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儿
查看话题 >知乎高质问答:唐王朝为何安史之乱后还能存在那么久?
本文作者:张一飞,本科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硕士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政治科学系国际关系方向。万门大学《国际关系史》,《诸子百家》授课老师。


因为安史之乱并没有破坏唐朝中央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题主似乎潜意识中有着这样一个假设:一个国家在经历重大动乱之后,王朝必然迅速败亡。所以,安史之乱后,唐朝应该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最后土崩瓦解才对。
然而,这个假设实际上经不住中外历史的推敲,并且安史之乱后的黄巢起义对唐朝的打击更为巨大。

所以保险起见,我认为题主真正想问的问题是:
为什么安史之乱级别的动荡之后,唐朝政府仍然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全国具有控制力?
答案很简单,就是在于这个执政合法性。
无论何时,一个国家的合法性最基本的来源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只要一个政府仍然有能力保障国家的外部安全,促进内部的社会发展,其合法性就长盛不衰。
而在农业社会,这两点可以聚化为一个东西,那就是稳定。谁维持稳定,谁合法;谁破坏稳定,谁非法。
在汉朝末期和明朝末期,破坏稳定的是政府本身——他们要么卖官鬻爵破坏法治,要么腐败剥削破坏民生,总之就是使社会不能按照最高效率运转。
而生产力发展的车轮前容不得螳臂当车,所以遇到黄巾之乱/李自成起义之后,王朝便走向崩溃了。
而安史之乱,却是在唐朝中央政府基本没有重大错误,社会发展极其良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情况下爆发的。
彼时,政府不仅开放文化、经济、仕途等等渠道供资源流向社会,而且在中外交流中不断给国家引入新的活力,这是开元盛世的两大基础——政府与社会和谐,中国和外国和谐。
在这种多样共存中,“稳定”被一种具有活力的方式保持着,以至于开元盛世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时代,合法性属于唐朝政府。

而就在这样的盛世中,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
最糟糕的是,安史之乱主要祸及的地区是河北道、河南道以及两京之间,这是整个帝国人口最为稠密,农业最为发达,换句话说——最需要稳定的地方。

然后叛军来到了这些地方,更可怕的是,安史叛军的主力还多为嗜杀成性的仇汉胡人,这些胡兵在这些最繁华最需要稳定的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馀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公门华胄,为我厮隶,齐姜、宋子,为我扫除。 ——《新唐书·史朝义传》
尤其是史思明,他的军队主要出没在河北地区——就是那个收复之后导致杜甫老人家“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地方。
史军常常攻下一城,就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屠城运动,尸横遍野,惨绝人寰。
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
(这**确定不是日本人在南京的行径?)
所以,安史之乱确实使唐朝遭到巨大破坏——尤其是打破了“稳定”。但问题在于,这笔账老百姓会算在谁身上?
背锅的肯定不是唐朝,而是叛军。
纵观历史上的各种造反,陈胜吴广造反叫「农民起义」,张角张宝造反叫「黄巾起义」,甚至连杀人如麻的太平天国都叫「太平天国起义」,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行为,却只能被后世叫做「乱」。
因为,那些「起义」的对象,都是先犯错误的政府;而「乱」的对象,却是没有犯错误的帝国。
而安史之乱则尤其是发生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与后来的哀鸿遍野产生的对比尤其强烈,这种打乱稳定的帐,算在安史头上就更为决绝。
这种对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关乎合法性的归属,而且事关动乱结束后对于政府重建社会的信心。
开元盛世实在太美好,美好到即使面对满目疮痍,人们仍然希望能够在李氏的领导下回到曾经的辉煌。
因为:1、犯错误的不是李唐;
2、李唐干掉了犯错误的安史;
3、从前李唐是好的,所以今后李唐也会好。
至少在没有别的选项的情况下,值得一试。
所以,虽然唐朝确实遭到了巨大破坏,但是其「合法性逻辑」却并未把人心从李唐手中拿走,这就是唐王朝没有崩溃的第一个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则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准确地说这是安史之乱的一个副产品,也让唐王朝得以长期有尊严地持续——那就是中国人精神状态的变向。
安史之乱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昂扬向上的人定胜天论者。在多巴胺和荷尔蒙的双重浸泡下,中国人永远保持着对外冲锋的姿态,不管是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思想文化上。
至少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不是每个时代都能读到的(上一次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这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有多么巨大(与本朝相比不如黄巢起义,与前朝相比不如五胡乱华,与后代相比不如太平天国)
——而在于跌落的落差有多大,因此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冲击也更大。
比如说,一个本来就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栽了跟头,那倒并无大碍;
但要是一个无比自信的人,在成功的巅峰处突然被踹入谷底,哪怕是很浅的谷底,其落差带来的精神打击也会远远超过前者。
所以,安史之乱后,中国人越来越体会到世界的无常体会,于是他们开始向内寻找。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尤其使唐朝底层人民开始寻求精神安慰。
所以佛教在经历几起几落之后,稳稳地在民间扎下了根,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朝之前并不是)。

彼时的中国开始了儒释道合流的趋势。一些中晚唐的皇帝,比如肃宗、代宗、宪宗,也都是佛学爱好者,偶尔赶上武宗那样的反佛皇帝,也无能为力——因为上到官员,下到百姓都需要一个精神避难所。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中国文化开始从外向走向内向,中国人也当然更容易统治。
总结一下,唐王朝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存在那么久?
因为:
唐朝合法性没有遭到打击,破坏稳定的是安史;
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大落差(而非安史之乱本身的破坏力)带来的精神冲击,使中国人在无常感中开始走向内心而不是外界。
生活离不开经济,想学经济学,就应该关注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基础。
而政治的一切权谋,都是人心的较量,心理学的集成则莫过于煌煌历史。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又必需透析发展规律,伴随无数的战争史和科学进步。历史是多学科串联的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