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当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 》
第一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P2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P3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信号,是自身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反映;情绪连同感知、信念、思维等元素综合构成噩梦“当下的感受”。……传统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本能驱力的作用;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P4 主体间理论更加重视人类健康心理的维持,而不是抓住心理问题或当下体验产生的原因不放。
P7 对主体间理论而言,“孤立的心灵”不足以产生心理现象,只有在主体间背景中、在“关系”中,心理现象才会产生。……广义上来说,主体间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理论。
P11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逐渐展开、表露、获得解释并且最终发生变化的过程。
任务一: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环境,基本要素包括:咨询场所的硬件环境、咨询师的共情亦即内省式倾听以及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互动关系。
任务二:对来访者主观经验的解释,即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以及来访者对主观经验的赋意给予解释。……不仅要了解主观经验,还要了解个体对其主观经验的赋意,以及这些意义对其日后经验的影响。
任务三:主观经验的转化。过去的经验组织方式和自我认知方式会在当事人人格组织中留下痕迹。当然,如果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没有形成,在个体面对压力环境的时候,旧有的组织原则就会重新出现,进而让个体重新感到空虚和自卑。
P17 从主体间角度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经验组织原则,就意味着人们对“关系”形成新的预期,可以以新的形式和他人互动。
P18 主体间理论假设一: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维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主体间理论的治疗师不是倾听来访者被压抑的冲动、防御所导致的症状,而是关注经验组织方式以及对来访者经验有组织作用的破坏性情绪状态。……大部分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来访者企图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所作出的努力。
假设二:人们会主动寻找可以促进自我心理发展的关系体验。
第二章 主体间感受性
P24 “帮助来访者”的想法,很容易让咨询师把来访者当作心理咨询的被动接受者,其实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
P37 当患者提出具体的治疗目标的时候,比如说想要战胜恐惧感,或者学会新的人际交往技术,其实,在本质上,他们都是想在治疗关系中寻找一个新的、疗愈性的体验;也就是说,在来访者内心深处,他们是想要寻找一个合理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
P38 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任何人都有心理健康的需求,来访者也不例外。……患者的性格再自我挫败或糟糕,他们也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综合考虑来访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做到了保持统合和稳定感的最好状态。
P39 如果非要说一个让咨询师很受用的原则,那就是来访者所有需求的核心就是被接纳和得到关爱。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来访者的症状以及不良的关系正是他们渴望关爱和接纳的需求受到阻碍后,想要继续保持心理统合感所作出的努力。
第三章 洞悉来访者的内心:情感协调以及共情——内省式倾听
P47 主体性是指一个人内在经验的综合,其中也包括很多无意识内容,是一个人提到“我”的时候,亦即他的经验、行动、感情、感知、有意识和无意识内容的综合体。
P48
第一、 情感是经验的组织者,我们的组织经验方式以及经验组织原则都有一个情感核心,不断重复的情感反应模式以及强烈的情感状态都会影响自我结构的发展。
第二、 情感认同、调节及整合对于促进来访者稳定、统一以及连续的自我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P52 个体童年时期同抚养者的“互动模式”让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情感,围绕这些情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组织原则;那么,治疗关系就要让来访者重新体验到依恋和认可。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验到的新的情感有助于其建立新的经验组织原则。
P56 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情感反应的方法:
1、 必须能识别来访者自身不能识别的情感。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命名、区分这些情感,治疗师就帮助来访者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2、 治疗师还需要对自豪感或者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情感给予强化与确认,这可以帮助来访者巩固其体验愉悦与幸福的能力。
3、 通过关注、接纳、调节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害怕、悲伤、气愤),治疗师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整合。
第四章 关系的重要性
P71 kohut(1984)将自体客体形容为“帮助我们发展自我感知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验”。换句话说,自体客体是这样一种客体,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自我所需要的心理机能;而这些心理机能又可以促进自我统合感的发展或恢复。
P72 自体客体机能就不再局限于kohut所提出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到目前为止,所有与他人互动的经验,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只要能够促进情感与自我经验的整合,都可以称之为自体客体经验。
P79 自我价值的转变需要以自体客体关系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中,一定有一个人能够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且给予协调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患者才能感到自己被他人接纳;通过对患者经验组织原则的阐述也促进了患者自我理解。
P80 从主体间的角度看,移情并不是置换、退行和投射,而是患者如何将当下的治疗关系同化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移情是患者企图组织经验并为经验创造意义的表现。移情并不是患者潜意识里想要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患者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组织原则解释当下的关系。
第五章 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
P95 与传统的惯用问法相比,诸如:“这件事给你什么感觉?”,主体间理论认为,如果你能够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你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你的理解并同他进行交流;而不是明明知道答案还要进行询问。
P97 人们总认为相比治疗师的阐述,来访者把自己的想法及对自我的理解表达出来更有治疗效果,这与把顿悟作为心理治疗根本目标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然而,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挖掘患者的潜意识信息,而是将我们对患者主观感受的理解表达出来。
P103 对来访者经验个人意义的阐述,最好是在当下咨访关系的移情中完成。也就是说,当我们关注患者生活中的重要关系而理解患者的经验组织原则的时候,若能恰如其分的结合移情,那么治疗效果会更好。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治疗师是以何种形式被患者同化到自身的经验组织原则中的。
P104 当来访者隐藏的个人意义浮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治疗过程中发生转化的时刻。这个时候,治疗师往往难以给予回应。其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与来访者“在一起”,让来访者感受到“陪伴”,单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技术与实践。
P105 从主体间的角度讲,阻抗是移情可重复性的表现。也就是说,阻抗可以帮助来访者“离开”心理治疗,是患者逃避治疗师伤害的一种方法。这时,治疗师就应该反省自身,探索场景中的哪些因素让患者感到受到“伤害”进而导致阻抗。
第六章 主体性经验的阐释
P112 我们围绕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探索主体间理论的治疗效果:一是认知理解的提升;二是被他人理解的体验;三是经验的自体客体功能。
P117 对患者而言,阐释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治疗师的阐释是否具有自体客体功能。因此,我们并不以“是否接近事实”为标准判断治疗师的阐释,而是以患者是否觉得阐释具有意义为标准。所谓“对患者有意义的阐释”是指患者通过治疗师的阐释获得一种新的经验组织方式,达成新的自我理解,这种理解有助于患者的成长。
第七章 治疗关系的校正与调整
P135 我们需要了解矫正性体验是如何既掩盖令人痛苦的瓦解性的情感状态且又保持旧有经验组织原则的。
P145 orange等人(1997)认为矫正性体验的镜像功能,同防御性的夸大一样,只会导致对治疗师反馈的上瘾。他们提出,对经验组织原则背后痛苦的情绪的矫正方法“不是镜像也不是立刻揭穿,最好的办法是在治疗中慢慢等待。等待它们自己暴露出来,也就是说,要等待机会同这些痛苦的情绪连接,痛苦情绪总是会在移情中引起强烈的羞耻感”
第八章 扩展——主体间理论与督导
P169 我们对任何主观感受的理解都借由一个特定的过程而展开,这个过程有特定的时间与历史,包括过去、现在及将来。因此,我们要关注经验形成的背景,这是主体间感受性所需要的元素。对背景的理解在本质上并不是教条的,它能够结合对个人主观意义的探索。
第九章 主体间视角下的心理治疗(一个案例)
例句:
“嗯,你觉得现在没有人陪伴你,你觉得自己挺孤独的”
“如果有人陪在你身边,你最想获得谁的支持呢?你是否得到了?”
“这种做法让你觉得很愚蠢,能不能多谈谈这种感受?”
“你说你觉得自己被奚落了,听起来你好像对别人的言行十分敏感,以前你是不是有过被奚落或者被嘲笑的经历?”
“好像谈论性的问题,让你感觉不太舒服”
“你不想讨论关于你父母的缺点”
“你好像不太愿意谈论你对我的感受”
“你觉得自己并没有从男友身上获得太多的感情连接,可是你不太相信自己的感受,反而怪自己过于依赖,但事实是你确实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你想要的”
“你总是担心‘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你之前有过被误解的体验嘛?”
“你知道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嘛?”
“我想知道之前有没有他人接纳或者理解你的经历?”
“能具体聊一聊嘛?”
“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就有这种感受了,而且一直到现在?”
“让我们谈一谈这个问题。近一段时间,你告诉了我一些之前没有告诉过其他人的事情,我猜想这次分离会激发出你的很多感触。”
P2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P3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信号,是自身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反映;情绪连同感知、信念、思维等元素综合构成噩梦“当下的感受”。……传统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本能驱力的作用;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P4 主体间理论更加重视人类健康心理的维持,而不是抓住心理问题或当下体验产生的原因不放。
P7 对主体间理论而言,“孤立的心灵”不足以产生心理现象,只有在主体间背景中、在“关系”中,心理现象才会产生。……广义上来说,主体间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理论。
P11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逐渐展开、表露、获得解释并且最终发生变化的过程。
任务一: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环境,基本要素包括:咨询场所的硬件环境、咨询师的共情亦即内省式倾听以及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互动关系。
任务二:对来访者主观经验的解释,即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以及来访者对主观经验的赋意给予解释。……不仅要了解主观经验,还要了解个体对其主观经验的赋意,以及这些意义对其日后经验的影响。
任务三:主观经验的转化。过去的经验组织方式和自我认知方式会在当事人人格组织中留下痕迹。当然,如果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没有形成,在个体面对压力环境的时候,旧有的组织原则就会重新出现,进而让个体重新感到空虚和自卑。
P17 从主体间角度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经验组织原则,就意味着人们对“关系”形成新的预期,可以以新的形式和他人互动。
P18 主体间理论假设一: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维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主体间理论的治疗师不是倾听来访者被压抑的冲动、防御所导致的症状,而是关注经验组织方式以及对来访者经验有组织作用的破坏性情绪状态。……大部分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来访者企图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所作出的努力。
假设二:人们会主动寻找可以促进自我心理发展的关系体验。
第二章 主体间感受性
P24 “帮助来访者”的想法,很容易让咨询师把来访者当作心理咨询的被动接受者,其实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
P37 当患者提出具体的治疗目标的时候,比如说想要战胜恐惧感,或者学会新的人际交往技术,其实,在本质上,他们都是想在治疗关系中寻找一个新的、疗愈性的体验;也就是说,在来访者内心深处,他们是想要寻找一个合理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
P38 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任何人都有心理健康的需求,来访者也不例外。……患者的性格再自我挫败或糟糕,他们也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综合考虑来访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做到了保持统合和稳定感的最好状态。
P39 如果非要说一个让咨询师很受用的原则,那就是来访者所有需求的核心就是被接纳和得到关爱。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来访者的症状以及不良的关系正是他们渴望关爱和接纳的需求受到阻碍后,想要继续保持心理统合感所作出的努力。
第三章 洞悉来访者的内心:情感协调以及共情——内省式倾听
P47 主体性是指一个人内在经验的综合,其中也包括很多无意识内容,是一个人提到“我”的时候,亦即他的经验、行动、感情、感知、有意识和无意识内容的综合体。
P48
第一、 情感是经验的组织者,我们的组织经验方式以及经验组织原则都有一个情感核心,不断重复的情感反应模式以及强烈的情感状态都会影响自我结构的发展。
第二、 情感认同、调节及整合对于促进来访者稳定、统一以及连续的自我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P52 个体童年时期同抚养者的“互动模式”让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情感,围绕这些情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组织原则;那么,治疗关系就要让来访者重新体验到依恋和认可。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验到的新的情感有助于其建立新的经验组织原则。
P56 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情感反应的方法:
1、 必须能识别来访者自身不能识别的情感。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命名、区分这些情感,治疗师就帮助来访者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2、 治疗师还需要对自豪感或者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情感给予强化与确认,这可以帮助来访者巩固其体验愉悦与幸福的能力。
3、 通过关注、接纳、调节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害怕、悲伤、气愤),治疗师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整合。
第四章 关系的重要性
P71 kohut(1984)将自体客体形容为“帮助我们发展自我感知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验”。换句话说,自体客体是这样一种客体,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自我所需要的心理机能;而这些心理机能又可以促进自我统合感的发展或恢复。
P72 自体客体机能就不再局限于kohut所提出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到目前为止,所有与他人互动的经验,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只要能够促进情感与自我经验的整合,都可以称之为自体客体经验。
P79 自我价值的转变需要以自体客体关系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中,一定有一个人能够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且给予协调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患者才能感到自己被他人接纳;通过对患者经验组织原则的阐述也促进了患者自我理解。
P80 从主体间的角度看,移情并不是置换、退行和投射,而是患者如何将当下的治疗关系同化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移情是患者企图组织经验并为经验创造意义的表现。移情并不是患者潜意识里想要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患者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组织原则解释当下的关系。
第五章 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
P95 与传统的惯用问法相比,诸如:“这件事给你什么感觉?”,主体间理论认为,如果你能够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你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你的理解并同他进行交流;而不是明明知道答案还要进行询问。
P97 人们总认为相比治疗师的阐述,来访者把自己的想法及对自我的理解表达出来更有治疗效果,这与把顿悟作为心理治疗根本目标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然而,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挖掘患者的潜意识信息,而是将我们对患者主观感受的理解表达出来。
P103 对来访者经验个人意义的阐述,最好是在当下咨访关系的移情中完成。也就是说,当我们关注患者生活中的重要关系而理解患者的经验组织原则的时候,若能恰如其分的结合移情,那么治疗效果会更好。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治疗师是以何种形式被患者同化到自身的经验组织原则中的。
P104 当来访者隐藏的个人意义浮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治疗过程中发生转化的时刻。这个时候,治疗师往往难以给予回应。其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与来访者“在一起”,让来访者感受到“陪伴”,单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技术与实践。
P105 从主体间的角度讲,阻抗是移情可重复性的表现。也就是说,阻抗可以帮助来访者“离开”心理治疗,是患者逃避治疗师伤害的一种方法。这时,治疗师就应该反省自身,探索场景中的哪些因素让患者感到受到“伤害”进而导致阻抗。
第六章 主体性经验的阐释
P112 我们围绕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探索主体间理论的治疗效果:一是认知理解的提升;二是被他人理解的体验;三是经验的自体客体功能。
P117 对患者而言,阐释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治疗师的阐释是否具有自体客体功能。因此,我们并不以“是否接近事实”为标准判断治疗师的阐释,而是以患者是否觉得阐释具有意义为标准。所谓“对患者有意义的阐释”是指患者通过治疗师的阐释获得一种新的经验组织方式,达成新的自我理解,这种理解有助于患者的成长。
第七章 治疗关系的校正与调整
P135 我们需要了解矫正性体验是如何既掩盖令人痛苦的瓦解性的情感状态且又保持旧有经验组织原则的。
P145 orange等人(1997)认为矫正性体验的镜像功能,同防御性的夸大一样,只会导致对治疗师反馈的上瘾。他们提出,对经验组织原则背后痛苦的情绪的矫正方法“不是镜像也不是立刻揭穿,最好的办法是在治疗中慢慢等待。等待它们自己暴露出来,也就是说,要等待机会同这些痛苦的情绪连接,痛苦情绪总是会在移情中引起强烈的羞耻感”
第八章 扩展——主体间理论与督导
P169 我们对任何主观感受的理解都借由一个特定的过程而展开,这个过程有特定的时间与历史,包括过去、现在及将来。因此,我们要关注经验形成的背景,这是主体间感受性所需要的元素。对背景的理解在本质上并不是教条的,它能够结合对个人主观意义的探索。
第九章 主体间视角下的心理治疗(一个案例)
例句:
“嗯,你觉得现在没有人陪伴你,你觉得自己挺孤独的”
“如果有人陪在你身边,你最想获得谁的支持呢?你是否得到了?”
“这种做法让你觉得很愚蠢,能不能多谈谈这种感受?”
“你说你觉得自己被奚落了,听起来你好像对别人的言行十分敏感,以前你是不是有过被奚落或者被嘲笑的经历?”
“好像谈论性的问题,让你感觉不太舒服”
“你不想讨论关于你父母的缺点”
“你好像不太愿意谈论你对我的感受”
“你觉得自己并没有从男友身上获得太多的感情连接,可是你不太相信自己的感受,反而怪自己过于依赖,但事实是你确实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你想要的”
“你总是担心‘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你之前有过被误解的体验嘛?”
“你知道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嘛?”
“我想知道之前有没有他人接纳或者理解你的经历?”
“能具体聊一聊嘛?”
“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就有这种感受了,而且一直到现在?”
“让我们谈一谈这个问题。近一段时间,你告诉了我一些之前没有告诉过其他人的事情,我猜想这次分离会激发出你的很多感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