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枯木开花》
台湾传奇高僧圣严法师传记《枯木开花》出版 2010年03月19日 10:36 凤凰网读书
《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 施叔青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3月出版 (资料图)
圣严法师曾被《天下》杂志推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法师虽为出家人,但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法师出身江苏农家,亲历水患、兵灾。十四岁在南通狼山广教寺出家,作经忏僧,因战乱又到上海大圣寺,入佛学院。1949年从军赴台,十年后再度出家,拜东初老人为师,闭关六年潜心佛学。又负笈东瀛,获立正大学文学博士。此后圣严法师创建法鼓山,以“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圣严法师继承禅宗临济、默照法脉,在世界各地指导禅修,提倡“心灵环保”,接引无数中西方人士。这位教育家、作家、宗教家,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其“四世为人”的传奇经历,在其弟子、著名小说家施叔青笔下被细致展开,使读者随法师人间行脚,见证枯木开花。
在隱匿與揭露之間角力─《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讀後
作者: 心亙
法鼓山聖嚴法師的生平與事蹟,一般人並不陌生。在法鼓文化的多種出版物,在法師受訪而整理出的雜誌文章,乃至電視受訪談生平的種種機會裡,聖嚴法師都曾或多或少、片片斷斷談過自己生命的歷程,其意不在立傳,而是從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揭示其中耐人尋味的人生宗教哲理。
時報出版的《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所不同於這些訪談者,是作者施叔青有意識地把這本書寫成聖嚴法師目前最完整的傳記。知名小說家、也是聖嚴法師皈依弟子的施叔青自言將聖嚴週邊的著述、行跡等龐雜互異的素材,「全部都揉進去,創造一個立體化的架構,點化、烘托傳主。」(7月27日《明日報》專訪施叔青)於是,施叔青自聖嚴法師閉關的美濃朝元寺始,遍訪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洛杉磯、紐約等地,「嘗試沿著聖嚴法師長年來的人間行腳,逐一重踏他足跡所經之處,尋訪各地的護法弟子,重溫法師弘法、指導禪修的歷程。」(《明日報》專訪)
為了寫作此書,即使是寫過三十多部長短篇小說、多本散文、評論、對談、劇本、學術專論的施叔青,也「感受到空前繁重的工作量,除了走訪傳主身邊的人與事,光是閱讀法師幾十種不同題材的著作,就已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然而,我絲毫不以為苦。」
以出離之心,寫四世為人
不以為苦的原因,除了作者深厚的寫作經驗,自是駕輕就熟,並以聖嚴法師精進不懈自勉,早晚打坐靜心、臨帖寫書法描畫佛像,以求心理狀態的定靜,保持「出離之心」寫作此書,難怪她說寫《枯木開花》是一種修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撰寫此書投入心力之深、願力之大。
也因為本書立意完整呈現聖嚴法師的人生行腳,聖嚴法師「四世為人」的過程也益發顯得清楚而不尋常。從江蘇鄉下農家下田、除草、幫忙賣瓜、修堤岸、目睹日軍燒殺擄掠的「張志德」;而後在狼山出家,成了法號「常進」的小沙彌,四處趕經懺,日夜奔波,時常在「小和尚要跌下來啦」的呼聲中驚醒。又因時局動亂,還俗從軍,取伯夷、叔齊在商朝亡了之後,不吃周朝一顆米,寧可在首陽山採薇果腹,最後餓死的典故,改名為「張採薇」。在十年軍旅生涯之後退伍,第二次在東初老人門下出家,法號「慧空聖嚴」,以此身分赴日本精研佛學,獲得立正大學博士學位,到美國弘法,乃至創建法鼓山,而為家所喻、戶所曉。此三者都歸攝於聖嚴法師一人之身,成就了法師生命的特定階段。
當以聖嚴法師的身分,與張志德、常進昔日的生命情境相接時,往往也是聖嚴法師性情流露處。像是法師重回久違的江蘇狼山,拿起相機頻頻按下快門,「婆娑的淚眼使得鏡頭外的景色漸漸模糊了」。又如法師聽到大姊臨終前還念念不忘這位小兄弟,「法師兩眼不由自主的模糊了起來,又是酸淚連連」。又如法師回憶起母親臨終情景,「仍是泫然欲泣」。又如張採薇赴北投拜訪妙然法師,告別時妙然送給每個人20元車資,「使他感動得噙淚欲滴」。
無一淚字,能令讀者愴然淚下,無一悲字,能令讀者心生悲戚,這在小說家施叔青不是難事。不知是否以「出離之心」寫作之故,加上這都是法師出世與入世交會的片刻,寫得太深有塵緣未了之慮,寫太淺又如槁木死灰,描摹深淺的分寸極難拿捏,以致描寫聖嚴法師情緒激動處,多以「淚眼婆娑」、「無限淒然」一筆帶過,不能不說是一種小小的遺憾。
小說家寫傳記的便與不便
這也就涉及小說家寫傳記的便與不便了。小說一字在英文是fiction,乃是虛構之意。就算小說家以現實為本,蒐集了再多的資料,那也是替小說家的想像力來服務,務使小說家筆下營造的世界能「逼真」、而至「亂真」。說到底,那還是個「虛」的世界。
傳記寫的是「實」,是要把某個人的生命軌跡儘可能「如實」呈現,容不得想像力造次,再怎麼天馬行空的小說家,也只得收起想像力的羽翼,上窮碧落下黃泉,蒐集資料。
但傳記要深入精彩,光資料詳實還不夠,作者也要有寫情寫景,如身親臨的本事。這就是小說家寫傳記的便利之處。除前述幾段外,信手翻來,精彩的片段躍然目前。以〈十年軍旅生涯〉一章為例:當時還是通訊兵張採薇的聖嚴法師陷入一種「信仰的危機」,急欲追索自己本來面目,陷入疑團之中,不得其解。
張採薇南下高雄,夜裡與基隆十方大覺寺的靈源老和尚同單。這位「累累贅贅、迷迷糊糊的」靈源老和尚,夜裡挺著大肚皮打坐,張採薇也只得陪坐。
坐了大半夜,張採薇再也忍不住,把心中的苦惱、修行的障礙,向老和尚訴說不絕。而靈源老和尚只是頷首:「你可以問,你可以問…。還有嗎,你還有問題嗎?」
突然之間,老和尚伸出手掌,啪的一聲,打在床沿硬硬的床板上,這一掌力道很猛,整個統舖都震動了。
「你哪來這麼多問題?放下來,放下來,學密、學禪、學淨土,學什麼?想成佛,又想上西方,又想開悟,這些東西都要放下。」
靈源老和尚一拍單逼拶,一聲有力的直接的大喝:「放下」來得正逢其時,這句機鋒適時地戳破張採薇滿心的疑團,機緣成熟,心被這麼一撥一點,滿腦子的妄想雜念統統逼進死巷,一網成擒,所有的掙扎煎熬,頃刻間消失殆盡。有如久居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突然開了一條縫,智慧如閃光顯現,光景無限。
從張採薇滿腹疑團,由空而有,因緣集結,飽滿如露,到靈源和尚大力一拍一吼,幻化如電,復歸於空,照見光明,這段寫來一氣呵成,不禁令人拍案。
傳主與作者爭奪詮釋權
這類開悟奇境的敘述必定為信眾所傳誦,為一般讀者所樂道;讀者在閱讀宗教人物傳記時,恐怕也懷有些許期望,能讀到超乎自然的事蹟、神祕的體驗,即使是敘述玄奘法師生平的《大唐慈恩法師傳》也不乏難以解釋的神通片刻,藉此襯托取經之難,法師受護佑之深。但聖嚴法師對這類純屬個人體驗而難為科學解釋的部份頗為低調,施叔青轉述法師語:「你寫了我也不會承認!」
像聖嚴法師這樣「宣揚理性的佛教,去除迷信的部份」(鄭振煌)的佛教人物,自然寧可在個人神祕經驗與理性剖析之間劃下界線。而聖嚴法師的這句話也觸及寫傳記的一項不變的本質─不管傳主名聲大小、功業高低,傳記寫作是傳主與作者的角力,在隱匿與揭露之間爭奪詮釋的權力。
這項隱匿與揭露的角力也不因某本傳記的完成、出版而終止,《枯木開花》在聖嚴法師豐富的生命表層,凝結了薄薄的一層,作為一般讀者、信眾認知法師的媒介。這層媒介終有一日會像地殼應力改變一樣,因隱匿與揭露之間的拉扯而破裂,而眼前的這本傳記也將完成其階段任務,並成為孕育日後下一本聖嚴法師傳記的立足點與養分的來源。 -
《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 施叔青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3月出版 (资料图)
圣严法师曾被《天下》杂志推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法师虽为出家人,但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法师出身江苏农家,亲历水患、兵灾。十四岁在南通狼山广教寺出家,作经忏僧,因战乱又到上海大圣寺,入佛学院。1949年从军赴台,十年后再度出家,拜东初老人为师,闭关六年潜心佛学。又负笈东瀛,获立正大学文学博士。此后圣严法师创建法鼓山,以“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圣严法师继承禅宗临济、默照法脉,在世界各地指导禅修,提倡“心灵环保”,接引无数中西方人士。这位教育家、作家、宗教家,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其“四世为人”的传奇经历,在其弟子、著名小说家施叔青笔下被细致展开,使读者随法师人间行脚,见证枯木开花。
在隱匿與揭露之間角力─《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讀後
作者: 心亙
法鼓山聖嚴法師的生平與事蹟,一般人並不陌生。在法鼓文化的多種出版物,在法師受訪而整理出的雜誌文章,乃至電視受訪談生平的種種機會裡,聖嚴法師都曾或多或少、片片斷斷談過自己生命的歷程,其意不在立傳,而是從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揭示其中耐人尋味的人生宗教哲理。
時報出版的《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所不同於這些訪談者,是作者施叔青有意識地把這本書寫成聖嚴法師目前最完整的傳記。知名小說家、也是聖嚴法師皈依弟子的施叔青自言將聖嚴週邊的著述、行跡等龐雜互異的素材,「全部都揉進去,創造一個立體化的架構,點化、烘托傳主。」(7月27日《明日報》專訪施叔青)於是,施叔青自聖嚴法師閉關的美濃朝元寺始,遍訪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洛杉磯、紐約等地,「嘗試沿著聖嚴法師長年來的人間行腳,逐一重踏他足跡所經之處,尋訪各地的護法弟子,重溫法師弘法、指導禪修的歷程。」(《明日報》專訪)
為了寫作此書,即使是寫過三十多部長短篇小說、多本散文、評論、對談、劇本、學術專論的施叔青,也「感受到空前繁重的工作量,除了走訪傳主身邊的人與事,光是閱讀法師幾十種不同題材的著作,就已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然而,我絲毫不以為苦。」
以出離之心,寫四世為人
不以為苦的原因,除了作者深厚的寫作經驗,自是駕輕就熟,並以聖嚴法師精進不懈自勉,早晚打坐靜心、臨帖寫書法描畫佛像,以求心理狀態的定靜,保持「出離之心」寫作此書,難怪她說寫《枯木開花》是一種修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撰寫此書投入心力之深、願力之大。
也因為本書立意完整呈現聖嚴法師的人生行腳,聖嚴法師「四世為人」的過程也益發顯得清楚而不尋常。從江蘇鄉下農家下田、除草、幫忙賣瓜、修堤岸、目睹日軍燒殺擄掠的「張志德」;而後在狼山出家,成了法號「常進」的小沙彌,四處趕經懺,日夜奔波,時常在「小和尚要跌下來啦」的呼聲中驚醒。又因時局動亂,還俗從軍,取伯夷、叔齊在商朝亡了之後,不吃周朝一顆米,寧可在首陽山採薇果腹,最後餓死的典故,改名為「張採薇」。在十年軍旅生涯之後退伍,第二次在東初老人門下出家,法號「慧空聖嚴」,以此身分赴日本精研佛學,獲得立正大學博士學位,到美國弘法,乃至創建法鼓山,而為家所喻、戶所曉。此三者都歸攝於聖嚴法師一人之身,成就了法師生命的特定階段。
當以聖嚴法師的身分,與張志德、常進昔日的生命情境相接時,往往也是聖嚴法師性情流露處。像是法師重回久違的江蘇狼山,拿起相機頻頻按下快門,「婆娑的淚眼使得鏡頭外的景色漸漸模糊了」。又如法師聽到大姊臨終前還念念不忘這位小兄弟,「法師兩眼不由自主的模糊了起來,又是酸淚連連」。又如法師回憶起母親臨終情景,「仍是泫然欲泣」。又如張採薇赴北投拜訪妙然法師,告別時妙然送給每個人20元車資,「使他感動得噙淚欲滴」。
無一淚字,能令讀者愴然淚下,無一悲字,能令讀者心生悲戚,這在小說家施叔青不是難事。不知是否以「出離之心」寫作之故,加上這都是法師出世與入世交會的片刻,寫得太深有塵緣未了之慮,寫太淺又如槁木死灰,描摹深淺的分寸極難拿捏,以致描寫聖嚴法師情緒激動處,多以「淚眼婆娑」、「無限淒然」一筆帶過,不能不說是一種小小的遺憾。
小說家寫傳記的便與不便
這也就涉及小說家寫傳記的便與不便了。小說一字在英文是fiction,乃是虛構之意。就算小說家以現實為本,蒐集了再多的資料,那也是替小說家的想像力來服務,務使小說家筆下營造的世界能「逼真」、而至「亂真」。說到底,那還是個「虛」的世界。
傳記寫的是「實」,是要把某個人的生命軌跡儘可能「如實」呈現,容不得想像力造次,再怎麼天馬行空的小說家,也只得收起想像力的羽翼,上窮碧落下黃泉,蒐集資料。
但傳記要深入精彩,光資料詳實還不夠,作者也要有寫情寫景,如身親臨的本事。這就是小說家寫傳記的便利之處。除前述幾段外,信手翻來,精彩的片段躍然目前。以〈十年軍旅生涯〉一章為例:當時還是通訊兵張採薇的聖嚴法師陷入一種「信仰的危機」,急欲追索自己本來面目,陷入疑團之中,不得其解。
張採薇南下高雄,夜裡與基隆十方大覺寺的靈源老和尚同單。這位「累累贅贅、迷迷糊糊的」靈源老和尚,夜裡挺著大肚皮打坐,張採薇也只得陪坐。
坐了大半夜,張採薇再也忍不住,把心中的苦惱、修行的障礙,向老和尚訴說不絕。而靈源老和尚只是頷首:「你可以問,你可以問…。還有嗎,你還有問題嗎?」
突然之間,老和尚伸出手掌,啪的一聲,打在床沿硬硬的床板上,這一掌力道很猛,整個統舖都震動了。
「你哪來這麼多問題?放下來,放下來,學密、學禪、學淨土,學什麼?想成佛,又想上西方,又想開悟,這些東西都要放下。」
靈源老和尚一拍單逼拶,一聲有力的直接的大喝:「放下」來得正逢其時,這句機鋒適時地戳破張採薇滿心的疑團,機緣成熟,心被這麼一撥一點,滿腦子的妄想雜念統統逼進死巷,一網成擒,所有的掙扎煎熬,頃刻間消失殆盡。有如久居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突然開了一條縫,智慧如閃光顯現,光景無限。
從張採薇滿腹疑團,由空而有,因緣集結,飽滿如露,到靈源和尚大力一拍一吼,幻化如電,復歸於空,照見光明,這段寫來一氣呵成,不禁令人拍案。
傳主與作者爭奪詮釋權
這類開悟奇境的敘述必定為信眾所傳誦,為一般讀者所樂道;讀者在閱讀宗教人物傳記時,恐怕也懷有些許期望,能讀到超乎自然的事蹟、神祕的體驗,即使是敘述玄奘法師生平的《大唐慈恩法師傳》也不乏難以解釋的神通片刻,藉此襯托取經之難,法師受護佑之深。但聖嚴法師對這類純屬個人體驗而難為科學解釋的部份頗為低調,施叔青轉述法師語:「你寫了我也不會承認!」
像聖嚴法師這樣「宣揚理性的佛教,去除迷信的部份」(鄭振煌)的佛教人物,自然寧可在個人神祕經驗與理性剖析之間劃下界線。而聖嚴法師的這句話也觸及寫傳記的一項不變的本質─不管傳主名聲大小、功業高低,傳記寫作是傳主與作者的角力,在隱匿與揭露之間爭奪詮釋的權力。
這項隱匿與揭露的角力也不因某本傳記的完成、出版而終止,《枯木開花》在聖嚴法師豐富的生命表層,凝結了薄薄的一層,作為一般讀者、信眾認知法師的媒介。這層媒介終有一日會像地殼應力改變一樣,因隱匿與揭露之間的拉扯而破裂,而眼前的這本傳記也將完成其階段任務,並成為孕育日後下一本聖嚴法師傳記的立足點與養分的來源。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