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
二姨走了已一个月零两天。中秋佳节倍思亲,阖家欢乐独缺姨。
在我的印象里见过二姨三次。第一次见二姨是姐姐的婚礼时,她从河南赶来参加姐姐的婚礼。第一次知道二姨的模样,和大姨母亲并不是很像,不同于大姨和母亲的长发而是利索的短发,服服帖帖地静静地覆盖着。母亲说,我小时候还去她家玩过,可能真得去过吧,因太小,并没有留下什么可寻的印象。所以,此次见面,就像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人物一般,深感惊喜。据长辈们说,二姨是她们三姐妹中出嫁最早的,嫁得又远,由四川到河南,无需说当时,就是现在的我都会感叹一句,好远呀!所以大家平时基本上没法见面。由大人口中的二姨见到现实中的二姨,甚感这中间可是隔着将近20多年的光阴呀,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算来,都不知红了多少樱桃,绿了多少芭蕉。春去秋来,也送来了远方的亲人。那一晚与二姨住在一起,睡觉前她与我闲谈着。
“现在就是农村里结婚,也会要求男方有房的。”
还在上大学的我静静地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
“可是他对姐姐很好呀。如果是我,我也愿意。”
也许我们已经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但又尚未如长辈们想的那般长远,只道是若有一人一直真心诚意地对你好,相处若知己一般,那便是这世间很难得的事了,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当然,这都是来自亲人的关心,长辈的关心。闲谈之后,二姨很快进入梦想,可是她那连绵不绝的鼾声着实令我苦恼了,因周一还要上课,所以第二天的下午便返回学校了。她走时,也不曾送别。
第二次见二姨是前些年大姨过五十岁生日时,她和我母亲都来陪大姨过生。此次来,不再是她一个人,身边还带着一位她的孙女,也在上幼儿园了。这位唤为“婷婷”的小侄女也是极活泼的,蹦蹦跳跳地也不怯生。母亲玩笑地说到“你倒真是河南人,一口的河南音。”我有时会听不懂她说的,但也觉得挺好玩的,新奇着呢!二姨也会讲讲这位小侄女的趣事,因哥哥嫂子都在外面工作,所以一直是二姨带着她,那些趣事也透着二姨对她的疼爱以及这位小侄女也是二姨的小棉袄呢,可向着二姨了,祖孙二人在家倒也不是那么的孤寂无趣。二姨要走时,对我突然问到。
“晶晶,你什么时候结婚呢?”
此时虽然大学快毕业了,可还没这想法呀。
我很疑惑地问她:“二姨,怎么了?”
“我看我什么时候会再来玩呀?”
听完后我和母亲都笑了。
“二姨,瞧您说的,难道我不结婚,您就不打算再过来了吗?”
“你想来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过来呀,等她干什么。”母亲补充道。
我想二姨还是想留下来的,但现在孙女要上学了,哥哥嫂子在外,也没人照顾,兄弟姐妹中,独独她远在另一方。
第三次见二姨时得知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大家都不敢告知她,怕她受不住。哥哥回家陪着她,嫂子怀着二胎,也是一边照顾着,每次打电话都是泪声俱下,大姨和母亲也是泪眼婆娑。大家一合计,想着让她出来散散心,计划着先到大姨家玩玩,然后去我家玩玩,再回老家一趟看看,最后再返回河南,想着等她见到这些亲人后,也许心情会更好些,说不定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于是在去年的冬天我再一次地见到了二姨,既是第三次不曾料想也是最后一次的相见。也见到曾未谋面的哥哥,哥哥陪着她一起从机场出来时,二姨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的有精神。在大姨家时,大家本想带她出去转转路,走一走散散心。无奈头疼时,让她难以忍受,实在不想出门。虽然一直在吃药可依然难以遏制不知何时会袭来的头疼。成都的冬天虽不及北方寒风凛冽,但也不会称得上暖和,当我们穿着厚厚的外套仍嫌这天气太冷时,二姨因头疼早已大汗淋淋。
二姨会拉着我说“二姨是不是越老越不中用了!这头疼感觉要我的命,吃了这么久的药,还是疼。”“二姨,怎么会呢。您把心放宽些,不要多想,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说不定后面慢慢地就好了。”说完这句话,自己都感觉好无力。从不善于劝慰人,因为那些劝慰人的话说得再好,都还是那么得苍白无力,并不能使他人所受的痛苦减少一分一毫。所以,有人才说感同身受是个伪命题。
我们一直告诉二姨那不是什么大问题,会好的,但我们又深知病情的严重性。因头疼的间断性发作,致使二姨无法进行起初大家安排好的计划,她不想出门,但又想见见大家,然后准备回河南。于是,母亲,大舅、大舅母、小舅、小舅母纷纷赶到大姨家,大家齐聚一堂,看望二姨。短暂的相处之后,二姨回河南,大家也纷纷回家了。
今年上半年二姨病情更加严重了,大姨和母亲去河南看望她。母亲说:“你二姨感觉像不认识我们似的,木木的,也不和我们说话,整个人都很沉默”隔段时间探望归来后,大姨和母亲纷纷道:“我们在的时候还是要好一些,每天给她做做吃的,和她说说话,起初虽不怎么回应我们,但后来慢慢地也能和我们说上一两句了,只是头疼起来,的确让她没有什么精神,一直坐着或是躺在床上。我们走后,可能、、、”说着说着她俩都泪花闪闪。“要是近些也还好,大家可以轮流照顾着,这远了,自己家的也顾不过来,我们也给你二姨说了下次再去看她。”长辈们心中无限感慨,二姨心里大概也殷殷期盼着的吧!
可还没等到母亲她们再去探望她,哥哥的电话就来了,二姨走了。第二天母亲大姨她们纷纷去了河南,那些事物具体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这倒让我想起了在长沙项目收尾的时候,大家在外面租的民房住。可奇怪了,我们住的那段时间里,隔三差五的就有鞭炮响礼花放,白天晚上一直吹唱,连带和同事说话都得提高好几分贝的嗓音,当时还甚感扰民。毕竟是悲事,大家不会说什么,久而久之也就习惯这股唱闹声。身处吹唱敲打中,不知何为悲;远离亲人痛哭时,奈何心中凄凄。心凄凄则莫已兮,足以悼矣。《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话: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那如今的多见一面,都可能是最后一面吧。
二姨的一生也是辛苦的。二姨夫走的早,记忆里那时我还在上初中,是父亲去的,母亲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二姨后面一个人把哥哥姐姐带大,如今哥哥姐姐也为人父母,哥哥姐姐嫂子对她都很孝顺,孙女们也是很维护她。本以为可尽享天伦,奈何天公不作美,总把人儿拆,圆圆月盘一刀断,便是天上人间。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是谁在做什么呢?周围漆黑一片,我抹黑去寻找声源,才看到有一人正背着我在切菜,这连续的咚咚声,就是她切菜时发出的。周围光线很暗,我担心她切到手指,拉着她说:“您到靠窗这边来,那里太黑了,小心切到手指。”等她转身后,看到她的脸,我吃惊了,很不相信地说道:“二姨?您怎么在这里呢?”此时的二姨皮肤白嫩嫩的,一点儿没有憔悴之色和被病情折腾的痛苦,一脸慈祥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还是无法相信地看着她,追问道:“二姨,你怎么在这里呢?”她依旧笑而不语,慈祥地看着我,一点儿不觉得我的惊讶有什么疑惑。我看着二姨一直不解地思考着:“不对呀,妈妈不是说二姨走了吗?可是二姨不是在这里吗?”在这求证的思考中,我猛地一下醒了过来。过了一会儿,6点20的闹铃响了,我迅速地关掉,静静地躺着慢慢地回味着。
这刚好是二姨走后第二周的清晨。
2017.10.2
在我的印象里见过二姨三次。第一次见二姨是姐姐的婚礼时,她从河南赶来参加姐姐的婚礼。第一次知道二姨的模样,和大姨母亲并不是很像,不同于大姨和母亲的长发而是利索的短发,服服帖帖地静静地覆盖着。母亲说,我小时候还去她家玩过,可能真得去过吧,因太小,并没有留下什么可寻的印象。所以,此次见面,就像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人物一般,深感惊喜。据长辈们说,二姨是她们三姐妹中出嫁最早的,嫁得又远,由四川到河南,无需说当时,就是现在的我都会感叹一句,好远呀!所以大家平时基本上没法见面。由大人口中的二姨见到现实中的二姨,甚感这中间可是隔着将近20多年的光阴呀,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算来,都不知红了多少樱桃,绿了多少芭蕉。春去秋来,也送来了远方的亲人。那一晚与二姨住在一起,睡觉前她与我闲谈着。
“现在就是农村里结婚,也会要求男方有房的。”
还在上大学的我静静地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
“可是他对姐姐很好呀。如果是我,我也愿意。”
也许我们已经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但又尚未如长辈们想的那般长远,只道是若有一人一直真心诚意地对你好,相处若知己一般,那便是这世间很难得的事了,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当然,这都是来自亲人的关心,长辈的关心。闲谈之后,二姨很快进入梦想,可是她那连绵不绝的鼾声着实令我苦恼了,因周一还要上课,所以第二天的下午便返回学校了。她走时,也不曾送别。
第二次见二姨是前些年大姨过五十岁生日时,她和我母亲都来陪大姨过生。此次来,不再是她一个人,身边还带着一位她的孙女,也在上幼儿园了。这位唤为“婷婷”的小侄女也是极活泼的,蹦蹦跳跳地也不怯生。母亲玩笑地说到“你倒真是河南人,一口的河南音。”我有时会听不懂她说的,但也觉得挺好玩的,新奇着呢!二姨也会讲讲这位小侄女的趣事,因哥哥嫂子都在外面工作,所以一直是二姨带着她,那些趣事也透着二姨对她的疼爱以及这位小侄女也是二姨的小棉袄呢,可向着二姨了,祖孙二人在家倒也不是那么的孤寂无趣。二姨要走时,对我突然问到。
“晶晶,你什么时候结婚呢?”
此时虽然大学快毕业了,可还没这想法呀。
我很疑惑地问她:“二姨,怎么了?”
“我看我什么时候会再来玩呀?”
听完后我和母亲都笑了。
“二姨,瞧您说的,难道我不结婚,您就不打算再过来了吗?”
“你想来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过来呀,等她干什么。”母亲补充道。
我想二姨还是想留下来的,但现在孙女要上学了,哥哥嫂子在外,也没人照顾,兄弟姐妹中,独独她远在另一方。
第三次见二姨时得知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大家都不敢告知她,怕她受不住。哥哥回家陪着她,嫂子怀着二胎,也是一边照顾着,每次打电话都是泪声俱下,大姨和母亲也是泪眼婆娑。大家一合计,想着让她出来散散心,计划着先到大姨家玩玩,然后去我家玩玩,再回老家一趟看看,最后再返回河南,想着等她见到这些亲人后,也许心情会更好些,说不定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于是在去年的冬天我再一次地见到了二姨,既是第三次不曾料想也是最后一次的相见。也见到曾未谋面的哥哥,哥哥陪着她一起从机场出来时,二姨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的有精神。在大姨家时,大家本想带她出去转转路,走一走散散心。无奈头疼时,让她难以忍受,实在不想出门。虽然一直在吃药可依然难以遏制不知何时会袭来的头疼。成都的冬天虽不及北方寒风凛冽,但也不会称得上暖和,当我们穿着厚厚的外套仍嫌这天气太冷时,二姨因头疼早已大汗淋淋。
二姨会拉着我说“二姨是不是越老越不中用了!这头疼感觉要我的命,吃了这么久的药,还是疼。”“二姨,怎么会呢。您把心放宽些,不要多想,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说不定后面慢慢地就好了。”说完这句话,自己都感觉好无力。从不善于劝慰人,因为那些劝慰人的话说得再好,都还是那么得苍白无力,并不能使他人所受的痛苦减少一分一毫。所以,有人才说感同身受是个伪命题。
我们一直告诉二姨那不是什么大问题,会好的,但我们又深知病情的严重性。因头疼的间断性发作,致使二姨无法进行起初大家安排好的计划,她不想出门,但又想见见大家,然后准备回河南。于是,母亲,大舅、大舅母、小舅、小舅母纷纷赶到大姨家,大家齐聚一堂,看望二姨。短暂的相处之后,二姨回河南,大家也纷纷回家了。
今年上半年二姨病情更加严重了,大姨和母亲去河南看望她。母亲说:“你二姨感觉像不认识我们似的,木木的,也不和我们说话,整个人都很沉默”隔段时间探望归来后,大姨和母亲纷纷道:“我们在的时候还是要好一些,每天给她做做吃的,和她说说话,起初虽不怎么回应我们,但后来慢慢地也能和我们说上一两句了,只是头疼起来,的确让她没有什么精神,一直坐着或是躺在床上。我们走后,可能、、、”说着说着她俩都泪花闪闪。“要是近些也还好,大家可以轮流照顾着,这远了,自己家的也顾不过来,我们也给你二姨说了下次再去看她。”长辈们心中无限感慨,二姨心里大概也殷殷期盼着的吧!
可还没等到母亲她们再去探望她,哥哥的电话就来了,二姨走了。第二天母亲大姨她们纷纷去了河南,那些事物具体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这倒让我想起了在长沙项目收尾的时候,大家在外面租的民房住。可奇怪了,我们住的那段时间里,隔三差五的就有鞭炮响礼花放,白天晚上一直吹唱,连带和同事说话都得提高好几分贝的嗓音,当时还甚感扰民。毕竟是悲事,大家不会说什么,久而久之也就习惯这股唱闹声。身处吹唱敲打中,不知何为悲;远离亲人痛哭时,奈何心中凄凄。心凄凄则莫已兮,足以悼矣。《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话: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那如今的多见一面,都可能是最后一面吧。
二姨的一生也是辛苦的。二姨夫走的早,记忆里那时我还在上初中,是父亲去的,母亲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二姨后面一个人把哥哥姐姐带大,如今哥哥姐姐也为人父母,哥哥姐姐嫂子对她都很孝顺,孙女们也是很维护她。本以为可尽享天伦,奈何天公不作美,总把人儿拆,圆圆月盘一刀断,便是天上人间。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是谁在做什么呢?周围漆黑一片,我抹黑去寻找声源,才看到有一人正背着我在切菜,这连续的咚咚声,就是她切菜时发出的。周围光线很暗,我担心她切到手指,拉着她说:“您到靠窗这边来,那里太黑了,小心切到手指。”等她转身后,看到她的脸,我吃惊了,很不相信地说道:“二姨?您怎么在这里呢?”此时的二姨皮肤白嫩嫩的,一点儿没有憔悴之色和被病情折腾的痛苦,一脸慈祥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还是无法相信地看着她,追问道:“二姨,你怎么在这里呢?”她依旧笑而不语,慈祥地看着我,一点儿不觉得我的惊讶有什么疑惑。我看着二姨一直不解地思考着:“不对呀,妈妈不是说二姨走了吗?可是二姨不是在这里吗?”在这求证的思考中,我猛地一下醒了过来。过了一会儿,6点20的闹铃响了,我迅速地关掉,静静地躺着慢慢地回味着。
这刚好是二姨走后第二周的清晨。
2017.10.2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