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具小史
现在绝大多数人们的吸烟方式很是简易,中指食指夹着烟,在一吸一放之间,潇洒尽显。 古时的烟可没有这么方便,据说最初的烟民直接将烟草放置于瓦盆之中,蹭地点着火,再拿着竹管吸到口中。很麻烦吧?不说操作步骤的繁琐,就是那“瓦盆,竹管”带着也甚不合适,若是像现代人一样想随时随地来一支,就得胸前垂竹管,胸后挂瓦盆了。 古人也觉得不雅,稍微改进了一下,直接将烟丝放入竹管中点燃。这一进步不容小觑,这可是我们现代烟的原型。想象一下,当你寂寞空虚,孤独难耐之时,来上那么一支,真是不想成仙也枉然啊。 这烟管的具体构造值得具体一说。最重要的就是前面必有一窝状的烟斗,和入口的烟嘴了。俗话说“病从口入”,烟嘴不可马虎。有钱人家对烟嘴十分讲究,什么金银翡翠,玛瑙玉石,什么值钱来什么。若是在古时,马云得配个上百克拉的钻石烟嘴才配得上他的身份。 烟管的长度也显示主人的地位,《烟谱》还记载有“长者至与人等”的烟管,这么长怎么点?自然使唤仆人了。这么长的烟管,行走时可作为手杖以助出行。现在的吸烟老人都配上一根的话,“扶不扶”的问题大概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 烟管一物多用在当时很常见,不仅可以当拐杖,还可当武器,当喇叭。在相同的演变进程中,鼻烟壶也占了一席之地。 鼻烟的使用者是妥妥的中产以上阶级,制作精良且成本昂贵。鼻烟中常常加入一定香料,常作为药用,作为保健品也不赖。《红楼梦》曾有过如下描写: “晴雯……仍是发烧、头痛、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晴雯嗅了之后,“果觉痛快些”,看来这鼻烟治鼻炎感冒倒是有奇效。 不止贾府常用,就连皇帝也极为钟爱,康熙乾隆都曾接受过外国进贡的鼻烟和鼻烟壶,也曾将鼻烟和鼻烟壶赐给安南国王和朝鲜国王。 鼻烟壶作为承载鼻烟的工具,当然不同凡响。雍正皇帝为了一对鼻烟壶,曾两次下旨,大行赏赐,在清宫档案里详细记载了监造此鼻烟壶的画工、烧造工,和数名太监仆役的名字。你说这皇帝是得多喜欢这鼻烟壶啊? 鼻烟壶深受上层社会的喜好,材料多样,瓷器、珐琅器、玉石、象牙,不一而足。清末时出现一种类似于“世博会”的展览会,每年的四月初八,京中人士就带着自己的精品来“亮壶”,好不热闹。在整个清代,最为罕见的就是大贪官和珅掠夺的珍珠鼻烟壶,这个“大如雀卵”的用巨型珍珠挖空制成的鼻烟壶本是要呈献给乾隆皇帝,但最终被和珅搞到手上。和珅伏诛后,此珍宝不知所踪。 虽说是贵族的奢侈品,但清代大量精工制作的鼻烟壶的问世,也为我国的艺术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作家邓友梅《烟壶》评价它“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这是我国在吸烟史上唯一创造了的真正的艺术品,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笔遗产。 在民国之后,大部分烟民享用的都如“宇宙牌”香烟一类的烟草,而一些老农或者遗老遗少们还用着烟袋烟锅。 至于现代人,吸的就是一根根不需要用具,方便快捷的烟草了。手夹一只烟,在袅袅薄雾中,遥想古时的烟具,颇有些吊古之感。
不过喜好复古物品的人也不少,依我所见,鼻烟壶大概是艺术家的标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