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你好赞!(9)

由此可见,逊学应该是这个人的“字”,因为古人是不能称呼别人“名”的,所以这个好朋友到底叫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倪云林又说“回写”,看来这幅画应该是倪云林之前就画好的,只不过重新提上诗送给了周逊学。但从画的风格来看,应该是倪云林晚年的作品了。那时候整个中原地区又开始动荡起来,包括朱元璋、陈友谅等人渐渐形成了势力,急需出谋划策的人才,周逊学也许就是被人举荐到这些首领的麾下吧。不过在倪云林看来,这些纷争由来已久,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隐居山水之间,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宿。于是,他就将这幅《幽涧寒松图》送给了好友,明确表示希望可以劝说他回心转意,隐居山林。
没人知道周逊学有没有听从倪云林的建议推出官场,回乡隐居。我想他没有吧,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倪云林。
在劝人归隐这件事儿上,倪云林好像特别的执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活经历的原因,倪云林对于官场虽然称不上是“深恶痛绝”,但绝对“不怀好意”。倪云林祖上在北宋做过官,后来又随着南宋政权来到江左,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他们家因为道士的关系生活的还算不错,但是其兄长的去世导致家里失去了依靠,全都要倪云林自己但当门面。我想在这期间,所有应该其兄长倪昭奎处理的事情都落在了倪云林的肩上,包括与官府的人打交道。从小被关在象牙塔里的倪云林,完全不擅长官场上的事情,连梧桐树都要每日清洗的他,怎么能忍受官场里的乌烟瘴气。而且,倪云林不同于旁人的性格一定让他吃了不少的亏。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倪云林奉献所有;对于不喜欢的人,倪云林“白眼视俗物”。就是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估计比八大山人笔下的动物们的白眼还要大。一般人哪儿受得了,否则张士信也不会气的让手下人痛打倪云林了。再加上倪云林目睹了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政权更替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在倪云林看来,官府从来都不是一片福地。

所以,倪云林不希望自己的朋友也步入官场,有机会就要“劝退”一下。包括赵孟頫的外孙,王蒙①。
倪云林的画与王蒙的画,完全就是相反的两个风格。我想,在性格上也会如此。

倪云林的画,萧瑟、淡泊、一尘不染;王蒙的画,水润、繁密、生机盎然。王蒙比倪云林小7岁,明朝建立时,他和倪云林都已经是花甲之人了。倪云林对于改朝换代貌似没什么感觉,即使是汉人重新建立起来的政权,倪云林也是不屑一顾。但是对于王蒙来说,改朝换代让他兴奋不已,更像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元朝对于读书人的歧视让王蒙这样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非常难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难以实现,这和从小被宗教熏陶的倪云林完全是不一样的。而且,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就曾经在元朝做过官,也许对于官场,王蒙一直就有向往。看来,赵孟頫对于这个外孙的影响不止体现在书画,也体现在个人志向。不过也是,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书画永远只是士大夫阶层的陪衬,很少是他们毕生最求的艺术。
不过对于新的朝代,“旁观者清”的倪云林显然要比”乱花键入迷人眼”的王蒙看得清楚。中原新的主人朱元璋对待读书人并不比之前的元朝好多少。尤其是大兴文字狱,使得不少人身陷囹圄,殒命其中。每日上朝的官员离家时都会与家人抱头痛哭,完全无法预料自己此次进宫议事是否还能回来。可是想要积极入仕王蒙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他意气风发游走在京城之中,并于雅士们一起在丞相胡惟庸府中观画的时候,祸根就已经被埋下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稳固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权,开始了“狡兔尽走狗烹”的政策。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以丞相胡惟庸企图谋反为由,将其处死,并大力搜罗其党羽,被牵连的人多达数万。由于之前王蒙曾经到他的府上观画,所以在1385年的时候也被牵连入狱。那时的王蒙已经77岁了,很快就死在了监狱里。

王蒙是不幸的,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官员又有几个是幸运的呢?如果王蒙当时听从了倪云林的劝阻,明白“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的道理,也许他的晚年会和倪云林一样,游弋与山水,寄情于天地,清风明月为伴,野鹿苍鹤为伍,就像是他自己所画②里的主人公一样。

但还是那句话,王蒙不是倪云林。
①王蒙:(1308-1385),元朝末年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年轻时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元末,张士诚据浙西,曾应聘为理问、长史,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帝国,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惟庸案牵累,于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死于狱中。
②葛稚川:原名葛洪,字稚川,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
Greenfishlov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9 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