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胥
从小到大很少下厨房,对厨艺一窍不通的我突然有一段时间对做菜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研究菜谱,看许多美食节目。正好我的微博好友里有一位大姐是美食达人,专写菜谱,我们私信里经常交流一些做菜方面的心得,我也跟她学做菜。去菜场也总要留意一些不常见的食材,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华丽转身变成米其林大厨。
那段时间大概也像现在这个季节,正是吃螃蟹的时候,我经常驱车去临近瓜洲(靠近润扬汽渡的一个小镇)的一个农家乐去买草鸡蛋,如果早上去的话就索性再往前开几公里去镇上的菜场转一圈。小镇上的菜场能买到农民自家长的一些蔬菜,运气好还能买到江里上来的鱼。临近菜场大门口的马路边每次去都能看到几个卖螃蟹的老大爷,他们卖的螃蟹都是那种小小的大概一两不到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的螃蟹,用绿色的网兜装着,不论斤不论个,就是一袋多少钱。我向来认为吃螃蟹是个比较麻烦的事,这么小的螃蟹能吃到什么名堂,就是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斩成一半用面糊裹了炸了吃也还是太小了点,用来炖汤没蟹黄蟹膏似乎也炖不出好汤。所以我就问卖蟹的大爷,这个怎么吃?大爷说用来做蟹酱,回家洗了放点面糊毛豆熬熬就行,还说这是长江里的小螃蟹,鲜的很!(估计这个大爷也是个不会做饭的主,啰里吧嗦也讲不清楚)。去了几次,看到买这些小螃蟹的都是上了年纪了人,心想这道菜一定是扬州乡下一道传统的菜肴,估计年轻人会做得不多,回来问了几个跟我差不多大的扬州当地的,都说吃过没做过。一直想请教那些买蟹的老人家这道菜的做法,羞于同陌生人搭讪的我错过了好几次机会。
后来回家上网查了一下,总觉得那些做法跟扬州乡下老太太的做法一定不一样。所以一直也没有尝试。
前两天偶然看到一篇介绍扬州大闸蟹吃法的文章,文中就提到这种螃蟹酱,原来古称“蟹胥”。
“《周礼/天官/庖人》曰: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这段话后,东汉郑玄注:“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何为“蟹胥”?晋吕忱 《字林》曰:“胥,蟹酱也。” 《释名》曰:“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这种蟹酱,非常美味。“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蟹名品之一”
因为那个时候的饮食中酱比较流行,古人吃蟹就是从吃“蟹胥”开始的。想去学的这道菜竟然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比起遍布大街小巷的大小酒店,各个美食广场里的那些特色中餐,西餐,日料,这些散落村野乡间的传统美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而每道美食的背后都深藏着悠久的历史,或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不知道那个卖小螃蟹的大爷还在不在,这次回扬州决定再去一趟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