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与乔迁安明府论初学课业三简》中说:“蒙幼初开,得其调达,正如春草初生,郁葱气象,妙于青碧有无之间,较之夏器高粗,尤为美含不尽;而且其体本于风人,其事关乎学识,其体参乎记述,其流达乎辞章,他日变化无穷之业,尽于此中寓之,以是不可不急务也。” 以是选此篇作为童蒙诗教之初。暗合《论语》学而第一篇劝学之意。当于教授此诗时,注意风人、学识、记述和辞章之融汇。 应在儿童四岁时,带领其亲手种植一株向日葵,从春天青葱的幼苗,到秋季衰败的枯黄萎叶,完整地观察一个生命周期。五岁时的一个春季的早晨,开始该诗的诗教。这样前六句可无师自通。要点在体会仰观宇宙,俯察含章的浩瀚襟怀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普遍联系。自然领会前六句赋的写作方法,如何描写事物自身的发展,如何融情于景,喻理于事。第七八句作为比,要领会从生到死之不可逆,个体生命的线性时间观。关键是以东流水喻时间的比喻的妙处!使儿童体会此喻中的叩问的略显悲观的严肃和从独个的细小的园中葵意象里抽象出来的天地间壮阔的普遍现象:百川。第九十句卒章显志,以严肃的叩问进而为严肃的警示。 日后儿童读诗渐多,要使其明了,“朝露”之意象在汉语诗歌中之所以出现特多,是因为古人读书贵起早,乃华夏族优良传统,故而观察此现象的机会很多,教导儿童须早起。可引曾国藩家训。 解释“晞”字时,要联系《蒹葭》中“白露未晞”。体会汉语的用字的精确性。也使儿童养成积累同一个字的不同出处的好习惯。 解释“光辉”句,要联系《孟子.尽心下》中“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体会“光辉”一词非止于写朝露未晞之景,乃在于开启此诗之“大而化之”的哲学意味。一株葵、一滴露亦可称大,可见小大之辨不在于形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何谓充实?“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气即为充实之本,“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则为光辉。此诗中之“道”何在?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天地之大德曰生。阳春能布德泽,是因我能领会“天行健”之道,万物能生光辉,是因我能领会“地势坤”之道。从青青园中葵到百川东到海,实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而化之的浩然之气周流宇宙。教导儿童写字、写诗、作文、作曲、绘画、造型,无一不须充实而有光辉,根底处,即在“善养我浩然之气”,形成至大至刚之君子人格。教导其日后每每于观察自然时,要善于养气,既要精于格物如“朝露待日晞,万物生光辉”,又不可为物所拘。 日后儿童长大,温习此诗时,可适时领其体会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频频出现的“伤悲”之情,与《淮南子》中宏大的宇宙意识的矛盾,于深心中体味汉代人的情感,并于史书中寻找彼时中国人该共通情感之社会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养成于诗中观政的习惯。使其读中国古诗时,始终不忘中国古人写诗的情怀寄托之高尚深远,虽兴于一己之身心,而不囿于一己之悲喜,形成华夏诗教的独特景观。千载之下,与汉代人亦毫不隔膜,始知古今一体,文明之续脉一线,未尝断绝之可贵与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