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
周六照常上班,但工作几乎没什么需要忙的,备考的紧张复习也告一段落,于是刷豆瓣频率高了些。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顺手打开了网易云音乐继续听着蔡琴的《月光小夜曲》。
听着她悠扬婉转的声音,一个安静的下午可以说很是享受了。蔡琴嗓音极其出色,据巫启贤说台湾歌星里可以用来试音响的人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蔡琴,可见她的音色天赋多高。
我想说的不是对蔡琴极其作品的详细描述,我是想说天赋这个词。想到的是我的大妈,就是前面日记里写到的《慧姐》那篇里慧姐的妈妈。大妈的音色条件也很好,天声适合民歌范的那种,比如《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之类的,嗓子可以亮起来唱出去的那类型。前年奶奶八十大寿,吃完饭大家唱歌助兴,大妈也不怕在那么多亲戚面前唱不好,上去拿起话筒就唱了一首歌,她唱的开心,我们鼓掌的也开心。估计很多人都忘不了那个画面,至少我仍旧清楚地记得。
好,天赋有了。但是没有条件来发挥她的特长,大妈的嗓音就只能被我们知道。这是不是就是很多人说的命?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大妈的家里能够让她受到教育已然不错了,除了上学还要务农,背上背着他的三弟。嫁给伯父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做起了代课老师。天生爽朗大方的性格,大大咧咧,走路时两条粗又黑的辫子跟着甩动起来,生命的朝气全体现出来了。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那会,是跟大妈在同一个学校的。爸妈在外地打工挣钱,我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爷爷奶奶那会也六十几快七十了,奶奶不会骑车,爷爷有哮喘。刮风下雨我要么自己走,要么大妈背着我走,自家两个孩子跟着自己走。中午吃饭回家太辛苦,大妈怎么着也要喊我在学校跟老师一起吃食堂,晚上放学就背我回家。在我的心里能待我如此,我是感恩的。
大概我四年级左右,村办小学合并,家里就琢磨给我转学到镇中心小学读书。大概四里路,爸爸给买了一辆小自行车,当时我很是喜欢,学骑车就是在大妈家通往街上的土路上。哥哥看我的小车好玩,就骑了几个来回不给我骑,我还跟他生气了。每次上学放学总要经过大妈家旁边,有时候大妈在门口,我都会响亮地叫一声“大妈”,有时候看一眼门口没人,我就直接骑回家。
可能也就是学校合并后,大妈的工作也没了。光靠田里的收成哪里负担得起俩娃和一家的开支,于是就跟负责镇保险公司的姑父开始做起了保险。由于以前当老师村里的人几乎都人事,性格直率能说会道,大伯又是村里会计,保险做的倒还是可以。
但空闲时间多了,村里好赌成风,大妈一有空也会往麻将场上跑。她赌的也不小,不像奶奶打的麻将都是“小幺二”(音,算钱最小的那种)消磨时间用的。大妈的都是快来快去,尤其是掷骰子,输赢快的很。有一次听奶奶讲,有人举报,派出所的人来抓,人都带走了,大妈把钱藏到极隐私的地方没被搜出来,但是需要大伯去带人,大伯气得不行,太丢面了。
由于心里惦记着吃完去赶场子,做起事麻利得很,就是质量不是很高。有一年大学寒假,我回家帮奶奶炸肉圆。到家时奶奶已经绞好了肉糊,就等我回去热油开炸。大妈也在那,也不好不帮忙就出去玩。嫌我用手挤的慢,说自己弄得很快。奶奶说她做事急急乎乎的,肉圆炸出来都带拐,不像我炸出来的圆乎乎的。心里老惦记着出去玩,能做好什么事?
前两年哥哥姐姐一家都在家,我也在那吃饭。一盘鱼吃到肚子,竟然肚子里的鱼血还是通红的没有凝固起来,于是我们就不吃那盘菜,等着晚上回锅。估计大妈把鱼刚烧滚就关火盛上桌,急着炒其它菜了。我们还在吃的时候,大妈就急忙扒几口饭出去赶场子了。
今年我去无锡哥哥家玩,大妈还是很热情,特意给皮皮煮了宝宝吃的面条。烧了几个菜,我们还没吃,她把早上我和侄女吃剩的粽子用汤泡了下,也不嫌弃是我吃剩下的,囫囵吞咽了。吃完就跟我说,慢慢吃,她要出去了。在哥哥家谈好的条件,周末两天要给她出去打麻将。都是家里人,也不见外。她出去玩的开心,我在家也开心。晚上一家人帮忙着给皮皮洗澡,洗好后麻溜地就把皮皮衣服给洗好晾出去了。
慧姐的儿子百天,我又去了,得空细细观察了下大妈。粗又长的辫子早已经剪了,短发好打理。因为孙女一直是跟着她睡觉的,夜里没少操心,两只眼袋肿的很。不知道什么缘故,牙齿也不再是过去洁白的了,好像一个喝惯了绿茶的人拥有的牙齿。穿着倒是色彩丰富些,但是不爱运动,也不是易瘦体质,丰满的身材估计孩子会喜欢,不像我抱人的时候全身骨头硌人疼。
哥哥在一家韩资企业做事,收入不错。但是过日子很是细心,该花的花,能省的省。每个星期给大妈两百块买菜,能在超市买的都用卡在超市买,但在我看来也不够。有时候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也会吵架,哥哥希望大妈注重身体不要老打麻将,输了钱心疼,还容易激动。大妈觉得带孩子很辛苦,几年下来完全脱离了自己熟悉的家,还不让打麻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吵得凶了,大妈会骂的很粗。我是有幸听过一次大妈骂人,但是真是说不出口。也劝她不要骂,骂人首先降低自己身份,但是她却是骂出来出口气才痛快。我和姐姐劝着也没用,她已经有她自己的那一套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林林总总了。
虽然骂的凶,每次回老家,家里的油、鸡蛋都是成箱带过去。关起门来还是一家人不是。
哥哥家可能还准备要个孩子,大妈的带娃生涯想结束还早着呢。
我多么希望她劳累了一天后晚上也跟着去跳跳广场舞,白天忙碌闲下来能够重新翻起书看看。
我总觉得父母辈的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都是为子女牺牲到最后。尤其是女人,小时候为哥哥弟弟让出上学的机会,工作后帮父母拉扯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孩子学业关键时候辞了工作,好容易孩子上了大学可以重新找个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圈子了,孙子孙女又来了。
条件差的只能留守儿童,条件稍微好点留守爷爷。
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可以保障生活的固定收入。
丈夫和孩子能感恩她的牺牲,也值了。倘若不感恩呢?人生的希望不就在麻将桌上了吗?
哪还有那个心情去听一首《月光小夜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