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1)- 一起读《春秋》
为什么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呢?
春秋是以鲁国历史为蓝本修订的,因此纪年就采用了鲁国国君的名号,而没有用周天子的年号。
鲁国是周的同姓,始封君是著名的周公,相传他制定了周王朝的礼仪。
这个以遵守礼制著称的诸侯国,都自顾自用起自家国君来纪年,此时的周王朝,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究竟还有多少影响力,可想而知。
第一位出场的鲁国国君是鲁隐公,此时的周天子是周平王。
隐公元年,相当于周平王49年,用公历来说,是公元前722年。
这一年实在普通,隐公和平王也着实普通,下面这句话看起来也很普通:
元年,春,王正月。
万事开头难,读书也不例外。
这是春秋经的第一句,短短六个字,“春秋三传”却补充了几百字,感谢他们,我们才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
咱们先来看左传: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的老爸叫鲁惠公,他的原配夫人叫孟子。这个孟子可真不是孟圣人,她是一位宋国女子,宋国是商朝后裔,姓“子”,这位夫人排行老大,所以称作孟子。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姓。姓,带有母系氏族的印记,最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嬴、姒、妘、妫、妊,大多都带有“女”,表明了一群人的血缘关系。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古人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发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因此都会从异姓中寻求婚姻。在春秋这部书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异姓。
史料中对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往往采取以下的命名方式:
1、“排行+姓”,如惠公的夫人孟子、仲子
2 、“谥号(或夫谥)+姓”,如黄泉相见的郑庄公的老妈武姜,就用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3、“出生国+姓”,如褒姒
4、“丈夫国名+姓”,如下面这位应嫚

这是198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应国墓地的“邓公簋”,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件西周中晚期的铜簋,通高20厘米,口径19.5厘米,腹径24.5厘米,深11厘米,圈足高3厘米,扁足高2厘米,重4.8公斤。
簋盖与器内底部均有3行12字铭文:“登(邓)公乍(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
这件器物是邓国国君给女儿做为“媵”嫁去应国时做的陪嫁物。
氏族社会时期,位居氏族首领往往实行这种“媵制”婚姻制度。即女儿出嫁时,岳父家必须以女儿的姊妹和侄女陪嫁,陪嫁的姊妹或侄女则属媵妾。
在两周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以相互联姻作为外交手段,从而结成政治同盟,所以应、邓两国的世婚也不排除这种政治婚姻的可能性。
“媵”,也是隐公的母亲-声子的身份,她是孟子的姊妹或侄女,这个身份已经注定了隐公在政治根基上处于下风,也为隐公的结局埋下伏笔。
介绍了这么多背景知识,咱们再来把人物关系理一下。
鲁惠公从宋国娶了原配夫人孟子,但是不久孟子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惠公就和陪嫁来的声子好上了,生了隐公。(这段情节请允许我插一副图)

宋武公又生了个女儿,叫做仲子,一生下来,小小的手掌就有纹路,仔细一看,原来是“为鲁夫人”这么几个字。
这里咱们看看“为鲁夫人”是什么样的:


为,在甲骨文中从爪从象,像牵象之形,徐中舒先生《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论述甚详;鲁,从鱼从口。
在仲子的手掌纹中,又有象又有鱼,真是难为老天爷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宋国和鲁国保持政治联姻的一个说辞。
既然上天注定了这段姻缘,那仲子就被嫁到鲁国,接替了死去姐姐的位置,成为鲁国的正室夫人,并且生下了桓公。后来鲁惠公去世,众人拥戴隐公,但是隐公表示他只是代理未来的国君-桓公主持工作,等桓公长大再接掌大权。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不尸其位曰“隐”。
隐公,一个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愿当主公的哥哥,倒是很有他的祖上周公旦的遗风。
周公旦曾经辅佐周成王多年,相传他制定礼乐等典章制度,建设成周洛邑,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法,被后世文人尊称为“元圣”。
孔子对周公推崇备至,言行都以周公为榜样。老年的孔子曾经哀叹:我真的是太老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梦中参见周公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周公确定了嫡长子继承的规则,而隐公恰恰是长子,而非嫡长子,他选择了和周公同样的做法-摄政,所以,孔子编纂春秋时,以隐公为第一个出场的国君,应该不是没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