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其实没那么高冷
最近两天压力颇大,无论对写曲子或是其他方面都没有特别的灵感。听了各种影视插曲、流行乐、网络歌曲后,最终又回归到古典音乐。听着莫扎特老柴等等,就感觉冷静平静下来了。想着自己也许可以做一些关于古典音乐,或许文章或许视频,便动笔开始写。
说起古典音乐,对于不常听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脑海里蹦出的大多是:高雅音乐,高冷,严肃,听不懂。
音乐在我眼中,其实无分高雅低雅。许多人或许也都听过「古典乐大概是“那个时期的流行乐”」这一说法,同历史届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着些许异曲同工之处。
古典乐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冷,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时间上而言,大家口中的古典乐大致来说,就是几百年前的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也有分前后),以及后来印象主义时期和民族主义,近代音乐时期等等。
这次先谈谈,那些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古典音乐。
先来说说,巴洛克时期。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的卡农。我最初听到,是在一个泰国潘婷洗发水励志广告当中。卡农(Canon)实际意思为规律,规则,是音乐当中的一种谱曲手段。而那首大家广为所知的卡农曲子,是早在五百年前帕赫贝尔所创作的。如今,卡农的和弦走向,可谓是占据了流行乐的半壁江山(C-G-Am-Em-F-C-F-G)。帕赫贝尔的卡农也因此延伸出了各式各样的改编版本,电吉他,小提琴,钢琴,音乐盒等等。
按照时间顺序,接下来谈一下古典时期。说到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当然必提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的土耳其进行曲,KV331.A大调第十一号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喜欢看麦兜的故事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麦兜系列故事中用了大量的莫扎特音乐。说到莫扎特,当然要提一下他的第40号g小调交响曲。S.H.E的《不想长大》副歌部分,就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部分。还有,莫扎特的钢琴变奏作品K. 265/300e,12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请妈妈听我说),便是连小孩子都会唱的“小星星”。
古典时期过后便是浪漫主义时期,而其中,肖邦可以说是我的最爱(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大家对肖邦一定不陌生,这种熟悉感,大概是来源于周董那句“为你弹着肖邦的夜曲”。而实际上,肖邦的确写了一整套夜曲集,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Op.9 No.2降E大调夜曲。略微一提的是,我本人对这首,略微无感,大概是因为中学时期学校一直用这首当起床铃声。相反,有一张Chopinderful!: Chopin Meets Jazz,里头的爵士版夜曲让我眼前一亮:还有这种操作。不同的味道,推荐。
说到我的偏好,再说一下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说到拉威尔不得不提他的著名作品,波莱罗(Bolero),一部舞蹈作品,西班牙式的轻快舞曲节奏,层层叠加的旋律。这首在哪里出现过呢?同样也是一部动漫作品,或许是大部分90后童年的回忆:数码宝贝,那个略微有些诡异,画风与其他集数都不同的21集。
我想到的第二首,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第九交响曲“来自新大陆”第四乐章,四个乐章中几乎流传最广(第二乐章慢版也相当“流行”),最为慷慨激昂的乐章,无论日漫综艺或者是其他节目,都出现过。比方说:极限挑战第二季黄磊老师飞身扑鸭子的情景(极限挑战第二季第八期龟兔赛跑)。也比方说,三大民工漫之一的海贼王,阿拉巴斯坦篇,最终路飞在地下室打飞沙鳄鱼的时候。
莫扎特的曲子一直给我一种高贵优雅的宫廷歌曲的感觉,有些作品小巧精致,如同一件件精品般;而肖邦的作品以他优美的旋律线著称,似乎每一首歌都能在回家途中唱出来;拉威尔给我的感觉如同一个鬼马精灵,相比和他同时期的德彪西犹如一个深沉的大叔。
其实古典乐并没有那么难懂,身边随时随刻可能下一秒都会响起古典音乐。或许是某个电影的插曲,或许是某个街头艺人的演出,或许是某个路人的来电铃声。就如同读文章一般,古典音乐不必过分解读。对美的追求,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人类的共同之处,当然包括那些美好的旋律、音乐。
后记:好久没有正经的写东西,写东西和听音乐是自己一种冷静、整理思路的方法。接下来应该也会继续写,不一定会按照时间历史发展顺序,大概完全是按照自己最近爱听哪些想到哪些就会写一下,会坚持。
非音乐专业学生,曾经在大三大四辅修了音乐。大部分写的都是个人感觉,如果能通过感觉,让人产生共鸣,那大概是最好的聆听并且爱上古典乐的方法吧。当然,因为纯属个人感觉,主观性较强,欢迎讨论,但拒绝撕逼。
说起古典音乐,对于不常听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脑海里蹦出的大多是:高雅音乐,高冷,严肃,听不懂。
音乐在我眼中,其实无分高雅低雅。许多人或许也都听过「古典乐大概是“那个时期的流行乐”」这一说法,同历史届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着些许异曲同工之处。
古典乐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冷,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时间上而言,大家口中的古典乐大致来说,就是几百年前的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也有分前后),以及后来印象主义时期和民族主义,近代音乐时期等等。
这次先谈谈,那些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古典音乐。
先来说说,巴洛克时期。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的卡农。我最初听到,是在一个泰国潘婷洗发水励志广告当中。卡农(Canon)实际意思为规律,规则,是音乐当中的一种谱曲手段。而那首大家广为所知的卡农曲子,是早在五百年前帕赫贝尔所创作的。如今,卡农的和弦走向,可谓是占据了流行乐的半壁江山(C-G-Am-Em-F-C-F-G)。帕赫贝尔的卡农也因此延伸出了各式各样的改编版本,电吉他,小提琴,钢琴,音乐盒等等。
按照时间顺序,接下来谈一下古典时期。说到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当然必提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的土耳其进行曲,KV331.A大调第十一号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喜欢看麦兜的故事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麦兜系列故事中用了大量的莫扎特音乐。说到莫扎特,当然要提一下他的第40号g小调交响曲。S.H.E的《不想长大》副歌部分,就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部分。还有,莫扎特的钢琴变奏作品K. 265/300e,12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请妈妈听我说),便是连小孩子都会唱的“小星星”。
古典时期过后便是浪漫主义时期,而其中,肖邦可以说是我的最爱(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大家对肖邦一定不陌生,这种熟悉感,大概是来源于周董那句“为你弹着肖邦的夜曲”。而实际上,肖邦的确写了一整套夜曲集,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Op.9 No.2降E大调夜曲。略微一提的是,我本人对这首,略微无感,大概是因为中学时期学校一直用这首当起床铃声。相反,有一张Chopinderful!: Chopin Meets Jazz,里头的爵士版夜曲让我眼前一亮:还有这种操作。不同的味道,推荐。
说到我的偏好,再说一下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说到拉威尔不得不提他的著名作品,波莱罗(Bolero),一部舞蹈作品,西班牙式的轻快舞曲节奏,层层叠加的旋律。这首在哪里出现过呢?同样也是一部动漫作品,或许是大部分90后童年的回忆:数码宝贝,那个略微有些诡异,画风与其他集数都不同的21集。
我想到的第二首,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第九交响曲“来自新大陆”第四乐章,四个乐章中几乎流传最广(第二乐章慢版也相当“流行”),最为慷慨激昂的乐章,无论日漫综艺或者是其他节目,都出现过。比方说:极限挑战第二季黄磊老师飞身扑鸭子的情景(极限挑战第二季第八期龟兔赛跑)。也比方说,三大民工漫之一的海贼王,阿拉巴斯坦篇,最终路飞在地下室打飞沙鳄鱼的时候。
莫扎特的曲子一直给我一种高贵优雅的宫廷歌曲的感觉,有些作品小巧精致,如同一件件精品般;而肖邦的作品以他优美的旋律线著称,似乎每一首歌都能在回家途中唱出来;拉威尔给我的感觉如同一个鬼马精灵,相比和他同时期的德彪西犹如一个深沉的大叔。
其实古典乐并没有那么难懂,身边随时随刻可能下一秒都会响起古典音乐。或许是某个电影的插曲,或许是某个街头艺人的演出,或许是某个路人的来电铃声。就如同读文章一般,古典音乐不必过分解读。对美的追求,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人类的共同之处,当然包括那些美好的旋律、音乐。
后记:好久没有正经的写东西,写东西和听音乐是自己一种冷静、整理思路的方法。接下来应该也会继续写,不一定会按照时间历史发展顺序,大概完全是按照自己最近爱听哪些想到哪些就会写一下,会坚持。
非音乐专业学生,曾经在大三大四辅修了音乐。大部分写的都是个人感觉,如果能通过感觉,让人产生共鸣,那大概是最好的聆听并且爱上古典乐的方法吧。当然,因为纯属个人感觉,主观性较强,欢迎讨论,但拒绝撕逼。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