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查看话题 >中国式父母之孩子教育问题
70、80后常常烦恼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辈常常喜欢给他们规划未来。
可是50、60后的家长,所谓的“规划”大都是从众而来,即,今天听别人说做这个工作稳定,就让孩子干这个;明天听说那个工作挣钱,就让孩子做那个。
一言以蔽之,就是攀比心作祟。
在中国长大的公民,或多或少都有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过的经历。长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中,大部分人会逐渐产生自卑,特别是在被别人“比下去”的领域。孩子出于自我价值防御,不少人会选择逃避。
举个例子:孩子一开始喜欢学钢琴,可是总是听到自己家长和老师表扬其他人,说自己不如别人弹的好,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最后放弃或者敷衍了事。
再比如,有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很好,上了中学后遇到困难,不敢提(怕别人嘲笑他“这都不会”),一次考试不好、两次考试不好,于是就自暴自弃。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去其他同龄人尚未开发的领域,并在其中找到自信和乐趣。(不明就里的家长,就以为孩子被别人带坏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家长是否允许孩子犯错,犯错后是惩罚?还是关爱,并了解孩子犯错原因帮助孩子一起承担、面对问题?这很重要!前者建立在孩子的自制力和自知力成熟的情况下,可是青少年往往心智尚未发育完善;后者可以更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初衷,并帮助孩子正视问题,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所以很多70、80后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看到以前的玩伴或同学过的比自己好,就感叹自己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于是把自己的遗憾,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要求他们机械化训练,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将来孩子有出息了,一定会体谅自己一番苦心的。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被尊重”!从未被尊重,没有自己说话权的孩子,最容易认为自己被忽视、认为自己不重要,甚至高智商的孩子成年后还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想想迷迷糊糊中就要到中年的自己,成了父母后,是否继续将上一代惯用的所谓的“规划”复制给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请正视!冷静思考一下,如果这些事强加在你身上,你是什么感觉?
没有绝对的所谓“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因为你所幻想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是直接脱离了ta的成长过程的。用他人的成功作为参考,反推给自己的孩子也要模仿别人的成长过程是不科学的。
在你看别人孩子优秀,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你的孩子有没有可能羡慕别人孩子的家庭环境?你能要求孩子,初衷是好的。
可是,你想想,哪天孩子无心对你说一句,爸,我们家怎么没别人家有钱?你怎么没当官?妈,我同学妈妈好漂亮!穿的衣服比你穿的好看多了,你也买一件那样的吧!
(或许当母亲的可以把责任推到当父亲的头上。)
盲目的从众规划,就是不幸福的来源之一。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美”,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才会觉得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你,是最完美的。
可是50、60后的家长,所谓的“规划”大都是从众而来,即,今天听别人说做这个工作稳定,就让孩子干这个;明天听说那个工作挣钱,就让孩子做那个。
一言以蔽之,就是攀比心作祟。
在中国长大的公民,或多或少都有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过的经历。长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中,大部分人会逐渐产生自卑,特别是在被别人“比下去”的领域。孩子出于自我价值防御,不少人会选择逃避。
举个例子:孩子一开始喜欢学钢琴,可是总是听到自己家长和老师表扬其他人,说自己不如别人弹的好,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最后放弃或者敷衍了事。
再比如,有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很好,上了中学后遇到困难,不敢提(怕别人嘲笑他“这都不会”),一次考试不好、两次考试不好,于是就自暴自弃。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去其他同龄人尚未开发的领域,并在其中找到自信和乐趣。(不明就里的家长,就以为孩子被别人带坏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得到尊重。家长是否允许孩子犯错,犯错后是惩罚?还是关爱,并了解孩子犯错原因帮助孩子一起承担、面对问题?这很重要!前者建立在孩子的自制力和自知力成熟的情况下,可是青少年往往心智尚未发育完善;后者可以更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初衷,并帮助孩子正视问题,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所以很多70、80后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看到以前的玩伴或同学过的比自己好,就感叹自己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于是把自己的遗憾,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要求他们机械化训练,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将来孩子有出息了,一定会体谅自己一番苦心的。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被尊重”!从未被尊重,没有自己说话权的孩子,最容易认为自己被忽视、认为自己不重要,甚至高智商的孩子成年后还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想想迷迷糊糊中就要到中年的自己,成了父母后,是否继续将上一代惯用的所谓的“规划”复制给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请正视!冷静思考一下,如果这些事强加在你身上,你是什么感觉?
没有绝对的所谓“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因为你所幻想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是直接脱离了ta的成长过程的。用他人的成功作为参考,反推给自己的孩子也要模仿别人的成长过程是不科学的。
在你看别人孩子优秀,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你的孩子有没有可能羡慕别人孩子的家庭环境?你能要求孩子,初衷是好的。
可是,你想想,哪天孩子无心对你说一句,爸,我们家怎么没别人家有钱?你怎么没当官?妈,我同学妈妈好漂亮!穿的衣服比你穿的好看多了,你也买一件那样的吧!
(或许当母亲的可以把责任推到当父亲的头上。)
盲目的从众规划,就是不幸福的来源之一。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美”,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才会觉得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你,是最完美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