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书笔记
黑塞于二战结束后的次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黑塞是德国人,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且在二战期间奉行法西斯主义
悉达多始写于1919年初一战刚结束之际,战争促使黑塞为自己提了一条“向内之路” 黑塞的向内之路是一条探索个人生命意义之路
关于悉达多的成书缘由,黑塞曾说“我从来不曾把一个人具有何种信仰视为最重要的东西,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毕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愿意是一个爱国者,然而首先是人,两者不能兼得时,我永远选择人”“我十年多前进行试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本书就是悉达多”
悉达多这个名字乃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真名,但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佛陀本人,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只是将他的名字命名为悉达多。
悉达多出身于富裕的婆罗门贵族家庭,自幼好学不倦,初始求学于婆罗门经典,当了三年沙门后觉得依然故我,于是离弃沙门求学于佛教,但却并没有皈依于佛教,他说道:“没有人可以通过别人授予的学问而获得拯救。” 继而独自流浪,不久后受到美女卡玛拉的吸引转向世俗生活,他沉溺酒色,“变成了儿童似的人”。多年后,他发现自己也成了行尸走肉,便再次抛弃家乡出走,在河边,悉达多受到河水和渡船夫花苏瓦德的教育,决心留下来向两位老师求教。
两位老师指的就是河水和渡船夫。悉达多向河水学习如何“永恒向下走”,河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体现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思想。而渡船夫一辈子默默无语为人摆渡,则向主人公显示了他用实际行动表达的“愿意是人人仆役”的普济众生精神。华苏瓦德的一生符合《道德经》中所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在黑塞的笔下,华苏瓦德是人格化身的道,而河水则是道的非人化身。
早在此书问世之前,黑塞就曾写信告诉友人:“(主人公)穿着印度服装,启程是是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1922年悉达多出版后,黑塞又在给斯蒂芬·茨威格的信中说道:“我的圣人穿的是印度服装,但他的智慧却更接近于老子,而不是乔达摩……”
以上内容皆摘自序言,这篇序言是我看过的序言里写的最好的一篇,信息量很大,不过也严重剧透,不过剧透了也没关系,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当做一本小说来读,可以看做是一次对于信仰或者说是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索。看书名我起初以为这是一本佛陀的传记,看了序言以后我知道我又错了,悉达多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且这本书也不是主要介绍佛教思想的,主人公起初问道于婆罗门和佛陀,最后却归于老子的“道”,从主人公问道于河水和船夫的情节来看,这本书应该更侧重于道家思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