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16诗里的李健,画里的顾城
1
我:我发现顾城无论是诗,画,抑或评论哲学与古诗的散文都有一种让人为之向往的孩童般月光如水的澄澈
A:总是描述美丽的人并非因为自己美丽不是吗
我:“蟑螂的家乡,有吃的,是鱼米之乡,按人类的说法,那叫厨房。”如何?
A:说实话他找的素材很特别,而且他的诗文的美化风格也让人意外,毕竟我们把蟑螂的行为总是渲染得很卑劣吧
我:其实我觉得李健的音乐跟他有点像——一种诗化的生命,对生活是灵性化的表达 :“阳光 水和灰烬,一朵花的颜色,爱的三个季节。”
/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A:的确,不过我觉得李健的歌里面的诗化比起顾城的诗要更有阅历感
我:你觉得顾城自己不美丽吗?
A:因为我认为他在国外的生活比较不幸,而且他人生最后的一抹火花那黑烟实在太重了 ,他和三毛有些相似,情感生活挺不幸的,而且诗人的特质能让他们无限的放大自己的忧郁 。所以很难说他们令人惊讶的行为是脱离了精神还是对精神的依赖太过严重
我:有时才子满腹诗意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幻灭得让他们无法接受,如海子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A:没错,所以要他们的生活很美丽的确困难
我:你如何理解花开如火,也如寂寞呢?
A:其实就算如火也是寂寞的,因为即使它燃烧时并不寂寞,但终究还是尘土,只不过有人会看风把它吹走罢了,而假若连燃烧时都无人注意,那这样的火也仅仅是自己看的,孤芳自赏而已。所以花开无需轰轰烈烈,也无需孤寂抑郁。或许这就是所说“如火也如寂寞”而并非“就是一团火或者寂寞”
我:我覺得應該把李健的歌歸結為民謠中的古典吧,就像貝多芬、肖邦等音樂里所暗含的耐人尋味的生命
A:的确耐人寻味,不过有歌词的李健的作品更好理解些
2对于李健歌曲《众妙》的研讨
A:首先分享下百科介绍的背景: 歌曲的创作原形是两年前去俄罗斯,当地的人带李健参观了许多教堂,欧洲的文明源于教堂,这让李健想到了他去了那么多教堂却没找到自己的信仰(「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
这首歌算是他对自己信仰的反思
我:你自己的感触呢?
A:其实人本身便是不完美的,所以与神存不存在无关,并不会因为有神完美的存在而令人感到自卑。这将是人向神寻求慰藉的前提。当这样的前提存在后,人们会向神去学习,让自己,让世间变得更好。这个时候能够想到的就是学习神如何思考,而人对于神“思考”的方式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应该就叫做信仰。
我:宗教有时很极端,有时又宁静得让人心生向往。但我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像信仰者一样宁静。每当我感觉生命如此快消逝时,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时,我就太易迷失
A:或许迷失也是一种意义,关于生命的事情,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答案的。信仰者的宁静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个问题给了自己一个相对固定的自己的答案,他们按照自己的教义来解答,而你并非信仰宗教的人,你并不愿意在生命仅仅过了十余年的时间就来解答关于整个生命的问题
23/7/2016
3
B:你还喜欢其他诗人吗?
我:汪国真
B:啊,他们的风格很不一样啊
我:是啊,顾城让人忧郁,他让人激动
B; 我觉得顾城构造的世界太美好而真诚得让人无法理解他
我:他从文革走来,时代赋于他特殊的才情
B:才情不是时代赋予的,你看过顾城13岁的诗吗?诗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是诗人,只是不同的时代他们表达的不同 ,北岛的政治色彩再浓,国内目前也没有人能超越他的意象
我:可我总觉得黑暗的时代使他有更强烈的对于光明,真诚,童话的追求
B:好吧,但诗的本质探求永远高于政治认识,人们研究他的诗并不会把时代带入过多。若是为了在黑暗中觉醒的意识,人们完全可以去翻80年代到处都有的政治小册子
1/4/2015
李健《众妙》
我拜见过许多的神仙
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
我生在最寒冷的地方
与生俱来最热切的渴望渴望
不是所有的庙宇都洒满恩惠
就像不是每个人有灵魂
当我看不到通天的道路
像在迷宫里寻找
可我忘不掉曾有的瞬间
心里升腾的美好
那是一团不灭的火焰
在我心里忽明又忽暗 火焰
我宁愿神灵存在给我些安慰
尽管它总让我觉得不完美
当我看不到通天的道路
像在迷宫里寻找
可我忘不掉曾有的瞬间
心里升腾的美好
当我又看到无边的虚无
似乎注定无处可逃
可是我知道有人在寻找
寻找从未见的美好!
我:我发现顾城无论是诗,画,抑或评论哲学与古诗的散文都有一种让人为之向往的孩童般月光如水的澄澈
A:总是描述美丽的人并非因为自己美丽不是吗
我:“蟑螂的家乡,有吃的,是鱼米之乡,按人类的说法,那叫厨房。”如何?
A:说实话他找的素材很特别,而且他的诗文的美化风格也让人意外,毕竟我们把蟑螂的行为总是渲染得很卑劣吧
我:其实我觉得李健的音乐跟他有点像——一种诗化的生命,对生活是灵性化的表达 :“阳光 水和灰烬,一朵花的颜色,爱的三个季节。”
/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A:的确,不过我觉得李健的歌里面的诗化比起顾城的诗要更有阅历感
我:你觉得顾城自己不美丽吗?
A:因为我认为他在国外的生活比较不幸,而且他人生最后的一抹火花那黑烟实在太重了 ,他和三毛有些相似,情感生活挺不幸的,而且诗人的特质能让他们无限的放大自己的忧郁 。所以很难说他们令人惊讶的行为是脱离了精神还是对精神的依赖太过严重
我:有时才子满腹诗意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幻灭得让他们无法接受,如海子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A:没错,所以要他们的生活很美丽的确困难
我:你如何理解花开如火,也如寂寞呢?
A:其实就算如火也是寂寞的,因为即使它燃烧时并不寂寞,但终究还是尘土,只不过有人会看风把它吹走罢了,而假若连燃烧时都无人注意,那这样的火也仅仅是自己看的,孤芳自赏而已。所以花开无需轰轰烈烈,也无需孤寂抑郁。或许这就是所说“如火也如寂寞”而并非“就是一团火或者寂寞”
我:我覺得應該把李健的歌歸結為民謠中的古典吧,就像貝多芬、肖邦等音樂里所暗含的耐人尋味的生命
A:的确耐人寻味,不过有歌词的李健的作品更好理解些
2对于李健歌曲《众妙》的研讨
A:首先分享下百科介绍的背景: 歌曲的创作原形是两年前去俄罗斯,当地的人带李健参观了许多教堂,欧洲的文明源于教堂,这让李健想到了他去了那么多教堂却没找到自己的信仰(「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
这首歌算是他对自己信仰的反思
我:你自己的感触呢?
A:其实人本身便是不完美的,所以与神存不存在无关,并不会因为有神完美的存在而令人感到自卑。这将是人向神寻求慰藉的前提。当这样的前提存在后,人们会向神去学习,让自己,让世间变得更好。这个时候能够想到的就是学习神如何思考,而人对于神“思考”的方式的学习过程我觉得应该就叫做信仰。
我:宗教有时很极端,有时又宁静得让人心生向往。但我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像信仰者一样宁静。每当我感觉生命如此快消逝时,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时,我就太易迷失
A:或许迷失也是一种意义,关于生命的事情,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答案的。信仰者的宁静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个问题给了自己一个相对固定的自己的答案,他们按照自己的教义来解答,而你并非信仰宗教的人,你并不愿意在生命仅仅过了十余年的时间就来解答关于整个生命的问题
23/7/2016
3
B:你还喜欢其他诗人吗?
我:汪国真
B:啊,他们的风格很不一样啊
我:是啊,顾城让人忧郁,他让人激动
B; 我觉得顾城构造的世界太美好而真诚得让人无法理解他
我:他从文革走来,时代赋于他特殊的才情
B:才情不是时代赋予的,你看过顾城13岁的诗吗?诗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是诗人,只是不同的时代他们表达的不同 ,北岛的政治色彩再浓,国内目前也没有人能超越他的意象
我:可我总觉得黑暗的时代使他有更强烈的对于光明,真诚,童话的追求
B:好吧,但诗的本质探求永远高于政治认识,人们研究他的诗并不会把时代带入过多。若是为了在黑暗中觉醒的意识,人们完全可以去翻80年代到处都有的政治小册子
1/4/2015
李健《众妙》
我拜见过许多的神仙
我的信仰还是没看见信仰
我生在最寒冷的地方
与生俱来最热切的渴望渴望
不是所有的庙宇都洒满恩惠
就像不是每个人有灵魂
当我看不到通天的道路
像在迷宫里寻找
可我忘不掉曾有的瞬间
心里升腾的美好
那是一团不灭的火焰
在我心里忽明又忽暗 火焰
我宁愿神灵存在给我些安慰
尽管它总让我觉得不完美
当我看不到通天的道路
像在迷宫里寻找
可我忘不掉曾有的瞬间
心里升腾的美好
当我又看到无边的虚无
似乎注定无处可逃
可是我知道有人在寻找
寻找从未见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