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的”就好了,把“但是”咽回去
一个人成熟的标识有很多,对“错误”的认知是其中重要一条。
经验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迟早会教育我们——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目标感的匮乏,而是对以往错误的清晰认知。一个人过去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又不肯或不敢面对,就会在其后花费无数时光来寻找合理性,甚至在寻找合理性的途中自我催眠自我转化,导致了后面的人生路中,总是做出类似的糟糕选择。于是,人生就陷入了死循环。
比如说一个婚姻不幸福的人,总爱数叨爱人各种不好,但当你问她“你早知道他是这样的呀,为什么还嫁他?”的时候,她会回答“那时候没得选择呀”“嫁谁不是嫁”,接着,她会说出那句至理名言“婚姻嘛,就是那么回事,日子怎么过不是过”。她甚至还会成为某位亲戚孩子的“逼婚亲友团”,觉得自己虽然说不上幸福,但好歹结了婚,有权利去鄙视未婚者或者失婚者,会去劝说对方“条件不要太苛刻,男人都一样,嫁谁不是嫁,反正最后就是过日子……”
可是明明不是这样的呀,明明结婚的时候她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呀,现在的日子也不是她想要的呀。为什么你就不能对自己说,好吧,当年是老娘搞错了,做了错误选择。当年的我太脆弱,有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导致我做出了错误选择。好啦,我们面对这个错误决定,并来反思自己(不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打扮成纯粹的受害者),再来看看怎么止损。
在知乎上,邀请我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工作稳定,但很没意思,是否要跳槽”类型的,还会分支出体制内向往市场化工作但又贪恋稳定、非兴趣工作觉得无聊但又贪恋稳定、小城市就业向往大城市但又没胆尝试等类型。
对于这些问题,我基本上意见一致——“去做”,趁年轻去做!当然,有个前提,就是不要背负家庭经济压力。如果你有家庭有孩子,肩上不只担着自己,还担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我不做这样的建议。拿自己冒险是自由的,但拿责任去冒险,我至少是不提倡的。
为什么我的回答坚定不移这么干脆?因为这件事的逻辑很简单——我做了个决定,后悔了,但我又给现状找了很多的合理化理由(稳定啊、保险啊、至少体面啊……),加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就会不敢尝试,甚至会自己反复说服自己放弃。
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讲过一个亲身案例,他在高速路上开车,路过一家加油站,看到加油站指示牌上写的汽油价格比别的地方都便宜,他就驶入加油站准备加油,这时发现真实的价格和刚才看到的不一致,店主说汽油涨价了,而他忘记把告示牌改过来了。这时西奥迪尼内心就开始纠结,一方面他觉得被店主的诡计(故意写个低价格把客户骗进来)设计了,内心很不舒服;另一方面又想,算了,既然已经进来了,而且车也确实需要加油了,就在这里加算了。但西奥迪尼是说服术专家啊,他马上就警醒起来,他对自己说:“我得判断这些理由到底是真的,还是我为就在这儿加油的事找的借口。于是我向自己提出了关键问题:‘知道这里汽油的实际价格以后,要是能回到先前,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我集中注意力捕捉最先迸发的感受,收到了一个毫不含糊的明确答案:我会马上开车走人,甚至停都不会停下来。”于是,他离开了这家加油站。
在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中,她也讲过一个亲身案例。她的一位友人患病,家庭陷入困境,她去探望他,发现他的妻子对他很不好,但他却陷在这种环境中,选择继续忍受现状。西蒙斯本想去找他这位悍妻谈一谈,但思考后忍住了,她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朋友家,她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思考——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如我那时一般。你所爱的人,或者你的同事,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你却不能出面替他们解决。只有他们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情绪容易让人陷入不断循环的谈话。这些循环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新的主意被“是的,但是”的语句否定后,紧接着就是同情的话语,然后这又引出了更多身陷困境的例子,这又会引出催人改变的新想法,但是接着往往就又回到了“是的,但是”的原点。
“是的,但是”,这个句式,是多么常见。 任何新的主意,新的机遇,新的可能性,一旦被套入这个句式,就会被绞杀,渣都不剩。
这种对既定错误合理化的做法,甚至会成为一种集体意识,甚至会被升华成“知足常乐”“安天命”等进行美德化。
国人对“苦难”的神化,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对既定错误(不一定是人为错误,也可能是某种既定缺憾)的逃避。认为,苦难是一种财富。先天命运造成的苦难(比如说贫穷),和后天错误造成的苦难(比如说嫁了渣男或遇到经济危机破产),很多时候这些苦难甚至无法成为经验,人们在没有任何充分依据的前提下断定苦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仅仅是因为想急于忘记它,因为不想承认有时痛苦仅仅就是痛苦,从中不会生长出任何可以收获的果实。
这段话说的有点绕,简单说就是,苦难就是苦难,错误就是错误,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一种财富。苦难财富说,吃一堑长一智说,只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痛苦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和逃避。如果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回望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什么“吃一堑长一智”,所有的群体性苦难几乎都是在重复历史。
在《影响力》中,西奥迪尼在阐述一致性的理论时,总结到:“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只有当我们承认苦难就是苦难,贫穷就是贫穷,缺憾就是缺憾,错误就是错误,它们并不是“一种财富”,我们承认痛苦的感受,不抑制不美化不夸大这种感受,才能直面它,才能开始反思和总结,才有可能收获一种叫“教训”的东西,这段经历才能成为一种经验。我们才能进步,才能从死循环中逃出生天。
生活的具体性和物质性绝对不意味着就可以迷迷糊糊,谁都绕不开被啪啪打脸的时候,不管迎向谁扇来的耳光,只说“是的”就好了,把那句“但是”咽回去。在具体生活中,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惶惑中不断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不断折腾自己,扇自己耳光,承认痛苦,再难也要向更高的地方去。
经验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迟早会教育我们——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目标感的匮乏,而是对以往错误的清晰认知。一个人过去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又不肯或不敢面对,就会在其后花费无数时光来寻找合理性,甚至在寻找合理性的途中自我催眠自我转化,导致了后面的人生路中,总是做出类似的糟糕选择。于是,人生就陷入了死循环。
比如说一个婚姻不幸福的人,总爱数叨爱人各种不好,但当你问她“你早知道他是这样的呀,为什么还嫁他?”的时候,她会回答“那时候没得选择呀”“嫁谁不是嫁”,接着,她会说出那句至理名言“婚姻嘛,就是那么回事,日子怎么过不是过”。她甚至还会成为某位亲戚孩子的“逼婚亲友团”,觉得自己虽然说不上幸福,但好歹结了婚,有权利去鄙视未婚者或者失婚者,会去劝说对方“条件不要太苛刻,男人都一样,嫁谁不是嫁,反正最后就是过日子……”
可是明明不是这样的呀,明明结婚的时候她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呀,现在的日子也不是她想要的呀。为什么你就不能对自己说,好吧,当年是老娘搞错了,做了错误选择。当年的我太脆弱,有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导致我做出了错误选择。好啦,我们面对这个错误决定,并来反思自己(不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打扮成纯粹的受害者),再来看看怎么止损。
在知乎上,邀请我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工作稳定,但很没意思,是否要跳槽”类型的,还会分支出体制内向往市场化工作但又贪恋稳定、非兴趣工作觉得无聊但又贪恋稳定、小城市就业向往大城市但又没胆尝试等类型。
对于这些问题,我基本上意见一致——“去做”,趁年轻去做!当然,有个前提,就是不要背负家庭经济压力。如果你有家庭有孩子,肩上不只担着自己,还担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我不做这样的建议。拿自己冒险是自由的,但拿责任去冒险,我至少是不提倡的。
为什么我的回答坚定不移这么干脆?因为这件事的逻辑很简单——我做了个决定,后悔了,但我又给现状找了很多的合理化理由(稳定啊、保险啊、至少体面啊……),加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就会不敢尝试,甚至会自己反复说服自己放弃。
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讲过一个亲身案例,他在高速路上开车,路过一家加油站,看到加油站指示牌上写的汽油价格比别的地方都便宜,他就驶入加油站准备加油,这时发现真实的价格和刚才看到的不一致,店主说汽油涨价了,而他忘记把告示牌改过来了。这时西奥迪尼内心就开始纠结,一方面他觉得被店主的诡计(故意写个低价格把客户骗进来)设计了,内心很不舒服;另一方面又想,算了,既然已经进来了,而且车也确实需要加油了,就在这里加算了。但西奥迪尼是说服术专家啊,他马上就警醒起来,他对自己说:“我得判断这些理由到底是真的,还是我为就在这儿加油的事找的借口。于是我向自己提出了关键问题:‘知道这里汽油的实际价格以后,要是能回到先前,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我集中注意力捕捉最先迸发的感受,收到了一个毫不含糊的明确答案:我会马上开车走人,甚至停都不会停下来。”于是,他离开了这家加油站。
在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中,她也讲过一个亲身案例。她的一位友人患病,家庭陷入困境,她去探望他,发现他的妻子对他很不好,但他却陷在这种环境中,选择继续忍受现状。西蒙斯本想去找他这位悍妻谈一谈,但思考后忍住了,她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朋友家,她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思考——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如我那时一般。你所爱的人,或者你的同事,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你却不能出面替他们解决。只有他们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情绪容易让人陷入不断循环的谈话。这些循环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新的主意被“是的,但是”的语句否定后,紧接着就是同情的话语,然后这又引出了更多身陷困境的例子,这又会引出催人改变的新想法,但是接着往往就又回到了“是的,但是”的原点。
“是的,但是”,这个句式,是多么常见。 任何新的主意,新的机遇,新的可能性,一旦被套入这个句式,就会被绞杀,渣都不剩。
这种对既定错误合理化的做法,甚至会成为一种集体意识,甚至会被升华成“知足常乐”“安天命”等进行美德化。
国人对“苦难”的神化,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对既定错误(不一定是人为错误,也可能是某种既定缺憾)的逃避。认为,苦难是一种财富。先天命运造成的苦难(比如说贫穷),和后天错误造成的苦难(比如说嫁了渣男或遇到经济危机破产),很多时候这些苦难甚至无法成为经验,人们在没有任何充分依据的前提下断定苦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仅仅是因为想急于忘记它,因为不想承认有时痛苦仅仅就是痛苦,从中不会生长出任何可以收获的果实。
这段话说的有点绕,简单说就是,苦难就是苦难,错误就是错误,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一种财富。苦难财富说,吃一堑长一智说,只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痛苦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和逃避。如果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回望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什么“吃一堑长一智”,所有的群体性苦难几乎都是在重复历史。
在《影响力》中,西奥迪尼在阐述一致性的理论时,总结到:“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只有当我们承认苦难就是苦难,贫穷就是贫穷,缺憾就是缺憾,错误就是错误,它们并不是“一种财富”,我们承认痛苦的感受,不抑制不美化不夸大这种感受,才能直面它,才能开始反思和总结,才有可能收获一种叫“教训”的东西,这段经历才能成为一种经验。我们才能进步,才能从死循环中逃出生天。
生活的具体性和物质性绝对不意味着就可以迷迷糊糊,谁都绕不开被啪啪打脸的时候,不管迎向谁扇来的耳光,只说“是的”就好了,把那句“但是”咽回去。在具体生活中,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惶惑中不断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不断折腾自己,扇自己耳光,承认痛苦,再难也要向更高的地方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