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没有落樱和红叶,“小”日本依然这么美。
![]() |
千年之前,东洋弹丸之地的国民不惜冒险过海,只为一睹盛唐恢弘,大宋风华。将清茶、筷子、妆容、诗词,友善与礼让,带回自己的国土种下。
千年之后,我两次转机,飞来此地,喝茶、举箸、看风物诗,感受到的不再是“中华文化的附庸”,而是大和文明的与众不同——千年之前的种子,早已发芽开花,是仪式的精致庄重、是细节的极致用工,让旅程中的我,放下历史包袱,像千年前乘舟而来的学生,体会着他们的令人动容。
【仪式感——一期一会的庄重】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里的词,在我的理解中,它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异曲同工。此时此景此情,一生唯此一次,所以相聚的宴、相见的面、相记的颜,一定要用最好的样子,打磨末节细枝,成为一种仪式。
短短六天,我不敢说日本是什么样子,只能说说我感受到的它。
“一期一会”贯穿的日本风情,衍生出种种仪式,用繁复支撑着美,用执着塑造着味,带着三分遗憾、七分珍惜,确是十分的“日本”。
【】一小时,一碗茶
![]() |
京都的第一天,循着阳光,探入小巷,叩响门扉,穿着藕色和服的茶道老师跪地以待。与一对金发碧眼的母女、中东模样的情侣共坐一席,等待老师奉茶。
褐瓷壶、青花桶、漆绘杯、香竹勺一字排开,静立竹席,以待揭幕,一尺扇,深鞠躬,一方巾腰间出,三振,回音,几片纸,回旋,吻碗。尺扇致敬,方巾拭杯,片纸净碗。涤茶碗、落茶粉、入沸水、研茶汤,半个钟的酝酿,一碗翠竹绿,一缕抹茶香。
老师是个中年女,眯着眼,用尚流畅的英文解释“每一次奉茶都是仪式,每一个道具、茶室里插的花、摆的字都有用心。”她说,就连舀茶粉的竹勺,主人也会为她命名。
也许正因仪式之重,面前的这碗茶变得异常特别。三转茶碗,向自己、向他人展示茶碗图样,闭目饮茶,一席六人轮饮,以纸巾擦拭碗缘。几句寒暄中,得知情侣来自伊朗、母女来自德国,伊朗少年还问我是否来自上海。一碗茶,在四个不同国度的人手中传递,缘分比茶香更妙不可言,坐在竹席上,我突然想,告别之后,他们会不会记起,在这个十月初的晴朗上午,在远离家乡的京都小屋,调和斑驳的竹影,和文化迥异的偶遇人一起,共尝一碗茶里的和敬清寂。
一期一会,在一碗酝酿半小时的茶香里,在离开茶屋互相告别,明知不会再见的那一声GOODBYE里。
![]() |
![]() |
![]() |
【】十二种盛器与一餐饭
离开茶屋,在清水寺途中的日月庵邂逅“怀石料理”。
爬了太久石板路,爬出了一肚子饥肠滚滚,坐在阳光之下,在绿树翠竹和早秋微红的枫叶下,却不得不心平静气等来关于料理的一场仪式。
汤叶怀石,以一个玄锅、一锅豆浆登场,豆浆煮汤叶(汤叶应就是中国的豆皮),一阵豆香扑鼻而来。和服少女端上朱玄相间的“首饰盒”,打开盒子,粉虾仁、雪豆腐、褐肉末,再开一层,三色鱼生,更是惊喜。
怀石料理一如正式西餐,道道登场,一口分量,最后却倍感饱足。来日本之前,读过怀石的来源是道家一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强调料理的精神体验,所以说“吃”怀石料理本来就是一种误解,而我体验到的只是怀石仪式感的氛围——粗略地算,佐一盏绿茶,一餐料理,用了大小方圆十二种不同盛器,都是打开宝物的期待,红姜折成花瓣、芥末堆成小山、洋葱切成半开水仙,依偎雪白豆腐,像盆栽、像国画,映着清光,不忍下筷,却只期盼再来。
因为仪式,让吃不只是裹腹,在京都,上演食物仪式的餐厅还有很多。大名鼎鼎的“蟹道乐”便是。剥好的蟹肉、煮稠的蟹糕、先拌蟹肉、再浇汤汁的香饭,现磨抹茶浇汁的雪糕,都让人感受到霓虹国那“舌尖上的武士道”。
![]() |
![]() |
![]() |
【】八件衣饰,一次惊艳
决定租和服的时候,已是傍晚。临近入夜,京都的氛围让我不再犹豫。
月圆京都,花见小路,红色灯笼,琥珀灯光,风拂起居酒屋的帘,月色石板跫音阵阵,一期一会的好光景,只需一件和服来衬。
曾在《艺伎回忆录》里看过sayuri穿和服的过程,现实中的穿着却比之更为复杂,肌着、腰带、围巾、绳子,如此反复,穿了三层,才最后将一套华装披上,选过的腰带,被店员狠狠扎紧,打成优雅的蝴蝶结,顿时觉得自己像一个被精心包装的礼物。选过挎篮、盘起头发,穿上木屐,出门去,京都夜幕已临。
和服必须露出脖颈、手腕,不似西方低胸露骨的张扬,却在东方含蓄美的底蕴里,吐露暧昧的性感,和服的裙摆太紧,只能搭配小碎步,腰带也紧,只好挺直背脊。在京都的月色下,迎面走来朱唇白面的真艺伎,盘着盛唐仕女的头饰,那匆匆一瞥,像是电影里的场景。
碎步慢走,生活不得不慢。远到京都,一身和服,重叠时空,梦里不知身是客。中秋之月,和花间小路的盏盏灯笼,一起点亮心里的某个地方。
![]() |
![]() |
![]() |
仪式感不仅在他们古香古色的京都,甚至也在现代都市大阪。不说需要行走千里、净手拭唇方能敬拜的数不清的古雅神社、也不说绵延千里,美轮美奂的千本鸟居,他们的仪式感,就在齐整的妆容上。在大阪,无论是出入地铁、还是行走街头,几乎所有女生都妆容精致、点着仿佛微醺的腮红,甚至连上了年纪的大妈亦复如是。而男人,身着西装、眉毛整齐,老头会戴一顶绅士帽,将雨 伞勾在手臂上。
我不说他们长得有多美,只是这种对生活态度,真的很美——“一期一会”,会的不仅是客、光景,更是自己。
仪式感是某些人眼里的“作”,是某些人眼里不可理喻的讲究和自我束缚。但我却独爱这种“作”,和服因紧而美、神社因远而圣、妆容因为花时间、够讲究,而格外迷人,日本人似乎正因这样的克制、束缚,才能掌握人性之“弹性”,向前进步。
![]() |
![]() |
![]() |
![]() |
![]() |
【细节化:小日本的大智慧】
那一天在宇治平等院凤翔馆看展,面对一张日本年表,朋友忍不住拿起相机,被工作人员婉言制止。随后她问,你是中国人吗?朋友冷答一句是啊,认为又要被贴上“素质标签”。
等我们走到了下一个展馆,这个女士追上了我们,底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竟是方才墙上的日本年表,而且是中文版。
一种温暖浮上心来,也许很多年以后,我早已不记得凤翔馆里的展品,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追了我们两个展馆,给我们一纸“礼物”的友善日本人。
小细节体现尊严,创造感动,以上经历只是其中一个。那闻名天下的日本马桶,模式之多,体验之好,让厕所时光变得美满逍遥,公共厕所里的化妆空间,让你记住了厕所还有另外的名字——“御手洗”“化妆室”。地铁上不同高度的拉环、不写“老弱病残”专属的博爱座都是尊严的体现。
![]() |
![]() |
![]() |
![]() |
我们谈及日本,总喜欢在他人国名上加一个“小”字,表示鄙视,或者嫉妒。但在我看来,日本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这个“小”字,在所有“小”细节上用功到极致,每个细节都像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字,串起来,就是发达国家的诗。
日本知道自己“有多小”,所以京都只像京都、大阪只是大阪、宇治就只有茶香、平屋和绿川,可是偏偏这样的“小”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不像内地诸多城市,非要跟深圳争科技、跟上海争摩登、跟北京说历史,做个接待就说自己是北上广深,没有个性的“大”,不过是没有存在感的雷同。
六天京阪,因为短暂,来得及看的都是我爱的样子。
小而极致的美,仪式感的珍贵,让这样的霓虹国,即使没有落樱、没有红叶,依然令人无法拒绝——而旅行是最美妙的仪式,学习活得精致,是对这“一期一会”的生命最好的坚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ell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3 19: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