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命58:请不要认为朕慢待你啊……
八岁孤儿王曾由叔父王宗元收养。十六年后(1002年)他中了状元,给叔父写信说:“曾(王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在回老家山东青州的时候,当地府官命令百姓在城外奏乐迎接,却没见到王曾——原来,这个低调的状元换了衣服,骑着毛驴,不声不响地进城,直接拜见府官。府官惊讶地询问缘由,王曾说:“侥幸中状元,怎能惊动大人和乡亲?这会增加我的过失……” ——以《易经》道理观察王曾,他非常符合“谦”卦,这辈子想不成大事都难。 但是,在道理面前,王曾连宰相、皇帝、皇后都敢得罪,看起来一点也不“谦”。 宋真宗在位时,有一年各地频繁上报祥瑞现象。这在古代大多为讨帝王欢心,委婉地歌功颂德罢了。而真宗信以为真,准备“东封西祀”、大建宫殿。一般大臣谁干阻拦?只有王曾上奏这么做会有“五大害”云云。 真宗病重时,明肃皇后刘娥代掌朝政。不久皇上驾崩,王曾奉命起草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当时宰相丁谓觉得“权”(代理)字不妥,应删除。王曾固执己见,坚决不删。不但得罪宰相,也得罪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再加上他总是阻拦皇太后婆家人来访,终于被贬去青州当个地方官。 宋代官员能上能下,通常不以为怪。奇怪的是有一年,王曾出任应天知府,当地百姓传说有“像帽子一样的妖精”飘来飘去,晚上还抓人。今天猜测,帽妖很可能是飞碟,的确值得害怕;至于晚上抓人,则可能是谣言。王曾为了安定民心,晚上敞开自家大门,说,谁再传谣言立即逮捕。之后事情就平息了。 王曾这个人一身正气,有大无畏精神。真宗在世的时候,不但工作倚重他,私人感情上也偏向王曾。有一次真宗在承明殿与王曾聊到很晚,告别后,真宗还特派内侍对王曾解释:朕很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相对,请不要认为朕慢待你啊……应该说,这份君臣关系很像“朋友”。 到了仁宗即位后,王曾仍然很受看重,也不见他收敛某种性格,而是直言不讳地对仁宗说:要抑制那些投机钻营之徒。有个叫曹利用的官员很嫉妒王曾,总想在官位上超过王曾,并且真的说动仁宗,让他位列王曾之上。不久王曾也升职,又超过曹利用。这位曹大人非常恼火,在朝廷举行典礼的时候,曹大人要求礼仪部门仍然把他的位次摆在王曾之上,令人深感棘手。 官场中很容易遇见这种心胸狭隘的名利之徒。王曾似乎并不在乎。有一次曹利用犯罪了,太后大怒准备严惩,还是王曾为他辩解才获得从轻处理。当年王曾中状元后,著名诗人杨亿看到其作品非常赞赏,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果然,王曾不但有很高的才学,还有能撑船的度量。 贤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吕夷简曾经视王曾为老师,王曾也很看好他,推荐到宰相位置。之后两人颇多意见不合,关系恶化,王曾又建议仁宗罢免吕夷简。最后双双罢官。这个事情既复杂也有趣,可以另作一篇大文章。 六十一岁那年,天象异常——一颗陨石坠在王曾住所。王曾对身边惊恐的工作人员说:一个月后可知结果。一个月后,王曾去世。可能王曾也深谙天象吧?只是不想说破而已。宋仁宗为失去这么一位老贤臣深感惋惜,亲自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又改其乡为“旌贤乡”。这是历史上皇帝第一次为大臣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