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为你立黄昏
(1)
这几天一朋友来昆明,给她找房子、帮她搬家,忙得团团转,真心累。可能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待的时间久了,变得矫情了,其实她比我更累。
那天,天下着雨,我一个人穿梭在每个大街小巷找房子。看见电话就打,开口就称呼“您”!有时候没等我说话,就听见电话那头咆哮版的昆明腔:“房子租完了,嘟嘟嘟嘟嘟”!
腿都软了,电话也欠费了,遍了整个螺蛳湾,一无所获。
黄昏的时候,雨还下着,灯光在雾气下,变成了暖色调,更增加了几分家的味道。看见匆匆的人流,一情侣牵着手悠闲的晃哒着,男的拧着蔬菜和水果;一少妇牵着一小孩子在旁边买白菜;一大哥骑着电动车匆匆往家赶,好羡慕。虽然不知到他们过得是否幸福,但他们都有家,下班了,他们都知道往那个方向走。层层高楼,一个个窗户,隐隐约约发出温暖的黄光,看到了等你回家的光,心里就暖。而那一束属于我呢?
突然感觉这个城市的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唯独我是一个局外人。
(2)
这种局外人的感觉在黄昏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第一次是在我小的时候。
那天父母很忙,天已经块黑了,他(她)们还没有做饭,我一个人做在门口,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灯光昏暗。
若在平时,一家人肯定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或者吃饭,干什么都行,总之,那种氛围很温馨。
那时候不能用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是突然好害怕没有父母唠叨的黑夜。
就像,某一个黄昏,你去一亲戚家玩,亲戚家正在吃饭,而你已经吃了,但你的看着他们吃,而你就这样如坐针毡的看着他们沉浸在那种温馨的氛围里,而你,是空气,是局外人。
一个家庭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的全部,尤其是曾被晾在一旁过的孩子。
(3)
第二次是在北京的时候,北京最凄凉的不是冬天,而是黄昏时候的天桥。
那一天我站在北京的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突然耳边传来了汪峰的《北京北京》,那个音质超级好: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他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
听得眼睛有点湿润,那一刻,汪峰唱出了我的心声,一摸一样。接着就是一阵恐慌袭来。
那天晚上,我发了疯似的买动车票,早早地回到了廊坊,踏上廊坊的土地那一刻,我很激动,那种安全感立马占据了我的内心。
后来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问我,你怎么不留在北京,我说我怕,没有安全感,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帝都没有让我向往,不是不好,而是太好,我觉得我不够优秀,活得不踏实。我知道,人家本地人还不欢迎我们,在人人网里,他们管非北京人叫:外地b。然后各种吐槽。
现在我还特别羡慕那些留在北京的人,能忍,能熬,没准那一天就能够混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我就认怂了。
(4)
其实在昆明,也不比北京好哪儿去,我很多时候也会有那种感觉。有时候脑子一抽风,MD,毕业回去得了,反正我也什么追求,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用业余的时间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辈子就这样了。
因为我自己也知道,年轻人虽然是七八点钟的太阳,但太阳只需要一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大多数人成不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注定只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辈子忙忙碌碌,而有碌碌无为,沉浸在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里。
既然挣扎无用,那就享受吧!过去心里的坎,就真的过去了。
但问题是很难过去那道坎,我不知道其他的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许我就是一个小老百姓命。
【5】
天终于晴了,我把芳芳的衣服翻出来,晾在宿舍,防止发霉。
突然宿舍多了一排女孩子的衣服,感觉有点奇怪,在好多过黄昏的午后,我曾站在街上看着一栋栋高楼,依稀几个窗户发着暖暖的光,窗户里晾着不少衣服,男的、女的、小孩的。而这些衣服,我把它看成了家。
于是宿舍一下子有了点家的感觉。
小时候每当我妈要出门的时候,我就会没有安全感,虽然我爸对我们也好,但是只要妈妈不在,我就陷入了恐慌,妈妈去哪,我就跟着去哪,并不是我喜欢去别人家玩。没有了妈妈,这个家就失去了味道。
大抵家都是这样,没有个女人,似乎就没家了。
奋斗终究还是要奋斗的,为了等你女人,和未来的孩子,为他们,建一个温馨的家,让他们迷失在黑夜里的时候,知道有一束光线,在等他们回家!
这几天一朋友来昆明,给她找房子、帮她搬家,忙得团团转,真心累。可能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待的时间久了,变得矫情了,其实她比我更累。
那天,天下着雨,我一个人穿梭在每个大街小巷找房子。看见电话就打,开口就称呼“您”!有时候没等我说话,就听见电话那头咆哮版的昆明腔:“房子租完了,嘟嘟嘟嘟嘟”!
腿都软了,电话也欠费了,遍了整个螺蛳湾,一无所获。
黄昏的时候,雨还下着,灯光在雾气下,变成了暖色调,更增加了几分家的味道。看见匆匆的人流,一情侣牵着手悠闲的晃哒着,男的拧着蔬菜和水果;一少妇牵着一小孩子在旁边买白菜;一大哥骑着电动车匆匆往家赶,好羡慕。虽然不知到他们过得是否幸福,但他们都有家,下班了,他们都知道往那个方向走。层层高楼,一个个窗户,隐隐约约发出温暖的黄光,看到了等你回家的光,心里就暖。而那一束属于我呢?
突然感觉这个城市的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唯独我是一个局外人。
(2)
这种局外人的感觉在黄昏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第一次是在我小的时候。
那天父母很忙,天已经块黑了,他(她)们还没有做饭,我一个人做在门口,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灯光昏暗。
若在平时,一家人肯定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或者吃饭,干什么都行,总之,那种氛围很温馨。
那时候不能用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是突然好害怕没有父母唠叨的黑夜。
就像,某一个黄昏,你去一亲戚家玩,亲戚家正在吃饭,而你已经吃了,但你的看着他们吃,而你就这样如坐针毡的看着他们沉浸在那种温馨的氛围里,而你,是空气,是局外人。
一个家庭对于父母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的全部,尤其是曾被晾在一旁过的孩子。
(3)
第二次是在北京的时候,北京最凄凉的不是冬天,而是黄昏时候的天桥。
那一天我站在北京的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突然耳边传来了汪峰的《北京北京》,那个音质超级好: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他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
听得眼睛有点湿润,那一刻,汪峰唱出了我的心声,一摸一样。接着就是一阵恐慌袭来。
那天晚上,我发了疯似的买动车票,早早地回到了廊坊,踏上廊坊的土地那一刻,我很激动,那种安全感立马占据了我的内心。
后来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问我,你怎么不留在北京,我说我怕,没有安全感,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帝都没有让我向往,不是不好,而是太好,我觉得我不够优秀,活得不踏实。我知道,人家本地人还不欢迎我们,在人人网里,他们管非北京人叫:外地b。然后各种吐槽。
现在我还特别羡慕那些留在北京的人,能忍,能熬,没准那一天就能够混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我就认怂了。
(4)
其实在昆明,也不比北京好哪儿去,我很多时候也会有那种感觉。有时候脑子一抽风,MD,毕业回去得了,反正我也什么追求,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用业余的时间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辈子就这样了。
因为我自己也知道,年轻人虽然是七八点钟的太阳,但太阳只需要一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大多数人成不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注定只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辈子忙忙碌碌,而有碌碌无为,沉浸在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里。
既然挣扎无用,那就享受吧!过去心里的坎,就真的过去了。
但问题是很难过去那道坎,我不知道其他的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许我就是一个小老百姓命。
【5】
天终于晴了,我把芳芳的衣服翻出来,晾在宿舍,防止发霉。
突然宿舍多了一排女孩子的衣服,感觉有点奇怪,在好多过黄昏的午后,我曾站在街上看着一栋栋高楼,依稀几个窗户发着暖暖的光,窗户里晾着不少衣服,男的、女的、小孩的。而这些衣服,我把它看成了家。
于是宿舍一下子有了点家的感觉。
小时候每当我妈要出门的时候,我就会没有安全感,虽然我爸对我们也好,但是只要妈妈不在,我就陷入了恐慌,妈妈去哪,我就跟着去哪,并不是我喜欢去别人家玩。没有了妈妈,这个家就失去了味道。
大抵家都是这样,没有个女人,似乎就没家了。
奋斗终究还是要奋斗的,为了等你女人,和未来的孩子,为他们,建一个温馨的家,让他们迷失在黑夜里的时候,知道有一束光线,在等他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