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媚俗”与“媚雅”
“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媚俗于20世纪早期被引入;而米兰·昆德拉之后在其作品中又分别从哲学、政治、美学三个层面上阐释的“媚俗”这一词语的内涵。不难发现,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其的理解。
人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轻重的追求不同,方式也不同。书中,米兰·昆德拉通过托马斯和萨宾娜尝试了生命轻重取舍的不同方式,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对“媚俗”的反叛。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人类的一个通病,是一种以撒谎作态和泯灭个性来取悦大众,取宠社会的行为。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反“媚俗”。区别在于托马斯是以一种表面上退让的抵抗来否定“媚俗”;而萨宾娜则是背叛,出走的抵抗。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引自百度百科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又谈到了“媚雅”,他的解释是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其实用现在的新词儿来解释就是“装逼”。这么看来,媚俗和媚雅都有虚伪的成分。都是违心的行为。
关于艺术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蒋勋老师也谈到过——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让你产生共鸣的作品于你来说就是好作品。“诗经”现在听来高深莫测,好像只有中学和中文系的学生才会接触到,其实诗经就是早期的民歌,是农业社会里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抒发生活情感的歌曲。直白地讲:你生活在诗经的年代,你所写所唱都是“下里巴人”,你现在再读诗经,它就变成“阳春白雪”了。原因很简单,你没有身处其中,没有感同身受。现在的我们听周杰伦和张惠妹等流行歌曲,会喜欢、会感动,因为我们能理解歌词,也许将来我们的后代再听,也觉得他们是“阳春白雪”了。
先不谈媚俗,就说媚雅。王小波还说了一句话——媚雅这件事是有的,而且对于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坏处。结合蒋勋老师的言论翻译一下就是:任何艺术作品你都要有了共鸣才能欣赏,没有共鸣的,你也挤不进去那个世界,不必为了所谓的格调“受罪”,你的感官会出卖你。
再回来说媚俗,它显得更加普遍与宽泛,因为它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秉性,而且它融在我们的日常人生中,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关于这点,我不想说太多了,感觉说再多也去不掉这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