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坡山顶伏坡山(二)
游泳课下课,走到了锈迹斑驳的铁门前,听到游泳班的两个女生起了埋怨,说是游泳池的水脏得恨,有一个女生不小心喝下几口水,一直在作呕吐状,还埋怨起了泳池负责人。我轻步走向宿舍,路经四百米田径场,阳光炽烈得只有几个光着膀子白着头发的老人在竞走。
不管何时,学校南门的车与人都是挤成一堆的。那窄窄的本就应该是单行道的小公路确因无人管制活生生被车流挤成双行道,路况可想而知。我坐了将近半个小时的公交车,途径我们即将要见习的七星公园,经过植被茂密临漓江,有着观看桂林象鼻山最优位置的訾洲公园,还途径因为漓江而建起的、桂林车流量最大的解放桥,我就是在解放桥桥头的东站下了站。下了站,我往后走一百米,下个坡,然后沿着漓江边,逆流而上走,大概走了二百多迷,我就到达伏波山大门前。沿着漓江边逆流而上时,我发现了一幅美妙中带着悲伤画面。一个性别为女的唱戏人,蹲在漓江边的水泥地板上,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漓江水在清洗着浓妆重抹的脸,表情略显悲凉。她是不是脱离了队伍,独自对着漓江倾诉哀愁,叹息无奈?
伏波山前左侧搭着几间简陋的卖着桂林当地特色工艺品的小铺,所有的铺子都是建在大树下方,铺前的老板娘都没有安心的坐着,而是将右脚尖顶在地上,脚后跟踩在左脚的前脚尖的上面鞋子上,站在铺子的左边或者右边,有点儿亭亭玉立之感。我想,她们是舒服的。一看见有陌生的面孔或者是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她们就会围上去。当我走到所有铺子的正中时,也就是离景区大门还有十多米时,我就看见了一个骑着马的将军。他骑在马背上,马的身体转向他的右手边,高高翘起两只前脚,他左手拿着弓,伸到了马左边的的空白处,右手拉着弦的箭已经射向了远方,但他右手姿势就保留在了箭射出去的那一瞬间。他带着头盔,身穿盔甲战袍,表情略为严肃,远视遥远的前方,整个人都定格在了弓箭射出去的那一伟大时刻。看了刻在石板上的简介,我才知道他就是有名的伏波将军,他就是伏波山的标志,伏波山之名就是借他称号而命名。因此,我便又更加入神的观察几分,多欣赏几分,也更加敬佩严肃了几分。
伏波山到底有什么好景致,直到我进去之后,我还是充满着疑问。
因为是冬天,太阳老的快,我看了看手上的手表,接近五点钟了。云层太厚,太阳照得人间不亮,那厚厚的云层倒是像发了佛光似的,云边被照得光亮光亮的,我往上看去,刺痛了我的眼,还晕了一阵子。漓江水没有枯竭,还有很多轮船在水面上来回游动,船上的游客依然是探头探脑的在欣赏漓江美景。我沿着长着些枯草的石阶慢慢往半山腰的走去,我来到的听涛阁。我觉得听涛阁是一个好地方,阁朝漓江。我想,在雨水充沛的时节,在这里应该可以可以听到漓江水翻滚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听伏波山的水声,这应该更是绝了。因为伏波山有一半山体位于漓江中,在多水时期,漓江水从北上流下时,被伏波山的的许多巨石阻挡形成回流,洪水冲撞浪石发出的声音应该极为震撼,回流的所形成的漩涡发出的声音应该会像一个小孩子给我挠痒痒般舒服,秋日里的那娟娟细流发出的声音应该就像一股凉气在心中窜流,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吧,这是我在冬日里站在听涛阁时对漓江水所可能发出声音进行的幻想。当然,冬天听不到涛声,我就欣赏着远处漓江上的风景,那凸出的白色沙洲,有几只白鸥站在上面极地远望。江上露出了一座小岛,上面长满了各种树类与花草,各种颜色,或是翠绿,或是枯黄,各有颜色姿态。再认真一看,岛两边有江里唯有的两条水道,各道轮船在水道上来回游动,那岛的形状也好似一座船,好像也在急速行驶呢!这还不止,再看那蹲在石板上来回搓着衣服的妇人;那妇女前面正在游泳的几个男孩子;那在河堤上懒洋洋晒着太阳的俊男俏女,还有······,真的是风景万千,不奇特但也都是各有各的形态思想。
我看到了一口不大的锅,那锅不算黑,还发出些白茫茫的光,像有点斑白的地板被蜷缩起来的模样,看上去十分的坚硬。这锅十分的厚实,我摸着摸着觉得怎么样敲也是敲不碎的,十分坚硬,如石如铁。这哪像是锅,我回忆到家里那口乌黑乌黑的锅,突然感觉家里的锅好像多了份香味,但模样确远远不及此锅。我 如小偷般找着简介,因为我怕生。我找寻几分钟后便得知这口锅叫千人锅,据说这千人锅一次性可煮一千个人的饭量,而且可吃个够。看着这里,我便嘴馋得有点饥饿起来。
还珠洞洞口挂着一口老钟,引起了我的兴趣,它不止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接近傍晚了,来这里散步谈心的人多了起来。与老钟合照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灿烂的笑容,那说话声与笑声似乎酿造出了她们整个人生。这口钟名为大铁钟,放置于一座亭子中间,此亭被称为“公主钟亭”。依我所好,我觉得这钟这亭的名字真是苍白至极,没有一点儿新意,或者说没有文化感、历史感、神秘感。直到我看到那口钟中顶上的双龙钮时我才觉得有点儿历史感、神话感。接着我绕着铁钟走了一圈,看到了“孔四贞”这三个字,脑海里顿时翻涌起来,但还是无功而返。亭子被高处的树枝遮住了半边屋檐,碧玉色的瓦片整齐有序,亭子前方的木板上还刻着对联,亭子正中央的铁钟不是挂着,而是摆放在几块树立着的光滑瓷砖上,有些笨重老旧之感,这是我在进入还珠洞最后所看到的。
天色有些老了,阳光放射出的丝丝微弱光芒显得有些黝黑,黑点在天空的光亮中时而闪烁着。进入还珠洞洞口两三米后,从漓江方向吹来了阵阵清凉,凉入骨、入心、入魂,凉得有点让人亢奋。我有些喜欢这种虐待式的冰凉,但我的时间并不允许我多做停留。当我穿过还珠洞,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壁石上奇妙多样的摩崖石刻,而是注意到了一男一女在洞口右侧的一颗有点儿残缺的石头上相互拥抱,死灰色的铁栏把她们紧裹着,我看见了男生闭着眼睛。我把有点儿青涩的脸庞对着他门,提起脚,慢慢走了过去,我怕惊醒她们温暖的爱意。前面的一颗山石使我吃惊起来,它像倒着长的石钟乳,奇特般的生机。这块山石连接着山体,从远处看整体好似一只弯着腰要去捡食物的狐狸。向下伸的山石,越往下越小,最后形状如成人的一个多拳头般大小,好像它能生长似的。这块石头正下方的石头好像是在生长似的,又好像与这块石头是同体般,它膨胀般的向上凸起,好像要去连接那块自上而下的山石。远远看去,半截手指间的空隙,显得格外心酸,就像两个爱人隔着一条纱帐,痛苦滋味。我向前走几步,倚在栏杆上,我前面是一颗又一颗的巨石,上面都写着些字,倒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看头,便远望前方。一座小岛凸显在我眼前,这小岛的花草树木比前面一座小岛的高大得多了。哇!那沙洲上的不远处,两个老人坐在木筏上垂钓,他们的木筏上还站立着两只鱼鹰,那鱼鹰合着翅膀,一动不动。那木筏、老人、鱼鹰、江水、小岛在夕阳的最后余辉中形成了一幅最自然的桂林山水画。
我回过神,回过身,倚在栏杆上看着眼前的摩崖石刻。各种飘逸洒脱、狂放自由的字刻出现在我眼前,原来这就是摩崖石刻文字。那些字,有的像短头发男生一样俊俏帅气,字体正直,收笔直截了当,毫无拖沓之感;有的像古代诗人本身自己,笔轻飘逸,细如白丝、上笔粗下笔细,上笔细下笔粗,美感奇特如此强烈。我慢慢走,慢慢观赏,才发现,宋代时期的摩崖石刻文字众多。最让我敬畏的是摩崖造像,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佛像。走到一大块避阴石下面时,我看到几尊摩崖时刻佛像,这几尊佛像并不高,不到一米的高度。再往前走时,我看到了一排排成型的佛像,最高的佛像高达一米多,但看上去依然是慈容。山峰里还挖掘出了第二层的空间,这似乎不可思议。我走到了一个自然形成的窗户前,那窗户下方便是漓江了。我靠着山石看了看在我前方的这一尊尊的佛像,不免惊叹,同时也有叹息。立在我正前方的一尊佛像很高,估计有两米的形象,我倒是不太记得了。除了这尊佛像外,看到其它佛像时我便有些叹息了。那些佛像很小,重点是它们有的已经模糊不清的,严重程度到我分不清哪尊是佛,哪尊是菩萨,哪尊是罗汉,不知是风化还是人为,还是其它因素,很多佛像轮廓已经看不清了,特别是那些手掌大的佛像,退化极其严重。在我站在那静静的观察与惋惜时,有一男一女的外国人走了上来,她们穿着宽松轻便的运动装,背上还背着旅行包。男人的头发长到了脖子,女人也差不多,她们看着我,我有些不敢正视她们。她们停留了不到一分钟,在要走时就双手合掌,拜了中间的佛像,然后是两边的佛像,就轻快走开了。
我的相机盖始终没有打开。曾记得在哪里看到过,相机的闪光会对佛像有一定的损害,虽然我们可以不开闪光灯。对于我这样一个信佛者来说,便觉得不用将佛像记录于纸上。将佛藏于心底,念与心底,才是真正的许愿,而不是看着拍好的照片不记与心。佛中有我,我心有佛,才是最高清的照片。想到这里,我想到了星云大师的一句话“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信佛之诚意不用言语不用镜像表达,而是放在心理,一切自然,都将得偿所愿。
从千佛洞出来时,天已经黑得差不多了,幸是我出门带了眼镜,甚喜。我还是想爬山的,听说这伏波山石阶陡得很,与王城独秀峰的石阶有得一比,我便狠下心扛着饥饿冲向了山顶。果真是陡,刚到山顶时我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不过,还没到两分钟,便觉得清凉了。
实在是
高峰,站在山顶上随观千家万户。万家灯火冲破了属于自己主宰的黑夜,势如破竹般的越来越亮。我累瘫了,倚在山顶的栏杆前,静静的看着前方这无尽的黑夜,这无尽的明亮,黑暗与光明齐聚心头,就像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忽明忽暗。
实在是,桂林的全城夜景景色并不是会让人美得吃惊,倒是那凉风让我会让你凉出新境界。
注:图片来自蜗蜗游旅行网
不管何时,学校南门的车与人都是挤成一堆的。那窄窄的本就应该是单行道的小公路确因无人管制活生生被车流挤成双行道,路况可想而知。我坐了将近半个小时的公交车,途径我们即将要见习的七星公园,经过植被茂密临漓江,有着观看桂林象鼻山最优位置的訾洲公园,还途径因为漓江而建起的、桂林车流量最大的解放桥,我就是在解放桥桥头的东站下了站。下了站,我往后走一百米,下个坡,然后沿着漓江边,逆流而上走,大概走了二百多迷,我就到达伏波山大门前。沿着漓江边逆流而上时,我发现了一幅美妙中带着悲伤画面。一个性别为女的唱戏人,蹲在漓江边的水泥地板上,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漓江水在清洗着浓妆重抹的脸,表情略显悲凉。她是不是脱离了队伍,独自对着漓江倾诉哀愁,叹息无奈?
伏波山前左侧搭着几间简陋的卖着桂林当地特色工艺品的小铺,所有的铺子都是建在大树下方,铺前的老板娘都没有安心的坐着,而是将右脚尖顶在地上,脚后跟踩在左脚的前脚尖的上面鞋子上,站在铺子的左边或者右边,有点儿亭亭玉立之感。我想,她们是舒服的。一看见有陌生的面孔或者是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她们就会围上去。当我走到所有铺子的正中时,也就是离景区大门还有十多米时,我就看见了一个骑着马的将军。他骑在马背上,马的身体转向他的右手边,高高翘起两只前脚,他左手拿着弓,伸到了马左边的的空白处,右手拉着弦的箭已经射向了远方,但他右手姿势就保留在了箭射出去的那一瞬间。他带着头盔,身穿盔甲战袍,表情略为严肃,远视遥远的前方,整个人都定格在了弓箭射出去的那一伟大时刻。看了刻在石板上的简介,我才知道他就是有名的伏波将军,他就是伏波山的标志,伏波山之名就是借他称号而命名。因此,我便又更加入神的观察几分,多欣赏几分,也更加敬佩严肃了几分。
伏波山到底有什么好景致,直到我进去之后,我还是充满着疑问。
因为是冬天,太阳老的快,我看了看手上的手表,接近五点钟了。云层太厚,太阳照得人间不亮,那厚厚的云层倒是像发了佛光似的,云边被照得光亮光亮的,我往上看去,刺痛了我的眼,还晕了一阵子。漓江水没有枯竭,还有很多轮船在水面上来回游动,船上的游客依然是探头探脑的在欣赏漓江美景。我沿着长着些枯草的石阶慢慢往半山腰的走去,我来到的听涛阁。我觉得听涛阁是一个好地方,阁朝漓江。我想,在雨水充沛的时节,在这里应该可以可以听到漓江水翻滚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听伏波山的水声,这应该更是绝了。因为伏波山有一半山体位于漓江中,在多水时期,漓江水从北上流下时,被伏波山的的许多巨石阻挡形成回流,洪水冲撞浪石发出的声音应该极为震撼,回流的所形成的漩涡发出的声音应该会像一个小孩子给我挠痒痒般舒服,秋日里的那娟娟细流发出的声音应该就像一股凉气在心中窜流,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吧,这是我在冬日里站在听涛阁时对漓江水所可能发出声音进行的幻想。当然,冬天听不到涛声,我就欣赏着远处漓江上的风景,那凸出的白色沙洲,有几只白鸥站在上面极地远望。江上露出了一座小岛,上面长满了各种树类与花草,各种颜色,或是翠绿,或是枯黄,各有颜色姿态。再认真一看,岛两边有江里唯有的两条水道,各道轮船在水道上来回游动,那岛的形状也好似一座船,好像也在急速行驶呢!这还不止,再看那蹲在石板上来回搓着衣服的妇人;那妇女前面正在游泳的几个男孩子;那在河堤上懒洋洋晒着太阳的俊男俏女,还有······,真的是风景万千,不奇特但也都是各有各的形态思想。
我看到了一口不大的锅,那锅不算黑,还发出些白茫茫的光,像有点斑白的地板被蜷缩起来的模样,看上去十分的坚硬。这锅十分的厚实,我摸着摸着觉得怎么样敲也是敲不碎的,十分坚硬,如石如铁。这哪像是锅,我回忆到家里那口乌黑乌黑的锅,突然感觉家里的锅好像多了份香味,但模样确远远不及此锅。我 如小偷般找着简介,因为我怕生。我找寻几分钟后便得知这口锅叫千人锅,据说这千人锅一次性可煮一千个人的饭量,而且可吃个够。看着这里,我便嘴馋得有点饥饿起来。
还珠洞洞口挂着一口老钟,引起了我的兴趣,它不止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接近傍晚了,来这里散步谈心的人多了起来。与老钟合照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灿烂的笑容,那说话声与笑声似乎酿造出了她们整个人生。这口钟名为大铁钟,放置于一座亭子中间,此亭被称为“公主钟亭”。依我所好,我觉得这钟这亭的名字真是苍白至极,没有一点儿新意,或者说没有文化感、历史感、神秘感。直到我看到那口钟中顶上的双龙钮时我才觉得有点儿历史感、神话感。接着我绕着铁钟走了一圈,看到了“孔四贞”这三个字,脑海里顿时翻涌起来,但还是无功而返。亭子被高处的树枝遮住了半边屋檐,碧玉色的瓦片整齐有序,亭子前方的木板上还刻着对联,亭子正中央的铁钟不是挂着,而是摆放在几块树立着的光滑瓷砖上,有些笨重老旧之感,这是我在进入还珠洞最后所看到的。
天色有些老了,阳光放射出的丝丝微弱光芒显得有些黝黑,黑点在天空的光亮中时而闪烁着。进入还珠洞洞口两三米后,从漓江方向吹来了阵阵清凉,凉入骨、入心、入魂,凉得有点让人亢奋。我有些喜欢这种虐待式的冰凉,但我的时间并不允许我多做停留。当我穿过还珠洞,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壁石上奇妙多样的摩崖石刻,而是注意到了一男一女在洞口右侧的一颗有点儿残缺的石头上相互拥抱,死灰色的铁栏把她们紧裹着,我看见了男生闭着眼睛。我把有点儿青涩的脸庞对着他门,提起脚,慢慢走了过去,我怕惊醒她们温暖的爱意。前面的一颗山石使我吃惊起来,它像倒着长的石钟乳,奇特般的生机。这块山石连接着山体,从远处看整体好似一只弯着腰要去捡食物的狐狸。向下伸的山石,越往下越小,最后形状如成人的一个多拳头般大小,好像它能生长似的。这块石头正下方的石头好像是在生长似的,又好像与这块石头是同体般,它膨胀般的向上凸起,好像要去连接那块自上而下的山石。远远看去,半截手指间的空隙,显得格外心酸,就像两个爱人隔着一条纱帐,痛苦滋味。我向前走几步,倚在栏杆上,我前面是一颗又一颗的巨石,上面都写着些字,倒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看头,便远望前方。一座小岛凸显在我眼前,这小岛的花草树木比前面一座小岛的高大得多了。哇!那沙洲上的不远处,两个老人坐在木筏上垂钓,他们的木筏上还站立着两只鱼鹰,那鱼鹰合着翅膀,一动不动。那木筏、老人、鱼鹰、江水、小岛在夕阳的最后余辉中形成了一幅最自然的桂林山水画。
我回过神,回过身,倚在栏杆上看着眼前的摩崖石刻。各种飘逸洒脱、狂放自由的字刻出现在我眼前,原来这就是摩崖石刻文字。那些字,有的像短头发男生一样俊俏帅气,字体正直,收笔直截了当,毫无拖沓之感;有的像古代诗人本身自己,笔轻飘逸,细如白丝、上笔粗下笔细,上笔细下笔粗,美感奇特如此强烈。我慢慢走,慢慢观赏,才发现,宋代时期的摩崖石刻文字众多。最让我敬畏的是摩崖造像,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佛像。走到一大块避阴石下面时,我看到几尊摩崖时刻佛像,这几尊佛像并不高,不到一米的高度。再往前走时,我看到了一排排成型的佛像,最高的佛像高达一米多,但看上去依然是慈容。山峰里还挖掘出了第二层的空间,这似乎不可思议。我走到了一个自然形成的窗户前,那窗户下方便是漓江了。我靠着山石看了看在我前方的这一尊尊的佛像,不免惊叹,同时也有叹息。立在我正前方的一尊佛像很高,估计有两米的形象,我倒是不太记得了。除了这尊佛像外,看到其它佛像时我便有些叹息了。那些佛像很小,重点是它们有的已经模糊不清的,严重程度到我分不清哪尊是佛,哪尊是菩萨,哪尊是罗汉,不知是风化还是人为,还是其它因素,很多佛像轮廓已经看不清了,特别是那些手掌大的佛像,退化极其严重。在我站在那静静的观察与惋惜时,有一男一女的外国人走了上来,她们穿着宽松轻便的运动装,背上还背着旅行包。男人的头发长到了脖子,女人也差不多,她们看着我,我有些不敢正视她们。她们停留了不到一分钟,在要走时就双手合掌,拜了中间的佛像,然后是两边的佛像,就轻快走开了。
我的相机盖始终没有打开。曾记得在哪里看到过,相机的闪光会对佛像有一定的损害,虽然我们可以不开闪光灯。对于我这样一个信佛者来说,便觉得不用将佛像记录于纸上。将佛藏于心底,念与心底,才是真正的许愿,而不是看着拍好的照片不记与心。佛中有我,我心有佛,才是最高清的照片。想到这里,我想到了星云大师的一句话“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信佛之诚意不用言语不用镜像表达,而是放在心理,一切自然,都将得偿所愿。
从千佛洞出来时,天已经黑得差不多了,幸是我出门带了眼镜,甚喜。我还是想爬山的,听说这伏波山石阶陡得很,与王城独秀峰的石阶有得一比,我便狠下心扛着饥饿冲向了山顶。果真是陡,刚到山顶时我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不过,还没到两分钟,便觉得清凉了。
实在是
高峰,站在山顶上随观千家万户。万家灯火冲破了属于自己主宰的黑夜,势如破竹般的越来越亮。我累瘫了,倚在山顶的栏杆前,静静的看着前方这无尽的黑夜,这无尽的明亮,黑暗与光明齐聚心头,就像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忽明忽暗。
实在是,桂林的全城夜景景色并不是会让人美得吃惊,倒是那凉风让我会让你凉出新境界。
![]() |
注:图片来自蜗蜗游旅行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