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乃井•露庵的一餐解读日本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的历史
怀石(kaiseki)这名字的来历比较好玩。据说古代日本的和尚在晚间打坐修行的时候,会把热石头放在怀里以帮助忍饥耐寒。这本来是“半鲁宴”、“11路公交车”式的苦中作乐的名字,没想到后来却变成了真有东西吃——日本认为茶道是禅修的一种,为了避免空腹喝茶带来不适,茶道仪式中会提供一些点心供充饥。后来,怀石料理和在日语里同音的“会席料理”混同起来,逐渐吸收了宫廷菜(有职料理)、武家菜(本膳料理)、斋菜(精进料理)、茶道菜(茶怀石)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高档日料的泛称。怀石料理讲究使用新鲜应季的食材,追求色、香、味、口感的平衡,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在品鉴艺术品,因此每道菜的量都比较小。在怀石还是茶道的附属品的时代,为了防止吃喝影响借茶道修行,怀石料理一顿只能吃“一汁三菜”,也就是三菜一汤,是很朴素的食品,不过现在的怀石料理讲究起来,那花样可远不止这个规格了。
这次笔者去探店的地方是京都四条河源的菊乃井·露庵,主厨村田义宏拥有米其林三颗星,曾是2008年洞爷湖G8峰会的主厨。说句题外话,笔者是去过之后才发现这家在国内有多出名的,当时店里挤满了说中文的食客,回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这家店的文章俯拾即是。虽说笔者想写的题目已经不新鲜了,然而既然有幸身临其境品尝米其林星级的怀石料理,机会难得不敢独享,纵使狗尾续貂,也是不得不续的。
常见的“高档”日料有两种形式,料亭和割烹。所谓料亭(ryotei),是专做高端生意的高级日料店,环境氛围无一不按照日式传统布置,一边吃一边还会有艺伎表演。这种地方一般只做熟客生意,是政商界密谈的所在。而割烹(kappou)就没那么郑重,是一条酒吧式的长桌,一边是客人,一边是厨师。厨师就在客人眼前烹调各种菜肴,然后直接端到客人面前的盘子里。本次的菊乃井·露庵,就是割烹性质的餐厅,既有吧台,也有半封闭的雅间。笔者坐在了吧台旁,得以身临其境地与厨师互动,感觉比跪坐在雅间里等着吃要惬意多了。
上图是菊乃井的菜单。怀石的菜单都是固定的,由厨师决定菜色的搭配,顾客只需在预定的时候选择价位。这份菜单从右往左读,第一列可以翻译成“十月的菜单”。所谓神无月,是日语旧时对农历10月的称呼,因为相传每年10月,日本全国的神仙都要到出云大社去汇报工作,所以这个月就“没有神仙”了。“御献立”是“献立”(kondate)的敬称,也就是“菜单”的意思。仔细看整个菜单的话,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原料是对应季节的,比如菊花、柚子、柿子、秋刀鱼、松茸,都是秋季的物产。日本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物产。怀石料理讲究使用应季的食材,所以才会出现菜单是按照月份而定的现象。可惜我国的黄金周不是十一就是春节,大家去了见到的无非是秋季、冬季两个月的菜单。如果在别的季节前往一试,应该能见识到别样的风情。
筷子上扣着的是用来喝食前酒的碗,你自己翻过来之后,就会给你倒酒了(左上角贴金箔的那杯)。怀石的筷子是两头尖的(日语叫“两细”),据说都是在客人要来的那一天,特地削尖的,体现“特地为客人准备”的心意。如果你提前去查过怀石料理的规矩,会看到什么“给你倒酒的时候要双手捧着碗,直视服务员”、“包筷子的纸不能撕破”之类的繁文缛节。按照笔者的观点,根本没必要如此折腾自己。这种开在旅游热点的店,招待老外的经验应该很是老道了,况且店里总是挤满了顾客,想必店家也没兴趣和你玩这套“传统”游戏。如果真想体验老一套的规矩,麻烦去料亭。
头道菜“食前酒”(shokuzenshu)是什么,看汉字就知道了。本店名号“菊乃井”,很喜欢以菊入菜。所谓菊花酒,就是有菊花清香的清酒,是把菊花泡在酒里制成的,含有“健康长寿”的寓意。
喝过餐前酒之后,会上一小碗开胃菜,菜单上叫“猪口”(choko)。这名字的来历,是说装这道菜的容器形状是圆的,像野猪的拱嘴。一般来说,这道最先上的开胃菜,会叫做“先付”(sakizuke)。菊乃井的大厨没有使用这个名字,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次的猪口,是用加了胡桃和柚子的味增煮的萝卜,味道清香、精致,引人期待,但不显得喧宾夺主,作为一餐的开始显得恰如其分。
八寸(hassun)这个名字来源于盛放这道菜的八寸见方的杉木食盘。这道菜要包括山和海两方面的食材,如果用餐的规格比较低,就是一道山货和一道海鲜。想想也很对,日本是多山的岛国,山货和海鲜很能代表日本的物产,在古时候的传说里,天照大神的孙子、天皇家族的祖先,就是一对分别在山中打猎(山幸彦)、在海中捕鱼(海幸彦)的兄弟。面前的这道菜里,海鲜有秋刀鱼、虾、带卵的香鱼(装在象征海的小船里),山货有栗子蓉和银杏,还有模仿山里风情的银杏叶和松针。有趣的是,银杏叶和松针都是能吃的。银杏叶是芋头之类东西做的,松针是面。
向付(mukouzuke),应季的生鱼片。“向付”这个词本身是“方向”的意思,来源是古时在吃茶怀石料理的时候,米饭和味增汤会放在离食客最近的地方,其他菜色排在远离食客的方向。左下角是酱油,生鱼片和芥末都在花瓣形的碗里。每种生鱼片都有专门的吃法,比如鲷鱼要蘸酱油,鲭鱼中间夹上了橘醋做的啫喱,这些厨师都会一一指点。
“二种目”这个名字未见于正统的怀石料理菜单,笔者怀疑就是“上完上一道刺身,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再来第二种刺身”的意思。这里是小金枪鱼的刺身,上面点了一点黄芥末。左下角的蘸料是用生鸡蛋黄调的,听起来简直是胡闹,但是搭配起来美味到让人无语的程度,笔者从没想到过生鸡蛋黄可以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盖物(futamono),“有盖子的东西”,一般是汤。像这种茶壶式的汤,叫做“土瓶蒸”(dobin mushi),吃法是先把上面扣着的碗拿下来,把汤倒进去喝,用顶着的那个“柚子”的汁调味。喝完后,再吃茶壶里的菜。做汤的原料是鱼、松茸和日本鸭儿芹(“三叶”,类似香菜的调料),用松茸做的“土瓶蒸”是很应景的秋季食品。说是“蒸”,实际上这种汤是炖出来的,一般会先用柴鱼干、海带熬好提鲜的高汤(日语叫“出汁”),然后再把高汤和食材放进那个茶壶,直接放在火上熬成。
烧物(yakimono),应季的烤鱼。这里是盐烧香鱼(故意把鱼卵显示出来),下面垫着香菇。那碗绿色的调料,是“蓼酢”(tadesu),也就是用蓼的叶子磨碎和米醋混合制成的酸味调料,有特殊的香辣味。按照日本的习惯,烤香鱼配着蓼酢一起吃,是经典的搭配,而这两样东西,本身又是秋季应季的食品。
酢物(sumono),用醋拌的沙拉。这里用的醋是橘酢(ponzu),也就是用柑橘的汁调配成的酸味料。沙拉里有烤过的香菇(椎茸)和栗子蘑、瑶柱、鱼子、芸薹(“壬生菜”,mibuna)、茼蒿(“菊菜”,shungiku)。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蔬菜前面都有个“京”字,是说这些蔬菜都是京都本地产的“京野菜”。历史上京都一直以出产蔬菜而闻名日本,因此直到今天在京都的特产商店里,还能找到腌萝卜之类完全不符合京都高雅情调的土特产。
强肴(shiizakana),看名字会以为是“硬菜”之类的意思,然而这道菜本来的用途是劝酒。这道菜是热菜,一般是选本季节搭配清酒味道比较好的三种食材烧在一起,一边吃这道菜一边喝酒,因此要理解为西餐式的主菜其实也无妨。这里这道强肴是加了鸡蛋一起在鲍鱼壳里烧的鲍鱼和蔬菜(切成片),香气完全被鸡蛋吸收了,鲍鱼本身味道很淡,甚至做得有点老,跟粤菜里鲍鱼那种做法完全两码事。另外不要被菜单里的“人参”骗了,这两个字在日语里是胡萝卜的意思!
负责上菜的二枚目小哥,不是菜单的一部分。
最后的是御饭(gohan)、吸物(suimono)、香物(konomono)三样。御饭就是米饭。吸物(“吸着吃的东西”)也叫“箸洗”(“给客人洗筷子用的”),可以理解为餐后汤。香物(“香的东西”)是下饭的腌菜。这里的御饭和吸物实际上是取代了过去的“止碗”(tomewan)。因为怀石料理分量较小,会有吃完还没饱的可能,因此有时最后会提供米饭和味增汤,让客人吃饱,称为“止碗”,就是“吃完了这碗就不吃了”的意思。“香物”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室町时代的“女房言叶”(宫女的用语),本来指的是味增,后来含义逐渐扩大到了腌菜、泡菜之类。
这次的饭加了土鸡和栗子,汤是用青豆和炸面筋做的,相比前面那些花团锦簇的菜色,显得很朴实,正好安抚味觉,很适合用来结束一顿正餐。
最后,会有一道甜品,称作“水物”(mizumono,“水分大的东西”)。甜品通常是水果、糕点、蛋糕之类的东西。相传古时的怀石料理并没有这道菜,是受了西方的餐后甜点影响后才产生的新花样。
这里这碗主要是切成块的柿子和柚子冰沙,下面是一些果冻,换句话说,是把怀石料理的理念(应季食材)拿来指导西式甜品了。餐后甜点是二选一的,那个“丹波露松风”是蛋糕,具体成分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推断起来,应该也是用秋季的物产制作的。这道甜品,显示出了怀石料理把外来概念纳入自己体系的能力。这种思路,对中餐的国际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怀石(kaiseki)这名字的来历比较好玩。据说古代日本的和尚在晚间打坐修行的时候,会把热石头放在怀里以帮助忍饥耐寒。这本来是“半鲁宴”、“11路公交车”式的苦中作乐的名字,没想到后来却变成了真有东西吃——日本认为茶道是禅修的一种,为了避免空腹喝茶带来不适,茶道仪式中会提供一些点心供充饥。后来,怀石料理和在日语里同音的“会席料理”混同起来,逐渐吸收了宫廷菜(有职料理)、武家菜(本膳料理)、斋菜(精进料理)、茶道菜(茶怀石)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高档日料的泛称。怀石料理讲究使用新鲜应季的食材,追求色、香、味、口感的平衡,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在品鉴艺术品,因此每道菜的量都比较小。在怀石还是茶道的附属品的时代,为了防止吃喝影响借茶道修行,怀石料理一顿只能吃“一汁三菜”,也就是三菜一汤,是很朴素的食品,不过现在的怀石料理讲究起来,那花样可远不止这个规格了。
![]() |
这次笔者去探店的地方是京都四条河源的菊乃井·露庵,主厨村田义宏拥有米其林三颗星,曾是2008年洞爷湖G8峰会的主厨。说句题外话,笔者是去过之后才发现这家在国内有多出名的,当时店里挤满了说中文的食客,回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这家店的文章俯拾即是。虽说笔者想写的题目已经不新鲜了,然而既然有幸身临其境品尝米其林星级的怀石料理,机会难得不敢独享,纵使狗尾续貂,也是不得不续的。
常见的“高档”日料有两种形式,料亭和割烹。所谓料亭(ryotei),是专做高端生意的高级日料店,环境氛围无一不按照日式传统布置,一边吃一边还会有艺伎表演。这种地方一般只做熟客生意,是政商界密谈的所在。而割烹(kappou)就没那么郑重,是一条酒吧式的长桌,一边是客人,一边是厨师。厨师就在客人眼前烹调各种菜肴,然后直接端到客人面前的盘子里。本次的菊乃井·露庵,就是割烹性质的餐厅,既有吧台,也有半封闭的雅间。笔者坐在了吧台旁,得以身临其境地与厨师互动,感觉比跪坐在雅间里等着吃要惬意多了。
![]() |
上图是菊乃井的菜单。怀石的菜单都是固定的,由厨师决定菜色的搭配,顾客只需在预定的时候选择价位。这份菜单从右往左读,第一列可以翻译成“十月的菜单”。所谓神无月,是日语旧时对农历10月的称呼,因为相传每年10月,日本全国的神仙都要到出云大社去汇报工作,所以这个月就“没有神仙”了。“御献立”是“献立”(kondate)的敬称,也就是“菜单”的意思。仔细看整个菜单的话,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原料是对应季节的,比如菊花、柚子、柿子、秋刀鱼、松茸,都是秋季的物产。日本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物产。怀石料理讲究使用应季的食材,所以才会出现菜单是按照月份而定的现象。可惜我国的黄金周不是十一就是春节,大家去了见到的无非是秋季、冬季两个月的菜单。如果在别的季节前往一试,应该能见识到别样的风情。
![]() |
筷子上扣着的是用来喝食前酒的碗,你自己翻过来之后,就会给你倒酒了(左上角贴金箔的那杯)。怀石的筷子是两头尖的(日语叫“两细”),据说都是在客人要来的那一天,特地削尖的,体现“特地为客人准备”的心意。如果你提前去查过怀石料理的规矩,会看到什么“给你倒酒的时候要双手捧着碗,直视服务员”、“包筷子的纸不能撕破”之类的繁文缛节。按照笔者的观点,根本没必要如此折腾自己。这种开在旅游热点的店,招待老外的经验应该很是老道了,况且店里总是挤满了顾客,想必店家也没兴趣和你玩这套“传统”游戏。如果真想体验老一套的规矩,麻烦去料亭。
头道菜“食前酒”(shokuzenshu)是什么,看汉字就知道了。本店名号“菊乃井”,很喜欢以菊入菜。所谓菊花酒,就是有菊花清香的清酒,是把菊花泡在酒里制成的,含有“健康长寿”的寓意。
喝过餐前酒之后,会上一小碗开胃菜,菜单上叫“猪口”(choko)。这名字的来历,是说装这道菜的容器形状是圆的,像野猪的拱嘴。一般来说,这道最先上的开胃菜,会叫做“先付”(sakizuke)。菊乃井的大厨没有使用这个名字,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次的猪口,是用加了胡桃和柚子的味增煮的萝卜,味道清香、精致,引人期待,但不显得喧宾夺主,作为一餐的开始显得恰如其分。
![]() |
八寸(hassun)这个名字来源于盛放这道菜的八寸见方的杉木食盘。这道菜要包括山和海两方面的食材,如果用餐的规格比较低,就是一道山货和一道海鲜。想想也很对,日本是多山的岛国,山货和海鲜很能代表日本的物产,在古时候的传说里,天照大神的孙子、天皇家族的祖先,就是一对分别在山中打猎(山幸彦)、在海中捕鱼(海幸彦)的兄弟。面前的这道菜里,海鲜有秋刀鱼、虾、带卵的香鱼(装在象征海的小船里),山货有栗子蓉和银杏,还有模仿山里风情的银杏叶和松针。有趣的是,银杏叶和松针都是能吃的。银杏叶是芋头之类东西做的,松针是面。
![]() |
向付(mukouzuke),应季的生鱼片。“向付”这个词本身是“方向”的意思,来源是古时在吃茶怀石料理的时候,米饭和味增汤会放在离食客最近的地方,其他菜色排在远离食客的方向。左下角是酱油,生鱼片和芥末都在花瓣形的碗里。每种生鱼片都有专门的吃法,比如鲷鱼要蘸酱油,鲭鱼中间夹上了橘醋做的啫喱,这些厨师都会一一指点。
![]() |
“二种目”这个名字未见于正统的怀石料理菜单,笔者怀疑就是“上完上一道刺身,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再来第二种刺身”的意思。这里是小金枪鱼的刺身,上面点了一点黄芥末。左下角的蘸料是用生鸡蛋黄调的,听起来简直是胡闹,但是搭配起来美味到让人无语的程度,笔者从没想到过生鸡蛋黄可以有如此精彩的表现。
![]() |
盖物(futamono),“有盖子的东西”,一般是汤。像这种茶壶式的汤,叫做“土瓶蒸”(dobin mushi),吃法是先把上面扣着的碗拿下来,把汤倒进去喝,用顶着的那个“柚子”的汁调味。喝完后,再吃茶壶里的菜。做汤的原料是鱼、松茸和日本鸭儿芹(“三叶”,类似香菜的调料),用松茸做的“土瓶蒸”是很应景的秋季食品。说是“蒸”,实际上这种汤是炖出来的,一般会先用柴鱼干、海带熬好提鲜的高汤(日语叫“出汁”),然后再把高汤和食材放进那个茶壶,直接放在火上熬成。
![]() |
烧物(yakimono),应季的烤鱼。这里是盐烧香鱼(故意把鱼卵显示出来),下面垫着香菇。那碗绿色的调料,是“蓼酢”(tadesu),也就是用蓼的叶子磨碎和米醋混合制成的酸味调料,有特殊的香辣味。按照日本的习惯,烤香鱼配着蓼酢一起吃,是经典的搭配,而这两样东西,本身又是秋季应季的食品。
![]() |
酢物(sumono),用醋拌的沙拉。这里用的醋是橘酢(ponzu),也就是用柑橘的汁调配成的酸味料。沙拉里有烤过的香菇(椎茸)和栗子蘑、瑶柱、鱼子、芸薹(“壬生菜”,mibuna)、茼蒿(“菊菜”,shungiku)。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蔬菜前面都有个“京”字,是说这些蔬菜都是京都本地产的“京野菜”。历史上京都一直以出产蔬菜而闻名日本,因此直到今天在京都的特产商店里,还能找到腌萝卜之类完全不符合京都高雅情调的土特产。
![]() |
![]() |
强肴(shiizakana),看名字会以为是“硬菜”之类的意思,然而这道菜本来的用途是劝酒。这道菜是热菜,一般是选本季节搭配清酒味道比较好的三种食材烧在一起,一边吃这道菜一边喝酒,因此要理解为西餐式的主菜其实也无妨。这里这道强肴是加了鸡蛋一起在鲍鱼壳里烧的鲍鱼和蔬菜(切成片),香气完全被鸡蛋吸收了,鲍鱼本身味道很淡,甚至做得有点老,跟粤菜里鲍鱼那种做法完全两码事。另外不要被菜单里的“人参”骗了,这两个字在日语里是胡萝卜的意思!
![]() |
负责上菜的二枚目小哥,不是菜单的一部分。
![]() |
最后的是御饭(gohan)、吸物(suimono)、香物(konomono)三样。御饭就是米饭。吸物(“吸着吃的东西”)也叫“箸洗”(“给客人洗筷子用的”),可以理解为餐后汤。香物(“香的东西”)是下饭的腌菜。这里的御饭和吸物实际上是取代了过去的“止碗”(tomewan)。因为怀石料理分量较小,会有吃完还没饱的可能,因此有时最后会提供米饭和味增汤,让客人吃饱,称为“止碗”,就是“吃完了这碗就不吃了”的意思。“香物”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室町时代的“女房言叶”(宫女的用语),本来指的是味增,后来含义逐渐扩大到了腌菜、泡菜之类。
这次的饭加了土鸡和栗子,汤是用青豆和炸面筋做的,相比前面那些花团锦簇的菜色,显得很朴实,正好安抚味觉,很适合用来结束一顿正餐。
![]() |
最后,会有一道甜品,称作“水物”(mizumono,“水分大的东西”)。甜品通常是水果、糕点、蛋糕之类的东西。相传古时的怀石料理并没有这道菜,是受了西方的餐后甜点影响后才产生的新花样。
这里这碗主要是切成块的柿子和柚子冰沙,下面是一些果冻,换句话说,是把怀石料理的理念(应季食材)拿来指导西式甜品了。餐后甜点是二选一的,那个“丹波露松风”是蛋糕,具体成分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推断起来,应该也是用秋季的物产制作的。这道甜品,显示出了怀石料理把外来概念纳入自己体系的能力。这种思路,对中餐的国际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