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隐藏的那些原生家庭魅影:两性关系中期许和模仿的对象
![]() |
本文作者:许宜铭
心理需求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种种抉择,小至每天早餐要吃什么,出门要搭公交车还是坐出租车,大至事业和配偶的选择,都因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大相径庭。而心理需求的差异又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原生家庭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近来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人及两性关系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长期的研究发现,同性父母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异性父母的影响是在他们对孩子的期许上。所以,父亲是儿子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而母亲对儿子的期许会影响他人格深层的部分;相对地,母亲是女儿学习与模仿的对象,父亲对女儿的期许,对她的生命会造成深刻的影响。
![]() |
在异性父母的期许里,往往隐含着他们自己本身关系中的缺陷、痛苦和创痛,而他们自己本身无力解决。 例如,父亲对母亲的不满,母亲对父亲的不满,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去面对、去沟通,或发展亲密的关系来释放掉不满, 就把这部分不满隐藏在阴暗面。父亲对母亲的不满,会转成对女儿的期许;母亲对父亲的不满,会转换成对儿子的期许,这些期许会造成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认同,没有办法展现真实的自我。
一个孩子因为同时承受父母不同的期许,成长过程可能会产生两种态度。一个是认同父亲,觉得母亲不好;另一个是同情母亲。与父母原生家庭的这份关系,会影响到往后成人时的两性关系。女儿如果认同父亲,与父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她就会极力成为一个与母亲不同的人会努力想以后成为一个称职的好太太,会在婚姻中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但为了成为父亲期许的好女人,内在会有很多疏离、压抑与牺牲,甚至不自觉,等到辛苦到一个阶段未得到渴望的认同、温暖或并未拥有与父母不同的关系时就开始感到挫折、失望。相反的,如果是同情母亲的女儿,觉得父亲只是在批判而不付出关心时,就可能与母亲联合起来对抗父亲,日后在关系中也可能抗拒、排斥男性,认为他们与父亲是雷同的、自私的,而不敢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 |
父亲是儿子模仿的榜样,只不过很多男性都有一个疏离的、 缺席的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父亲往往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表达爱心和关怀,也不懂得如何经营一个温馨和贴心的家庭。如此,代代相传,在阴柔能量的展现这部分,男性缺乏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所以男人在结婚后要学习成为一个好先生和好父亲相当辛苦。
很多父子之间的情结是来自于“孩子我要你比我强”的观念影响,男性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要成为一个强者的观念,被要求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竞争能力、被尊敬的人,要能养家、保护家庭、让家人幸福,甚至在性爱上也要能满足伴侣的需求,这些都是男性被要求的责任。
在成长过程中被要求担负角色责任的男性,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了角色的要求,但过程是不健康、是被压迫的,会变得过度背负责任,去承担很多原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内心的世界必然是郁闷、沉重而深感负荷的;另一种是来自上一 辈的要求很多,结果摆荡到另一极,完全不想负任何责任。此外,还有一种不负责任的男性,则是从小被溺爱、从未被要求过,任何事都有人帮他处理妥当,日后往往成为一个不懂得如 何负责、任性、自我的人。
![]() |
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我有一个缺席的父亲,我的母亲对我的期待特别高。所以我同时承受两种对待,让我变得特别的复杂,既努力承担过重的责任,也会渴望不负责任,两种都很极端、都很强烈。我承担了母亲的期许,想成为负责的男人,在婚姻中为了成为这样的人,刻意抹杀自己负面的特质。可是我又没有父亲示范,没有父亲给予要求,凡事都被溺爱、被过度保护和干涉,我内在也有不想负责、不懂得如何负责的部分,以至于压抑后会全面反弹。
在中国的社会里,我观察到有这样一个共通的现象,就是 “重男轻女”。这种观念造成夫妻两性关系里一种轮回的模式不断重复上演。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母亲对儿子的操控,是一种中国家庭典型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轮回最深的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在父系的社会架构下,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强烈的特色,尤其是长子、长孙在家族里具有特殊的地位,要肩负起传承香火血脉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的父母都将精神、心血、注意力耗费在儿子的身上,女儿相对地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就没有那么重。
![]() |
所谓女儿嫁出去以后像泼出去的水,嫁了以后变成别人家的人,甚至死亡以后,也要进入男方的祖坟,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宗祠里来。除夕夜的围炉或重大的节日,女方总是要跟随着男方家庭,传统上大年初一女儿也不能够回到娘家去和家人一起度过。有特定的回娘家的日子,再加上祖宗牌位的奉祠都是由儿子传承等做法,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更新思潮,在这种深层的意识领域,仍然重男轻女。
这样一个无形的、非常深层而沉重的价值观,会让父母在无意识当中,将注意力、管教都摆在儿子的身上,对儿子特别关爱或特别严格。当然,这个情况在现代的社会已逐渐改善,觉得自己对儿子、对女儿都很公平的父母,也许可以做到在行为或在物质上提供平等的对待,提供儿子、女儿同样接受教育,接受生活技艺、才能的学习机会,在这个领域可以做到男女没有分别。
但是,毕竟在心灵深层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易抹灭。人类是待在襁褓时期最长的一种生物,不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在生下来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自由行动的能力。所以相对地,父母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力,很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有能力离家时开始叛逆,想要挣脱父母的掌控与权威,想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
本文来源于:亲密关系心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