,引出了信客——“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私人职业,主要在城市和乡村间捎带家信和衣物食品。这方圆几十里都靠着信客,但信客这一职业并不清闲。由于乡村外出的人物分布不集中,村民们也多贫困,为了省一些交通费,信客只能“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长期颠簸而辛苦的信客生涯搞坏了他们的身体,胃病和风湿病是职业病,长期困扰着他们。
但是这份职业是那么重要,信客担着乡村与城市间的那层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稍有风吹草动,最早波及的就是他。每当他回村,他的家里挤满了人。村民们就算没有收发信物的也会过来“看看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他们与遥远的城市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他们对城市最直观而肤浅认识的来源。然而,与闯荡者一起直面城市的残酷和艰难的是,只能是信客。当闯荡都市的谋生者死了,信客来回奔波处理后事,更艰难的过程,是把这消息带给村里焦灼盼望的亲人。无知而绝望的村民会因此“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成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是的,只能忍。这些村妇们,她们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她们无知而无助,她们的绝望无人可以诉说。而信客是唯一的靶子。
做城乡之间的纽带是不容易的,而支撑着信客坚持二三十年的是责任感和乡土情谊。这种信念从老信客那儿开始就坚定不移——“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年轻信客也一样——“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福祸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从散文中,我看到了村庄人民生活的不便和闭塞,但更多为信客的尽责所感动,被浓浓的乡亲情谊所感动,以及对微弱而微妙的城乡联系的唏嘘。信客不只是一份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低微的工资,辛苦的行程,还有精神上的压力让这份职业吃力不讨好。乡土情谊成了两代信客支撑的理由。但是文章更精妙之处在于表现了农村所代表的人情社会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如何遭到了考验。
二、人情味在新旧之间传承
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变故,正是这三次变故微妙而细腻地描述了人情社会在面对城乡撞击时的脆弱。村民对于信客的心理是微妙而复杂的。他们必须依靠信客,但是又对信客有着隐隐的不信任。
第一个变故是老信客的离去。老信客裁了红绸的窄窄一边给远亲送礼,却被留了心眼的村民发现,败坏了名声。老村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而后他找到同村刚从上海落魄的年轻人,把信客的使命托付给了他。老信客在把使命交付给年轻信客时最后讲了一句“信客信客就在于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这一次信客的放弃是因为没有坚守“信”造成的,一次诚信的缺失导致了村民对本就脆弱的信任的怀疑,使老信客无法再坚守下去。他甚至凄楚地拒绝了年轻信客接济他的建议,”别挨着我,我会把你也搞臭的。”人情社会的苛刻可见一斑。但令人动容的是,虽遭受村民冷淡的回应,他依旧心心念着信客的事情,老信客去世时是落寞的,但他对村民的情谊却不曾停止过。
“信”的意义在人情社会中是复杂的,到底该怎么处理“信”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年轻信客也遭遇了这样一次考验。因为在村民与他的情人面前,年轻信客拿出了他远在农村的老婆的信,戳破了他的谎言,信客被扭送到了派出所。回到村里,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并决定:“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诚信跟信客开了一个玩笑,年轻信客却最终还是没有在其他同乡们说出那位村民在外养情人的事情,“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虽然这件事情顺利解决了,却给予了信客最大的打击。他尽心尽责地为乡亲们奔走着,但终抵挡不住人心的易变和险恶。人情社会中,人情忽而浓烈忽而淡薄,仿佛给信客从头浇了一桶冷水,熄灭了他的热忱。
但是最终的转折是村庄里出现了邮局。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发了财,想法子在小村设了邮局代办处,“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这个转折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转折,同乡从其他同乡处知道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使他深受感动,发了善心,“先到县城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这个小村庄因为信客善意的隐瞒而得救。再看回老信客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信客信客就在于一个信字。”更能品味出其中的心酸。“信”这个字,老信客坚守了一生,却因为偶尔一次失足丧失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年轻的信客坚守诚信,却被同乡扭送到了巡捕房,最后这个山庄能够与外界恢复联系也全因为信客没有揭发同乡在外的勾当。这些是是非非相互缠绕,人性的多面性在这传承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何为诚信?何为人情?又该如何放置呢?
年轻信客结束信客生涯后替人写信,而后成了小学老师,这都体现了信客对乡亲们浓浓的乡亲情谊,常年的信客生涯让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他死后,很多人前来吊唁。
信客在不同的时代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做的事情不同,但是他坚守了内心那份对乡亲的情谊。 中庸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之道强调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切勿顽固不化,因时而动方成就大事。这也是年轻信客以一生贯之的道理。
故事到这儿也该结束了,作者却笔锋一转,重新提起来老信客。年轻的信客要求葬在老信客旁边,相伴而居。“而乡人们却早已不认识老信客,但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故事由老信客开始,也由老信客结束,一个轮回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圆满还是遗憾?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那个信客时代都已经远去了。
“信”这个字贯穿全文,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品质,也折射出了人情社会人情的复杂和守信的艰难。终生守信者寡少,但人间真情应常在。虽然信客已经变成了信箱,但是人情味在水泥森林里更应该被坚守。
细细读来,这篇历史文化散文十分精妙,他探讨了在人情社会中的“信”究竟该如何坚守,也敏锐地观察到城市化对人情社会的影响。到底该处理“信”和“人情”,这是该细细思索的问题……
一、信客是城乡之间的纽带
散文开头清淡简单,引出了信客——“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私人职业,主要在城市和乡村间捎带家信和衣物食品。这方圆几十里都靠着信客,但信客这一职业并不清闲。由于乡村外出的人物分布不集中,村民们也多贫困,为了省一些交通费,信客只能“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长期颠簸而辛苦的信客生涯搞坏了他们的身体,胃病和风湿病是职业病,长期困扰着他们。
但是这份职业是那么重要,信客担着乡村与城市间的那层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稍有风吹草动,最早波及的就是他。每当他回村,他的家里挤满了人。村民们就算没有收发信物的也会过来“看看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他们与遥远的城市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他们对城市最直观而肤浅认识的来源。然而,与闯荡者一起直面城市的残酷和艰难的是,只能是信客。当闯荡都市的谋生者死了,信客来回奔波处理后事,更艰难的过程,是把这消息带给村里焦灼盼望的亲人。无知而绝望的村民会因此“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成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是的,只能忍。这些村妇们,她们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她们无知而无助,她们的绝望无人可以诉说。而信客是唯一的靶子。
做城乡之间的纽带是不容易的,而支撑着信客坚持二三十年的是责任感和乡土情谊。这种信念从老信客那儿开始就坚定不移——“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年轻信客也一样——“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福祸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从散文中,我看到了村庄人民生活的不便和闭塞,但更多为信客的尽责所感动,被浓浓的乡亲情谊所感动,以及对微弱而微妙的城乡联系的唏嘘。信客不只是一份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低微的工资,辛苦的行程,还有精神上的压力让这份职业吃力不讨好。乡土情谊成了两代信客支撑的理由。但是文章更精妙之处在于表现了农村所代表的人情社会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如何遭到了考验。
二、人情味在新旧之间传承
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变故,正是这三次变故微妙而细腻地描述了人情社会在面对城乡撞击时的脆弱。村民对于信客的心理是微妙而复杂的。他们必须依靠信客,但是又对信客有着隐隐的不信任。
第一个变故是老信客的离去。老信客裁了红绸的窄窄一边给远亲送礼,却被留了心眼的村民发现,败坏了名声。老村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而后他找到同村刚从上海落魄的年轻人,把信客的使命托付给了他。老信客在把使命交付给年轻信客时最后讲了一句“信客信客就在于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这一次信客的放弃是因为没有坚守“信”造成的,一次诚信的缺失导致了村民对本就脆弱的信任的怀疑,使老信客无法再坚守下去。他甚至凄楚地拒绝了年轻信客接济他的建议,”别挨着我,我会把你也搞臭的。”人情社会的苛刻可见一斑。但令人动容的是,虽遭受村民冷淡的回应,他依旧心心念着信客的事情,老信客去世时是落寞的,但他对村民的情谊却不曾停止过。
“信”的意义在人情社会中是复杂的,到底该怎么处理“信”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年轻信客也遭遇了这样一次考验。因为在村民与他的情人面前,年轻信客拿出了他远在农村的老婆的信,戳破了他的谎言,信客被扭送到了派出所。回到村里,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并决定:“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诚信跟信客开了一个玩笑,年轻信客却最终还是没有在其他同乡们说出那位村民在外养情人的事情,“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虽然这件事情顺利解决了,却给予了信客最大的打击。他尽心尽责地为乡亲们奔走着,但终抵挡不住人心的易变和险恶。人情社会中,人情忽而浓烈忽而淡薄,仿佛给信客从头浇了一桶冷水,熄灭了他的热忱。
但是最终的转折是村庄里出现了邮局。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发了财,想法子在小村设了邮局代办处,“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这个转折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转折,同乡从其他同乡处知道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使他深受感动,发了善心,“先到县城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这个小村庄因为信客善意的隐瞒而得救。再看回老信客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信客信客就在于一个信字。”更能品味出其中的心酸。“信”这个字,老信客坚守了一生,却因为偶尔一次失足丧失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年轻的信客坚守诚信,却被同乡扭送到了巡捕房,最后这个山庄能够与外界恢复联系也全因为信客没有揭发同乡在外的勾当。这些是是非非相互缠绕,人性的多面性在这传承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何为诚信?何为人情?又该如何放置呢?
年轻信客结束信客生涯后替人写信,而后成了小学老师,这都体现了信客对乡亲们浓浓的乡亲情谊,常年的信客生涯让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他死后,很多人前来吊唁。
信客在不同的时代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做的事情不同,但是他坚守了内心那份对乡亲的情谊。 中庸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之道强调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切勿顽固不化,因时而动方成就大事。这也是年轻信客以一生贯之的道理。
故事到这儿也该结束了,作者却笔锋一转,重新提起来老信客。年轻的信客要求葬在老信客旁边,相伴而居。“而乡人们却早已不认识老信客,但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故事由老信客开始,也由老信客结束,一个轮回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圆满还是遗憾?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那个信客时代都已经远去了。
“信”这个字贯穿全文,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品质,也折射出了人情社会人情的复杂和守信的艰难。终生守信者寡少,但人间真情应常在。虽然信客已经变成了信箱,但是人情味在水泥森林里更应该被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