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鹿棒球|孩子自制力差,如何破?如何帮助1-16岁孩子培养自制力?
红鹿教育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中国人普遍是焦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焦虑的。希望孩子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们选择各种各样的课程,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希望孩子未来可以出人头地,成为“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希望孩子可以开心度过一个童年,弥补自己童年生活的缺失。但是很多家长受到中国体制教育的影响,简单的认为“高分”或者“好大学”就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还多。作为成年人,我们也都知道,成功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如何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培养自制力呢?
教会孩子科学的努力方式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都耳熟能详。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许多四岁的孩子参与这个实验。开始时,他告诉孩子们,“这里有颗棉花糖,我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我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没有被你吃掉,我就会再给孩子一块作为奖励。”
当教授离开房间以后结果怎样呢, 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把棉花糖吃了。有趣的是,1/3的孩子并没有吃掉棉花糖,他们有些闭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钟,有些不停地闻甚至舔上一口,有些通过玩手指,唱歌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的确,这段时间对于这些孩子是难熬的。
14年后,他找到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他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更强的体魄,高考成绩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许多分。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从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气开始
0-2岁的孩子
0-2岁的婴儿或者孩子经常会因为他们想做和他们能做之前的事情而感到失望,所以他们经常会发一些小的脾气,这时候就会哭啊。这时候不建议用玩具或者是其他使他们分心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你小小这样的举动,就会潜移默化的告诉他们,“困难的事情可以不做,去选择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当孩子到达2岁的时候,可以在家里面设计一个“惩罚”座椅,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惩罚”——一个厨房的椅子或者一张小板凳就可以。当孩子生气的时候,让他们坐在座椅上面,用一些时间冷静思考,静下心来,而不是站在那里大发脾气。
3-5岁的孩子
3-5岁的孩子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惩罚”座椅的方法,这时候可以设定时间,当孩子静下来的时候,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他们自控的能力,并且可以因为他们没有乱发脾气或者是这种处境而表扬他们。
6-9岁的孩子
当孩子进入学校,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当他们选择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结果。这时候已经可以教孩子“三思而后行”,在回应之前,想一想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帮助孩子在失望、不开心的情况下可以自我控制。当孩子失望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我们要积极表扬他们,让他们可以更多次、更顺利的处理这样类似的情况。
10-12岁的孩子
10-12岁的开始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受控制而导致发脾气然后分析它,并给他们解释有的时候一些情况虽然开始不理想或者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但是结果不一定会很坏。这时候同样要表扬他们,当他们很好控制住自己脾气的时候,提出表扬,以鼓励让他们做的更多、更好。
13-16岁的孩子
13-17岁的孩子这时候已经可以控制他们的行为,这时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孩子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帮助他们分析评估让他沮丧的事情,这时候需要坐一下一起讨论问题,而不是摔门而走,或是大喊大叫,因为这些行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候要跟他们强调“自制力”是一项很宝贵的品质。
当孩子失去控制的时候
最后,家长要给自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自己也很生气,控制不住的时候。你要跟你的孩子解释生气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问题。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当我们遇到问题,缺失自控力的时候,一定要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孩子,家长们也可以找到学校的老师,询问孩子自控力的情况,可以让老师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以便帮助孩子提高自控的能力。
![]() |
中国人普遍是焦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焦虑的。希望孩子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们选择各种各样的课程,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希望孩子未来可以出人头地,成为“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希望孩子可以开心度过一个童年,弥补自己童年生活的缺失。但是很多家长受到中国体制教育的影响,简单的认为“高分”或者“好大学”就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还多。作为成年人,我们也都知道,成功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如何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培养自制力呢?
![]() |
教会孩子科学的努力方式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都耳熟能详。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许多四岁的孩子参与这个实验。开始时,他告诉孩子们,“这里有颗棉花糖,我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我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没有被你吃掉,我就会再给孩子一块作为奖励。”
当教授离开房间以后结果怎样呢, 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把棉花糖吃了。有趣的是,1/3的孩子并没有吃掉棉花糖,他们有些闭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钟,有些不停地闻甚至舔上一口,有些通过玩手指,唱歌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的确,这段时间对于这些孩子是难熬的。
14年后,他找到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他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更强的体魄,高考成绩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许多分。
![]() |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从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气开始
0-2岁的孩子
0-2岁的婴儿或者孩子经常会因为他们想做和他们能做之前的事情而感到失望,所以他们经常会发一些小的脾气,这时候就会哭啊。这时候不建议用玩具或者是其他使他们分心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你小小这样的举动,就会潜移默化的告诉他们,“困难的事情可以不做,去选择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当孩子到达2岁的时候,可以在家里面设计一个“惩罚”座椅,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惩罚”——一个厨房的椅子或者一张小板凳就可以。当孩子生气的时候,让他们坐在座椅上面,用一些时间冷静思考,静下心来,而不是站在那里大发脾气。
3-5岁的孩子
3-5岁的孩子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惩罚”座椅的方法,这时候可以设定时间,当孩子静下来的时候,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他们自控的能力,并且可以因为他们没有乱发脾气或者是这种处境而表扬他们。
![]() |
6-9岁的孩子
当孩子进入学校,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当他们选择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结果。这时候已经可以教孩子“三思而后行”,在回应之前,想一想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帮助孩子在失望、不开心的情况下可以自我控制。当孩子失望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我们要积极表扬他们,让他们可以更多次、更顺利的处理这样类似的情况。
![]() |
10-12岁的孩子
10-12岁的开始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受控制而导致发脾气然后分析它,并给他们解释有的时候一些情况虽然开始不理想或者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但是结果不一定会很坏。这时候同样要表扬他们,当他们很好控制住自己脾气的时候,提出表扬,以鼓励让他们做的更多、更好。
![]() |
13-16岁的孩子
13-17岁的孩子这时候已经可以控制他们的行为,这时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孩子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帮助他们分析评估让他沮丧的事情,这时候需要坐一下一起讨论问题,而不是摔门而走,或是大喊大叫,因为这些行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候要跟他们强调“自制力”是一项很宝贵的品质。
当孩子失去控制的时候
最后,家长要给自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自己也很生气,控制不住的时候。你要跟你的孩子解释生气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问题。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当我们遇到问题,缺失自控力的时候,一定要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孩子,家长们也可以找到学校的老师,询问孩子自控力的情况,可以让老师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以便帮助孩子提高自控的能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