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看南京
来南京,好像是完成一个拖欠太久的任务:从高中到大学,很多次计划要去南京,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从北方到南方,很多次从南京长江大桥上路过,很多次在南京车站停留,总是无缘下车。有同学去南京上学,一拨拨毕业都离开了;有同事去南京工作,一个个跳槽都回去了。十多年过去,听了去过的人对南京有不同的评价,我依然没有亲身体会。终于,这个中秋下决心打破“去不了的地方叫南京”这个咒语,成功了。 南京,曾用名建业、金陵、建康,昵称宁。诸葛亮称这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乃帝王之宅也”。我更喜欢金陵这个老名字,因为我看到它的时候,就在下雨,应了“烟雨金陵”的老话。南京从未长时间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被聚焦,但又不是小龙套的角色。它一直念着主要配角的台词,偶尔坐上了主角的位置,也很快被换下来。 这个城市乍一看和中国其它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有老城,有新城;老城很新,新城在建。典型的一个当下中国发展中的城市。该如何观察才能捕捉到它与众不同的特色呢?我觉得虽然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千篇一律,但用心去看,还是有不同的色差。对了,从色彩这个维度来试试吧。南京像一面德意志国旗,有黑、红、金三种颜色。 先说黑色,秦淮河畔有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的小巷子,因孙权旧部兵马皆着黑衣列于此,故名曰乌衣巷。王谢两大家族在这条小巷子里住了三百多年,算得上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而南京这个地方,从孙权建都之后约半个世纪,因为王导、谢安等人,又一次辉煌起来。王导是山东人,谢安是河南人,谢安出生的时候,王导已经主掌大局,功成名就了。在正史上对比两人的生平,会觉得很有意思:王导属于孔夫子的好学生,传统的股肱之臣,鞠躬尽瘁、力挽狂澜的典范。他在危急时刻逼退了兄长的篡位,之后又驳斥了众臣迁都的念头,是南京城重要的保护者,死后盛葬,载入青史;而谢安完全不同,年轻的时候一大嗜好就是辞官。屡屡被任命,屡屡去隐居。属于逍遥自在,流觞曲水、清谈知名型。五十多岁看见谢家人在朝中快没了,才出山议政。淝水之战,一炮而红,又因功高遭嫉,逃亡避祸,在最后的日子里才返回建康,盖棺定论,一生潇洒。王、谢二人很小就远离家乡,很像现在跑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又因各自的追求和性格,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只有在石头城里,才能领悟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份怎样的感慨。 我就住在乌衣巷的对面,窗前是有“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隔壁是李香君的故居。从王谢纪念馆到媚香楼来回走,彷佛穿梭在东晋到明末的一千三百年里。秦淮八艳自然不是黑色的,黑色的是另一个南京必去之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无论是民粹主义者还是右派分子,走进这座纪念馆,就走进了记忆与反思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心情都是比较压抑和沉重的吧。这个纪念馆的规模、设计和布置都不错,与一般只是堆砌图片的博物馆比较而言,场馆在空间构造和室内外场地利用方面都很让人难忘。有两个展区尤为别出心裁:一个是与“古城浩劫”展区连在一起的死难者缅怀区。全黑的空间中有一片“星池”,就是用很亮的LED灯从上射下蓝光,模拟星空的样子。一道光代表一位逝者。大屏幕上死难者的照片随机闪现,与对应的“星光”在时间上呼应。这里自然无法容纳三十万道光,但每道光的亮灭都让我心头一紧;另一个是“12秒的水滴”,按照大屠杀持续的时间和死难人数计算,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遇害,所以在一面照片墙旁引出一个狭长黑暗的空间,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照片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会随着“叮咚”一声闪亮而后熄灭,象征一个生命的消亡。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南京不是一座能让人放松的城市,因为这里有太多东西无法忘记,要拾起很多,背负很多。我想,大概凡做过都城的城市都见惯了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是历史把一层层色彩混合涂抹,层层叠加,造成了这种特殊的故都记忆和厚重感。 金色镶嵌在“金陵”这个名字中,满街的梧桐被秋雨揪下金色的叶子,被秋风撒的到处都是。南京有经典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两个重要取景地——鸡鸣寺和瞻园。鸡鸣寺是电视剧中雷峰塔的取景地,寺院中满是金黄墙体,虽然这个时节没有樱花,但是在雨中来到这里,眼睛也能清亮很多。至于瞻园,是剧中白素贞初识许仙时所在“白府”的拍摄地。到了以后才知道瞻园的背景远比“白府”复杂得多。追溯它的今世前生,有两位主人为世人知晓——中山王徐达和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大明王朝是红色的,太平天国是金色的,再后来的民国又是红色的。一批批仁人志士交错出现在南京,与色彩维度混织到一起,构成了审视南京的另外一个人物的维度。 人物维度会更加鲜活的表现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有四条主要的时间轴横在这座城市上空:一千八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和百年前的民国。在这四条时间轴上跳动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对应的代表者分别是:竹林七贤、王导谢安,朱元璋、徐达,洪秀全、杨秀清,孙中山、蒋介石等等,名字构成音符,在四线谱上谱成南京的灵魂深处最为深沉的主题曲,镌刻在中华门的城砖里,明孝陵的神道上,雨花台的石头中,永久的回响在这片城池上空。 汩汩秦淮,钟山风雨,太久远的印记往往不太容易寻找。离我们最近的民国大革命那段岁月最为清晰。青天白日满地红,战地黄花分外香。总统府和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是最好的穿越隧道。民国馆以青幔为天,完全模拟民国时期的风格,开设了杂货铺、理发店、胭脂铺、典当行等店面,里面的伙计和老板娘都穿中山装和旗袍。又因为在室内,避免了风吹日晒,这种设计很快就成为了文艺青年拍照、游玩的首选。真实的民国还在总统府,这里和瞻园一样几易其主,东边曾是洪秀全天王府的所在地,现在已是太平天国博物馆;西边是民国时期统帅们曾经生活、办公的地方。总统府最经典的那张写真摄于1949年:很多人站在总统府大门顶上扯下国民党的旧旗,欢呼雀跃拥抱新时代的到来。民国时期,这里应该也不会向公众开放吧。一朝一个局,前朝宫殿变废墟,多少旧貌几经换新颜?看官总不换,几声唏嘘。 南京的景点非常多,不过位置都比较集中,大概都转一遍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为了舒缓一下厚重历史感带来的压抑,我将最后一站定在莫愁湖。从小就听莫愁的故事,而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也许是偶然,莫愁湖公园就在大屠杀纪念馆的地铁前一站。 这里的颜色是淡红的,有点像鲁迅笔下的上野公园。莫愁湖在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公园里有洪武皇帝弈棋的亭子,有北伐烈士的墓堆,都是在呼应南京时间轴上的历史阶段和人名音符。现实中的遗迹环绕在传说中莫愁女的周围,亦幻亦真。绕过莫愁身后,石碑上全是文人墨客到此而作的题诗咏句。回头看见湖水中翻跳的锦鲤,转身便是鸡爪槭点缀着的竹林。白像墨碑、红枫绿竹,原来“到此莫愁”是有道理的,如此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还有什么好发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