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3)-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这句字面很好解释:
三月,鲁隐公和邾( zhū )国元首“仪父”,在“蔑”这个地方亲切会见,并签署了两国友好协议。

咱们先看看《左传》对这个事情的补充:
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咱们意译一下这段话:
邾仪父就是邾克(名克,字仪父),此时周王还没有给他子爵的爵位,所以没有称他“邾子”,但是称呼他的字“仪父”,也是对他的尊称。 隐公即位后,想和近邻邾国搞好关系,因此在蔑地举行会盟。
首先来看看,鲁国的位置。

鲁国国都为曲阜,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还包括现在的泰安南部,菏泽东部,临沂的一部分。
从国际形式来看,东北是春秋初期的霸主-齐国,西北是兄弟之国-卫国,西南是商朝后裔-宋国,南边有周文化圈之外的徐国和淮夷。
那邾国在哪呢?来张地图感受一下:

紧靠鲁国国都曲阜啊!
因此,邾国与鲁国时常有边界摩擦,有时还会爆发大的战役。
公元前614年,邾国不胜其烦,举国南迁,旧土就被鲁国吞并,变成了鲁国的“陬邑”。
60多年后,陬邑地方长官的夫人为了求子,在东边的尼丘祈祷,转年果真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为了表示感谢,孩子被命名为孔丘,字仲尼。没错,就是儒学大师-孔子。
而邾国南迁后,把国都迁到地处山区的绎(今山东邹城东南)。200多年后,这里诞生了另一位儒学大师-孟子。

邾公华钟,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重6.87千克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录了作器者为邾悼公华。其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55年-前541年,春秋后期会登场。
邾国从来也没有封为公爵,为啥叫邾公呢?
爵位是周王朝的册封,但是在诸侯国内部,称呼自己的国君都往大了称呼,通常会称“公”,比如鲁国,其实是侯爵,但是《春秋》里面都老大不客气地称“公”。而楚国、徐国这些不服气周文化的国家,国君更是直接称“王”了。
在这里,咱们稍微补充一点爵位的知识。
最早记载周王朝爵位的,应该是在《孟子·万章下》:
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北宫錡问:“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啥样的啊?”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孟子回答:“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后来的诸侯因为享受太多不该本级别的东西,心虚,所以就把相关的典籍都删除了。但我还知道一些大概的。一共分五个等级:天子>公>侯>伯>子=男”
除去天子,咱们来了解一下《春秋》中出场的各个国家是什么爵位。
公:在《春秋》中,除了周王朝内的“公”外,诸侯称“公”的只有一家:宋。原因很简单,宋国是上一届政府商朝的后裔。
侯:按照《尚书·酒诰》的记载,商代就有“侯甸男卫”的“外服”,也就是王城以外的服役制度。侯,为王者斥候,是最外面的边境部队。甸,即“田”,从事农业生产。男,即“力”,服劳役。卫,王城的保卫部队。在《春秋》中,侯国也继承了商朝侯服的含义,为周王朝守卫疆土,因此,侯爵国大多是姬姓、姜姓,这是嫡系部队。
伯:《春秋》中出现比较多的伯爵国,主要有郑国、秦国、曹国、杞国、北燕。还有一个薛国,从侯爵掉到伯爵。
男:《春秋》中出现的男爵国,只有宿国和许国。
子:子爵国要么是边远的大国,如吴国、楚国;要么是实力不济的小国,如莒国、顿国、胡国、滕国等等,还有咱们现在说的邾国。
现在说回“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本次会盟的地点“蔑”,《公羊传》和《谷梁传》都写做“眛”,在现在的山东省泗水县东南,上图的红圈处。盟的具体操作方式咱们以后章节再说。
最后来说说“及”。

《说文》:逮也。从又从人。
一只手从后面伸过来要抓前面的人,后面人的主动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及”的主语往往都是主动的一方。

看《公羊传》的讲解:“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咱们来翻译一下,《公羊传》行文都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咱们也这么翻译吧:
问:“及”啥意思?
答:参与的意思,“会”和“暨”都有参与的意思。
问:那什么情况用“会”,什么时候用“及”,什么时候用“暨”呢?
答:“会”,就是“最”,聚集的意思,含义最中性。
“及”,是主语一方主动,比如本次鲁隐公就是执政后为了稳定周边关系,主动要求与邾仪父会盟。
“暨”,是主语一方不想参与,但是实在迫于形势,无奈地参与。
汉语的词汇就是这么内涵丰富,用一个字就刻画心理。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说完了,下一回咱们讲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