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2)-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正月。
抱歉,讲了半天这六个字还没有讲完。
上一次讲了“元年”是鲁隐公的元年,以及隐公的家世背景,和隐公的摄政身份。
这一大段革命家史,其实没有直接解释这六个字,而是为了解释六个字后面,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三个字-“公即位”。
原来,在《春秋》文中,正常的国君登基的第一个新年,开篇通常都是这样一句话: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不要小看“公即位”这几个字,《谷梁传》的解释很权威,“继正即位,正也。”
这表示了新君从上一任君王取得政权的正当性,代表政权的平稳交接。
在春秋登场的12个鲁君,有7位都是以这一句开始,例外的,自然意味着发生了事情。
隐公不书即位的原因,按照《左传》说法,“不书即位,摄也。”
隐公取得政权是正当的,只是他不愿意一屁股扎扎实实坐在宝座上,却表示自己只是摄政而已。
《公羊传》有解释:“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不说即位,就是为了成人之美,告诉世人,隐公没有贪恋权位,他只是要治理国家等待桓公长大成人。
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不要只看我说了什么,还要看我没说什么。

接下来再说“王正月”。
根据前人研究发现,在我国夏商周三个朝代,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历法。
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
这句话引出了一个四季与月份的配合的问题,即所谓“建正”。
古人以 冬至所在的月为子月,
大寒所在的月为丑月,
雨水所在的月为寅月
……
以此类推。
夏代是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由于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农历”、“阴历”同样采用了雨水所在的月为正月,因此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姑且认为夏历和我们现在的阴历对应。
商代是以大寒所在的月为正月,称为“建丑”,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时间比较接近。
周代是以冬至所在的月为正月,称为“建子”。

举例证明,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意为:大火(心宿二)这颗星出现的时候,按夏历在三月,按殷历在四月,按周历在五月。这句话证明了各历建正不同,以及对应关系。
三种历法中,孔子更加推崇夏历,弟子问治理国家的方法时,孔子说:“采用夏代的历法,采用商代的车制,采用周朝的礼制,采用舜的《韶》乐”。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
可能是因为夏历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因此诸侯国可能私下使用了夏历或者其他的历法,这从文物中也可以看出。

铭文开头“惟鄀(ruò)八月”,就是用了鄀国自己的纪年,这个纪年到底是夏历或其他纪年,不得而知。
但可以知道的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可能是周历和其他历法同时在使用的,就好像现在公历和阴历都在使用一样。
所以,“王正月”就是“周历一月”的意思。
最后再说说“春”。
《春秋》纪月,必定在每个季度之初,标明春、夏、秋、冬。就算这一季没有事情发生,也会写清楚季节。
有人说四季中,春种秋收,是古人最重视的季节,(《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所以就拿春秋来指代一年,后来就用来代称史书,也是《春秋》这部书得名的由来。
元年,春,王正月。
这六个字说完了,谢谢您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