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回国八年( 一)一个北京黑的碎碎念。
我的微信公号昨天如愿开通了留言功能。兴奋之下,我决定来挖一个新的大坑——写写回国后的点滴感想和对比。
回国与否,可能是很多在海外华人经常会思考的问题。在我和我先生回国之前,也常常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大致的无非都是:对国外生活即舍不得又感到无聊,对国内生活即想念向往又有些恐惧。在我回国后,也曾想细细的写一写经历和感受,好给仍在海外的朋友们一个参考,但迟迟无法动笔。两种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糟糕,难以取舍,有些又难以言说。事实上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生活可能都是如此,生命原本就是苦难的,哪儿又会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呢。每一次选择也都无非是放弃一些又获得一些,总是平衡的。
那为什么要来挖这个坑呢(鬼知道为什么), 可能是最近越来越确定,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愿望,哪怕没有什么人听。也趁着这段时间的“高产期”,来挖下这个坑,就算不知道何时能填(完),挖了,就好像自己已经写了(这是我的好友118说的:想过了就当自己写过了!:P)
细数回国八年
(一)一个北京黑的碎碎念
有人说,海归若是回了上海,就一定不会再想回国外了。若是回了北京,过两年一定会后悔。
很不幸,我回到的是北京。
我在慕尼黑呆了11年,回到北京居然也已经八年整。从内心的感受来说,仍然觉得自己刚回国不久。慕尼黑的一切,每条马路,每个商店,每个教堂,大学的每个楼,仿佛依然了若指掌。每次回去,都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而对于北京,我却还觉得自己只是个路过的客人,没有感觉到城市的温度,所以也没有什么欲望去了解。谈起未来,也仍然是:总是要走的。
我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包容度。北京没有上海的包容度,更没有慕尼黑的包容度。
走在慕尼黑的街上,人们彼此友善,会时不时接收到陌生人的笑脸。年长的人对路过的小孩总会投去喜爱的目光,年轻人的脸上阳光自在。狗狗们被牵引着走在大街上,奔跑在草地上,不会有人惊叫和躲闪。人行横道线,车子一定会让行人先走。两车相让时,让车的司机会打一个手势表示“你先走”,被让的司机会打手势表示“感谢”。难民的接收饱受争议,然而我去问大部分我的德国朋友,他们依然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帮助他们。
在我回国后的家(我们是有多宅,回国第一天就住进了这个小区,再也没挪过地儿。)一楼有个大门,人来人往。我保持着在德国的习惯,开门后,会为后面的人撑着门,从来没有一次,后面的人对我说谢谢,真的从来没有。当我自己走在别人后面,也从来没有人会为我撑着门。哪怕现在我推着儿童车,被帮忙撑门的次数依然少的可怜。 最初的几年,我常告诉自己,这是个老小区,有素质的年轻人住在这里的少。我的朋友也告诉我 “ 你要记住,你是个怎样的人,中国便怎样。“ 我耐心的等待着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慢慢占领这个世界。但八年过去了,世(zhong)界(guo)并没有变好。
也是在我们小区里,今天早上的时候,有一辆车停在车库入口正中间,从后面看去,还以为那辆车在停车打卡之类的,但久久不动。后面的车被堵了很久,才发现那车里根本没人在,保安说因为栏杆没有自动抬起,车主一言不合就锁车走人了!
我常常愤怒的想:人们之间到底是有多冷漠,人心里到底装了多少仇恨?!然而该死的我又偏偏是学心理学的,心里完全清楚,这并不怪他们。因为大部分人从童年起就从来没有被友善的对待过。长大成人后,也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善意和住在这个城市里的温度,又哪来的空间和气力去顾及他人。
我固执的保留着很多德国带回来的规则和习惯,固执的在开门时一定给后面人撑着门,我就看看到底什么时候,会有人对我说谢谢。
可能你会说我遇到的人也太糟糕了吧。不是,我在北京也交了很多朋友,现在我们不管隔得多远总会时不时见面,他们都是我最在乎的朋友。这里的人并不糟糕,只是当你们还是陌生人的时候会糟糕。只有当你们成为朋友,人的热量才会散发出来,友爱才会被感受到。
可惜的是,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你感觉到暖不暖,通常和朋友无关,而是和陌生人有关。一个城市的包容度,也就是体现在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传递中。就是这些,会让你觉得你在这里是不是被欢迎,你是不是可以把这里当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用”她“来描述一个城市,因为她本应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暖暖的容器。而北京冷冷的,它像一个骄傲自大的”机器“,在机器里面,陌生人都把自己关闭的紧紧的,生怕泄露了温暖,把自己弄凉了。
北京这个“机器”垄断着很多资源,像一个巨大的磁石把年轻人被吸引过来,然后压榨他们。家庭生活被工作挤压,年轻人没有时间谈恋爱,爸爸没有时间带孩子;到了中年,你也无法好好的享受岁月带来的收成,就连拿个保温杯也要被取笑;老年人呢,打不了车,挂不了号,在这个日新月异(真的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寸步难行。谁都没有办法好好的做自己,没法爱自己当下的样子。
北京人和外地人互相抱怨,一篇北京太大的帖子被反转再反转,永远都有对立的两端。我写下这些字,也不知道会被多少人嫌弃:" 那您倒是走呀”。是呀,我真心想走——除了这些细碎的感受,更别提雾霾和拥堵,以及孩子所缺失的自然和自由的教育。
可是,想当年我那么的爱慕尼黑,回国时做决定却只用了一个周末。如今我这么不喜欢北京,却一年一年又一年,无法做出决定,只好努力的接纳和过好现在的日子。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我猜想,可能是慕尼黑那个城市的善良让那时的我单纯,自由,有安全感,所以才可以轻快的决定。而北京的诱惑和敌意,让我变得自私不满患得患失。也有可能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压榨后总想再回本”的赌徒,想着”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还是继续拼一拼再走“的不敢轻易乱动的中年人。又或许,我总想再多做点什么,用我的课,我的知识,我每一天打开门撑一下门的动作,带给这个城市的人一点生活的亮光。
讨厌这里有一万个理由,离不开也有一万个理由。这就是这个城市带给你的:诱惑和抛弃,对立和隔离,自由和绑架。统统都是心的束缚。我们都是这个大机器的螺丝钉,被绑架了也不自知。所以不要轻信那些 ”说走就走“的鸡汤。走不了,真的不怪你/我。
其实说起来,回国八年我最最难忘的时刻,就是刚回国的第一天。夏季的傍晚时分,我走出家门,站在熙熙攘攘的街边,这个路口是两个正对着的小区的大门,人来车往,格外热闹,修自行车的,卖烤地瓜的,配钥匙的,摆地摊的,烤冷面的,开黑车的……我站在那里停留了片刻,感受脚踩土地的踏实感, 耳朵听着各类小贩此起彼伏的中文叫卖声,心中激荡着巨大的幸福。那一刻像一个定格的电影画面:画面从空中俯拍,越来越高越来越远,镜头旋转着,我被这些嘈杂而幸福的声音环绕包裹着,越来越小,我旋转着朝着天空呐喊,我!回!来!啦!
真的好遗憾,那一刻的幸福是那么短暂。
回国与否,可能是很多在海外华人经常会思考的问题。在我和我先生回国之前,也常常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大致的无非都是:对国外生活即舍不得又感到无聊,对国内生活即想念向往又有些恐惧。在我回国后,也曾想细细的写一写经历和感受,好给仍在海外的朋友们一个参考,但迟迟无法动笔。两种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糟糕,难以取舍,有些又难以言说。事实上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生活可能都是如此,生命原本就是苦难的,哪儿又会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呢。每一次选择也都无非是放弃一些又获得一些,总是平衡的。
那为什么要来挖这个坑呢(鬼知道为什么), 可能是最近越来越确定,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愿望,哪怕没有什么人听。也趁着这段时间的“高产期”,来挖下这个坑,就算不知道何时能填(完),挖了,就好像自己已经写了(这是我的好友118说的:想过了就当自己写过了!:P)
![]() |
细数回国八年
(一)一个北京黑的碎碎念
有人说,海归若是回了上海,就一定不会再想回国外了。若是回了北京,过两年一定会后悔。
很不幸,我回到的是北京。
我在慕尼黑呆了11年,回到北京居然也已经八年整。从内心的感受来说,仍然觉得自己刚回国不久。慕尼黑的一切,每条马路,每个商店,每个教堂,大学的每个楼,仿佛依然了若指掌。每次回去,都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而对于北京,我却还觉得自己只是个路过的客人,没有感觉到城市的温度,所以也没有什么欲望去了解。谈起未来,也仍然是:总是要走的。
我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包容度。北京没有上海的包容度,更没有慕尼黑的包容度。
走在慕尼黑的街上,人们彼此友善,会时不时接收到陌生人的笑脸。年长的人对路过的小孩总会投去喜爱的目光,年轻人的脸上阳光自在。狗狗们被牵引着走在大街上,奔跑在草地上,不会有人惊叫和躲闪。人行横道线,车子一定会让行人先走。两车相让时,让车的司机会打一个手势表示“你先走”,被让的司机会打手势表示“感谢”。难民的接收饱受争议,然而我去问大部分我的德国朋友,他们依然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帮助他们。
在我回国后的家(我们是有多宅,回国第一天就住进了这个小区,再也没挪过地儿。)一楼有个大门,人来人往。我保持着在德国的习惯,开门后,会为后面的人撑着门,从来没有一次,后面的人对我说谢谢,真的从来没有。当我自己走在别人后面,也从来没有人会为我撑着门。哪怕现在我推着儿童车,被帮忙撑门的次数依然少的可怜。 最初的几年,我常告诉自己,这是个老小区,有素质的年轻人住在这里的少。我的朋友也告诉我 “ 你要记住,你是个怎样的人,中国便怎样。“ 我耐心的等待着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慢慢占领这个世界。但八年过去了,世(zhong)界(guo)并没有变好。
也是在我们小区里,今天早上的时候,有一辆车停在车库入口正中间,从后面看去,还以为那辆车在停车打卡之类的,但久久不动。后面的车被堵了很久,才发现那车里根本没人在,保安说因为栏杆没有自动抬起,车主一言不合就锁车走人了!
我常常愤怒的想:人们之间到底是有多冷漠,人心里到底装了多少仇恨?!然而该死的我又偏偏是学心理学的,心里完全清楚,这并不怪他们。因为大部分人从童年起就从来没有被友善的对待过。长大成人后,也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善意和住在这个城市里的温度,又哪来的空间和气力去顾及他人。
我固执的保留着很多德国带回来的规则和习惯,固执的在开门时一定给后面人撑着门,我就看看到底什么时候,会有人对我说谢谢。
可能你会说我遇到的人也太糟糕了吧。不是,我在北京也交了很多朋友,现在我们不管隔得多远总会时不时见面,他们都是我最在乎的朋友。这里的人并不糟糕,只是当你们还是陌生人的时候会糟糕。只有当你们成为朋友,人的热量才会散发出来,友爱才会被感受到。
可惜的是,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你感觉到暖不暖,通常和朋友无关,而是和陌生人有关。一个城市的包容度,也就是体现在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传递中。就是这些,会让你觉得你在这里是不是被欢迎,你是不是可以把这里当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用”她“来描述一个城市,因为她本应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暖暖的容器。而北京冷冷的,它像一个骄傲自大的”机器“,在机器里面,陌生人都把自己关闭的紧紧的,生怕泄露了温暖,把自己弄凉了。
北京这个“机器”垄断着很多资源,像一个巨大的磁石把年轻人被吸引过来,然后压榨他们。家庭生活被工作挤压,年轻人没有时间谈恋爱,爸爸没有时间带孩子;到了中年,你也无法好好的享受岁月带来的收成,就连拿个保温杯也要被取笑;老年人呢,打不了车,挂不了号,在这个日新月异(真的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寸步难行。谁都没有办法好好的做自己,没法爱自己当下的样子。
北京人和外地人互相抱怨,一篇北京太大的帖子被反转再反转,永远都有对立的两端。我写下这些字,也不知道会被多少人嫌弃:" 那您倒是走呀”。是呀,我真心想走——除了这些细碎的感受,更别提雾霾和拥堵,以及孩子所缺失的自然和自由的教育。
可是,想当年我那么的爱慕尼黑,回国时做决定却只用了一个周末。如今我这么不喜欢北京,却一年一年又一年,无法做出决定,只好努力的接纳和过好现在的日子。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我猜想,可能是慕尼黑那个城市的善良让那时的我单纯,自由,有安全感,所以才可以轻快的决定。而北京的诱惑和敌意,让我变得自私不满患得患失。也有可能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压榨后总想再回本”的赌徒,想着”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还是继续拼一拼再走“的不敢轻易乱动的中年人。又或许,我总想再多做点什么,用我的课,我的知识,我每一天打开门撑一下门的动作,带给这个城市的人一点生活的亮光。
讨厌这里有一万个理由,离不开也有一万个理由。这就是这个城市带给你的:诱惑和抛弃,对立和隔离,自由和绑架。统统都是心的束缚。我们都是这个大机器的螺丝钉,被绑架了也不自知。所以不要轻信那些 ”说走就走“的鸡汤。走不了,真的不怪你/我。
其实说起来,回国八年我最最难忘的时刻,就是刚回国的第一天。夏季的傍晚时分,我走出家门,站在熙熙攘攘的街边,这个路口是两个正对着的小区的大门,人来车往,格外热闹,修自行车的,卖烤地瓜的,配钥匙的,摆地摊的,烤冷面的,开黑车的……我站在那里停留了片刻,感受脚踩土地的踏实感, 耳朵听着各类小贩此起彼伏的中文叫卖声,心中激荡着巨大的幸福。那一刻像一个定格的电影画面:画面从空中俯拍,越来越高越来越远,镜头旋转着,我被这些嘈杂而幸福的声音环绕包裹着,越来越小,我旋转着朝着天空呐喊,我!回!来!啦!
真的好遗憾,那一刻的幸福是那么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