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在远处看,读博这事儿也是很辛苦的
这不是一篇典型的劝退文,只是叙述读博这件事当中可能面对的困难。
如果知道
读博是一条经济回报低、风险系数高、沉没成本大的路,
是不是还会坚持选择尝试。
我只是一个香港毕业后在美国找不到学术界工作的“失败”的博士,我这点失败的人生经历,过去也已经一年半了。时隔一年多俯瞰下去,就像《星际穿越》里面那样把过去的我和事置于四维空间,也依然觉得艰辛,仿佛刚学会游泳的人在水里奋力游着着想上岸,可总是被浪花拍得起起落落,到岸的距离忽近忽远。
1 人际关系
我所在的是一个小组,我进组的时候同时在组的有四名学生,分别做四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导师不乐意管人,一开始的时候他跟我说:不懂的就去问师兄。实际上呢,当我问的时候,我的1号师兄想帮助我但是他也不懂。我的2号师兄现在在社会评价体系下是一个成功者了,他不知道懂不懂,反正是不可能回答我任何问题的,总是一副态度特别和蔼的样子打太极。我的3号师兄也是一位成功人士,他倒是很明确地告诉我,他懂但他不会告诉我,因为他没时间,我也没有利益可以与他交换。我的导师以为我们四个相处得很和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事实上1号和2号共同排斥3号,吵过几架,1号和2号内部还有小矛盾。这就是我们实验室的环境,如果导师不“帮”我,我就只能完全靠自己了。
2 丧失信任
我希望大家都不要遇到像我这样,碰到需要去“更正”本领域重要参考文献的方法论的情况。这实在是太痛苦了,我跟我导师说我参考了他说的那篇文章,但是做不出来同样结果,出于本能我导一直认为我做错了,让我回去“修改”。我花了很久让他确信真的是那篇经典文章“过时”了,又花了一段时间研究怎么“更正”,接着花了更久的时间让他接受我的结果是对的。中间发生了让我情绪极度崩溃的事情,我导师让我“证伪”,真只有一种,伪却有非常多种可能,一次实验跑两三个星期,“证伪”的时间开支巨大。我跟他反复地argue,确实感觉到了他对我学术能力的不信任。
3 对自我的否定和孤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果有人问我,读博是智商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我现在会说,当面对知识的最前端,尝试解答的问题无法在教材或是先人的工作里找到确定的答案,只能靠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智商多高都不够,多么努力都不够。错误的思路经常出现,实验结果经常不如预期,意外经常发生,工作经常被否定……我频繁地体会到自己的愚笨、无知、脆弱……以及,上面提到的证伪的经历也让我充分体会到搞学术的孤独,我说出的话,我导师不信我,可能也没有人信我,但是我必须相信自己是对的,世界一片茫茫黑暗,唯有自己才是那么一点微光。
4 反对导师的决定
我跟我导师的一次冲突在于我不愿意把上面说到的那篇“改进”前人work而写的文章投到导师新办的没什么名气的杂志上。我们系的毕业要求需要至少一篇好杂志,我们一开始商定用这篇文章去满足毕业要求,没想到导师办了个还没有IF的杂志就想让我去投他的杂志。这个真的很微小的工作耗费了我一年多的时间,有大于一半的时间都在证伪,改文章又花了半年多,无论是心力还是体力都付出巨大,我需要好杂志来肯定自己。这时候已经是读博开始后的第四年了,我也不觉得自己能在短时间内从0到1地完成一篇新work的发表来毕业。我反对我导师忽如其来的变动是出自于我个人利益,跟他的利益有冲突,所以怎样他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消化这件事的:我不听话、不懂感恩。
5 “管理”导师
我刚开始PhD的时候,对做学术和读博一无所知,以为博士生就是团结在导师的周围,坚持贯彻导师的指导方针,到期毕业。到了第五年的时候,我已经很确信了:学生的事情对导师来说不那么重要。我的导师是黄牛,我是那个走在犁旁边牧牛的,我得看着他,不断地提醒他我离校方规定毕业时间还差多久,让他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帮我改文章,学校某某表格某某文书要交了麻烦签个字。像我这样push老板还得担心push不动,以及提防他某天又冒出一个稀奇古怪的idea“坑”一把,真是顺便体验了一把青春期少年的妈。
6 调和工业和学术性
在计算机领域,写代码刷leetcode做project实习,是工业届需要的能力,但是学术界并不完全倚重这些。有的时候工业性和学术性甚至是相悖的,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最好是做一个工业界很感兴趣学术上又有意义的课题,但是幸运儿总是少数的,不幸运的人就得思考如何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展了。我个人就是读了1年RA+5年PhD,工业能力没有什么进展,但是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定的学术能力的人。我工业性不好,自然找工作就很失败。
7 贫穷。这点不赘述了,省吃俭用对比心力交瘁是小事。
如上,我耗时六年的PhD就是这样一段心理体力都备受折磨的时光。我觉得这段时光很艰难,但是如此艰难,也不过刚刚survive而已。我没有什么傲人的经验或是成功的法则可以分享,只能描述一下此段过程中经历的从前没有想到的事情,如果是有志于学术的热血青年,可以通过此文估算一下读博的风险,然后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即使面对如此多的辛苦和波折,还愿意读博吗?
其实我的导师只能算“中签”,“下签”请看这篇,一个抑郁症患者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