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与现实的双重境界——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为例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滴,经历坎坷。但他有独立的政见,为人表里澄澈,直言敢议。这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作于元丰元年(1078)的秋天苏轼在徐州所作。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通判杭州;三年后,调任密州;熙宁十年(1077),改知徐州。苏轼在徐州颇有政绩,为抵抗洪水,增筑徐州城东门的大楼,以御洪水,因谓土可以胜水,故用黄土粉刷楼墙,名日黄楼。黄楼建成于元丰元年八月,而这首《永遇乐》应写于黄楼建成后不久。此时苏轼几经迁徙,已初尝仕途的艰辛。他在元丰元年十一月还作有《放鹤亭记》一文中借山人之口说:“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言词之间透露出对仕途的厌倦,与此首词流露出的心境相似。
此外这首词题解需结合“燕子楼”此地的历史故事来看。燕子楼原是徐州张愔为其爱妾盼盼所修。最早将燕子楼与关盼盼写进诗里是张仲素与白居易的唱和诗。贞元二十年(804年)白居易在校书郎任上时,春天自长安东游徐、泗,受到了武宁府节度使张愔款待,宴席上的才貌举止给白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赠诗云:”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一欢而去,而后绝不相闻,迫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绩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没,归 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徐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开篇“明月如霜”形容月光如霜落,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比喻,但此首词却很可能为呼应白居易《燕子楼》诗中有“满窗明月满帘霜”之语。“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好风如水,水也好似风,两者都显出一种灵动自然,寥寥数语,勾勒出画面之清,之静。“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是否是鱼跳起来的水珠,溅到圆荷上,才使圆荷泻露,使得两幅画面融进一个镜头中。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写午夜惊梦,紞如,形容更鼓之声,出自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宋黄庭坚也有“相思牛羊下,城鼓寒紞紞”的句子.那么,一叶落这么轻柔的场景要用“铿然”,可见这梦中的情感何其浓烈,才使得诗人突然惊醒。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作者从梦中醒来,在园中寻觅,诗人用了“行遍”而非“寻遍”非常高妙,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寻找的是找不到的,而且一个小园用到“行遍”可见其心上的抑郁无处排遣。他行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一个“倦”字点明了诗人写此诗的心境,游子在外漂泊多年终于觉得累了,“望断”二字强烈的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诗人又从对自己身世的慨叹,转而写燕子楼空,再一次追思佳人,“空锁”二字,暗含着深深的无奈与虚无。于是诗人将梦境与现实,他我与自我合二为一,使两者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他到底是在写现实还是写梦境,是在追思盼盼还是在慨叹自己。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化用了庄子《齐物论》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知其梦也。”古今不过一场幻梦,但却没有人愿意醒来,还在俗世浮沉而看不透是梦还是现实。在此诗人向读者亲自解惑,也就是前面说的梦与现实的融合,既是对梦的升华,也是对现实的消解。至此,此诗又多了一层境界,便是词内和词外的第三重境界,用所引解释词,又用词去描绘词外。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最后诗人将词落脚在现实,而非虚拟,“浩叹”一词,又显开阔旷达,读之有怅然若失之意。
此外,类似“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哲学思索,在苏轼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临江仙》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以及《望江南·春未老》中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中,“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都有暗藏一种现实虚无感,进而才是“诗酒趁年华”的旷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这样写“旷达”这种风格的,“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搏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幕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诚然,用旷达形容苏轼词总体风格应是更恰当的。
“旷达”应比“豪放”、“狂放”更多一份智慧和现实感,这份现实感让诗人既有浪漫的情怀,又能认清现实,在现实之外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如同样是喝酒,曹操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苏轼是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李白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而苏轼是在《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中是“坐客无毡醉不知”也体现了宋人之与唐人的理性和节制。
就像刘擎曾说的“理想主义是可贵的,但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妥协甚至迂回的精神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同样有古典思想的渊源。这也许正可以体现在苏轼身上。
�J�Xz�`
-
一朵自由行走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7 2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