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第7天:CK小镇
CK小镇(Český Krumlov)按照音译是捷克克鲁姆洛夫,名字太长了爹妈记不住,简称CK小镇立刻就记住了。小镇在布拉格南边、维也纳北边,安排行程时放在了最后一站,在小镇住一晚,然后第二天直接往维也纳机场返程。
从布拉格到CK小镇非常方便。有Student Agency Bus的长途大巴可以坐,并且十分便宜,只要7.4欧/人。提前从网上买好票,还可以提前选座。从布拉格的Na Knížecí车站出发,在河的左岸偏南一点,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乘坐有轨电车tram line 12就可以到。Platform 1站台发车,单程大约需要3个小时。所以如果是以布拉格为根据地,当天往返CK小镇也是可以的。
但从CK小镇到维也纳,没有便宜的公共交通可选。之前从维也纳到布拉格虽然也是乘坐Student Agency Bus的长途大巴,但人家是以布拉格为主要出发地/目的地的,在小镇和维也纳之间并没有运营线路。研究一番,次便宜的选择是,拼车。网上查了下选了相对便宜的Bean Shuttle,其实价格都差不太多,从CK小镇到维也纳机场要30欧/人。相比之前从维也纳到布拉格只要15欧/人的大巴车票,拼车价就贵多了,路程短了一半,价格却翻了一番。
CK小镇是世界遗产,位于布拉格南边,伏尔塔瓦河上游,河流在这里拐了一个几乎360度的S形大弯,小镇的一部分被河流包围其中,另一主要部分是北边高地的城堡。小镇幸运地没有在二战中受到破坏,于是中世纪的格局和建筑街巷保留完好,宛如童话世界,据称是捷克最美小镇,文艺青年最爱,也算网红打卡地了。去之前跟爹妈打预防针,有可能游客特别多,像国内古镇那样过度商业化。不过我们这趟算是淡季,体验还是挺不错的,而且遇上了变幻莫测的天气,停留时间虽短,却经历丰富,很值回票价了。
上午从布拉格出发。早起发现下起了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趁出发前出门遛了个弯,去坎帕公园走了走,伏尔塔瓦河边又看了看,最后喂了天鹅和鸭子,然后绕回宾馆取行李,乘坐有轨电车,去Na Knížecí乘坐长途大巴(起点站:Prague - Na Knížecí)。一路继续欣赏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捷克人比奥地利人更喜欢红房顶的房子,墙的颜色也更明快,偏好饱和度低明度高的浅色,就算是现代建筑也要涂上浅粉浅蓝浅黄浅绿,像幼儿园一样。大巴途径Písek和布杰约维采(České Budějovice),到达 Český Krumlov大概要3个小时(10:00am-12:55pm)。途中路过的布杰约维采也是个有历史的城市,百威啤酒就发源于此,是我们路过的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了,也有工业。从这里再走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CK小镇(终点站:ČeskýKrumlov - AN)。



大巴终点站在小镇东边。走到小镇要上下爬过一个小山坡,让我们刚一到达就有机会一览小镇全貌。中午时分,正好天晴了,一眼望去,山间河流、白墙红顶,即使是秋天也绿草成茵,真好看。

小镇入口是个细长的桥,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走进去不远右手是个博物馆,有个花园类似的公共区域,也有观景平台,可以往北眺望城堡区域。有小镇的地图,一目了然。事实上对于CK小镇我也没做详细攻略,稍微走走就对整个小镇的格局街巷一清二楚了。我们住在河流环绕的小镇核心区的一家民宿。石块铺就的小路已经十分狭窄了,但仍能开车通过。住的民宿甚至还提供停车位,生活品质真是一点也不下降。原来担心可能会冷也被证明纯属想得太多,人家房子里烧电暖气,卫生间甚至还铺了地暖,暖和得很。稍事休息出来转悠,开始经历说变就变的山区天气。
先走到了河边。钻过进入小镇的高架桥,从下方看还真是高耸。河边景色美极了,还没走到水边我就开始赞叹了。下午的阳光耀眼,河水波光粼粼,秋日的树木色彩丰富又镀上一层金色,河里有游客在划独木舟,惬意极了。我跟爹妈嘟囔咱们也去划船吧,爹妈不理我,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水流还是挺湍急的,我自己也心知肚明就算让我划也控制不住。然后原路返回,去圣维特教堂。
CK小镇有几个高耸的尖塔。黑色屋顶的圣维特教堂的塔也是黑顶。教堂在岛上靠北,要上一小段阶梯。大教堂高墙背后下边就是河流。从河边走到教堂,天就阴了下来,似是要下雨。教堂里边没什么人,天色暗下来,教堂里也有些阴暗,气氛显得凝重肃穆。我们在门口站了站,就准备离开,谁知出门走了两步就只好返回避雨,雨下大了。等雨势转小,赶紧返回住处拿伞,再接着逛。
小镇中心区域有个四方形广场。广场中间也有个鼠疫柱。从维也纳就开始看到这样的柱子,没想到到了这样偏远的小镇也还有。可见当年那场灾难影响巨大。广场上有鸽子在石块地面上来回走,周围都是餐馆,其中甚至还有家上海餐馆,真是出乎意料。











从广场往北沿着一条窄窄的巷子可以看见高大的彩绘塔,那是城堡里的塔了,也是小镇上最高的塔。于是我们也往那个方向去。从桥(Lazebnický most)上过河,再爬一点山。走到城堡的时候,天又晴了。蓝天白云映衬下,城堡也美得不行。光线打在树叶上、墙壁上、屋顶上,空气湿润,一切都洗刷得干干净净。有意思的是,走近了才发现,塔上和建筑物墙上所谓的彩绘,根本不是彩绘,而是贴纸!所以说即使没有战火侵袭,小镇也还是很难躲过岁月的侵袭,无法完全保持原来的样貌。维基百科也说到,捷克共产主义时期这座小镇疏于维护,90年代后才开始修整恢复。所以现在建筑物上的贴图,也算一种修补吧。不过印刷质量不错,还是很像的,立体效果明显,远看完全看不出来。
城堡本身是东西走向依山势建在岩石上的建筑群,从东边的入口进,有好几个院落。院落四周都是围合的建筑,有大有小,在比较小的院子里看周围高耸的建筑,还是挺压抑的。但从建筑之间的连廊桥上远眺,又有十足的优越感。从东到西走到头,有个眺望点,向南看小镇,可以清楚地回望圣维特教堂了。城堡参观免费,参观房间则要另行收费,大概包括部分保留中世纪装饰风格的房间、彩绘塔内部什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城堡建筑入口外的小石桥,下边竟然还养着熊,虽然我们并没看到,可能是太冷了躲起来睡觉去了,据说这也是中世纪防御和炫富的一种传统。






这时又开始下雨。我们撑起伞,继续往后走,后边还有城堡花园。城堡花园真是预料之外的大而美!我们又忘记了,欧洲的宫殿后边的花园才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主体。花园是个细长的长方形,有高大的树,有修剪整齐的灌木墙,有收拾干净的草坪,喷水池、雕塑也一应俱全。大雨浇走了大多数游客,就我们家三个人不肯死心继续前行。偌大的几何对称的花园,就算是阴雨天的秋日也很好看。我们勉强撑着伞拍照,风大,又冷,冻得人很是瑟瑟发抖了。
走到后边的树林,忽然间天又放晴了!阴霾在几分钟内一扫而空,阳光重回大地,蓝天白云又涌上头顶,西沉的太阳将树木的影子拉得细长铺在金黄色的厚实树叶上,树叶闪着亮光,踩上去嘎吱作响,简直就是新鲜出炉的大自然的画作,甚至还湿漉漉的。我和爹妈都兴奋起来,掏出相机手机一顿狂拍,甚至还摆起了pose,故作文艺拍个背影、起跳半空抓拍什么的,很放飞自我了,既然完全没有其他游客嘛。然后终于走到了花园的最末端,哇,一池碧波展现在眼前~光线漂亮得让人眯起了眼,池水里倒映着天光云影,锦鲤绕着莲叶自在地游,雨后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好一幅美景,感觉就像是老天爷对我们不畏风雨的奖励!
逗留了半天,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池塘。毕竟返回还要走挺长一段路。一路返回走走停停,夕阳在身后徐徐落下,天色变换,傍晚风景也好,心情舒畅极了。











对于这样一个小镇来说,城堡的规模大得离谱,花园也比正经皇家花园毫不逊色。这究竟是谁的城堡?回来查维基百科,才知道也是潮起潮落、几经沉浮,大概翻译如下。城堡下面的建筑是1240年左右地方贵族Vítkovci家族兴建的,到1302年Vítkovci家族后继无人,被波西米亚国王(Wenceslaus II)让给了罗森博格家族(Rosenberg family)。这个家族的Peter I住在这里,并于14世纪早期修了建在高处的城堡,他曾经作为波西米亚约翰国王( King John of Bohemia)出征时的摄政官。那时大多数居民是从奥地利、巴伐利亚迁徙过来的讲德语的。估计直到1336年,居民中才有了一小部分捷克人和他们自己的牧师。罗森博格家族推进贸易、加固城墙,到15世纪晚期,小镇附近发现了金矿,又吸引矿工来此居住。16世纪中期,罗森博格家族将城堡重建为文艺复兴风格。1602年这片地方(Krumlov)被卖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继而又被赠与他的儿子( Julius d'Austria)。之后是波西米亚起义和1620年的白山战役,费迪南德二世(Emperor Ferdinand II )把克鲁姆洛夫交给了埃根伯格家族(noble House of Eggenberg),从1719到1947年, 城堡属于施瓦岑贝格家族( House of Schwarzenberg)。最后二战后德语居民被赶走,小镇又主要为捷克人了。





城堡大门出来,我们又进修道院看了下,然后慢悠悠往回逛。回到Lazebnický most桥上的时候,不经意间一回头,哇,彩虹出来了!而且还是双彩虹。游客们也纷纷驻足观赏。我们看到了彩虹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非常清晰,颜色也美。只可惜相机拍不出来。而天空又开始飘起了雨丝,这是今天第几次下雨了?然而对这样变幻莫测的天气我们只觉得庆幸,如此才能惊喜不断。所以说这一天也算是历经风雨见彩虹了哈哈。
最后附谷歌地图为底的小镇主要地物的标注图。让我再感慨一下,城堡花园真是大得离谱啊~

相关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